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14-09-12赵玲丹
金 坚 赵玲丹
(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浙江 临海 317016)
颈性眩晕(CV) 又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系颈部各种病变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导致颈动脉颅外段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主要症状为眩晕,可伴有恶心、耳鸣、头痛等的临床综合征。颈椎是人体活动量最大的脊柱节段,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生退行性病变,据文献〔1,2〕报道,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为7%~10%,而45 岁以上以头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中 50%为CV。由于CV有反复发作倾向,给患者生活、工作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还有发生猝倒的风险。目前临床治疗CV方法很多,但单一治疗方法效果不甚理想,本研究观察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CV的临床疗效,并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即时效应,为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CV提供客观的疗效评价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推拿科门诊就诊的老年CV患者84例,诊断均符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3〕制定的标准。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2例,治疗前告知治疗、检查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已接受相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观察效应者;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颈椎有脱位、骨折、感染者;合并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最终对照组脱落4例,观察组脱落2例,纳入患者78例,对照组38例,观察组4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推拿;观察组采用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
1.2.1手法推拿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坐于患者头部,运用点、揉、压、按、推、滚等手法,力度以患者耐受度为限,推拿松解颈部、肩背部局部肌肉,在结节状肌肉痉挛压痛点可作重点按揉,时间为2 min,点压风池、肩井穴、百会等局部穴位,每穴1~2 min。根据患者情况做颈部向上静力拔伸,方法为一手托患者下颌,一手扶于后枕部,使患者头略低后拔伸,并左右旋转,15 s/次。手法治疗约30 min/次,隔日1次,每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表1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2针灸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头微前倾,项肌放松,穴位常规消毒,取风府穴、百会穴、悬钟穴(双侧),采用平补平泻法,以华佗牌30号1寸不锈钢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针刺15~25 mm,留针30 min。1次/d,连续治疗2 w。
1.2.3TCD检查 治疗前1 d和疗程结束后第1天进行TCD检查。患者取俯伏坐位,充分暴露并放松颈后部,以枕骨大孔为探查窗检查基底动脉(BA)和椎动脉(VA),选择该影屏中最高的频谱作为测量频谱。以每条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作为定量分析指标。
1.3观察指标
1.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标准〔4〕。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偶有不适,能坚持工作;有效: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但易复发。无效:自觉症状、体征无改善。
1.3.2症状积分 参照王楚怀等〔5〕《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结合临床可操作情况制定量表,以评估患者眩晕症状、体征情况。眩晕症状积分总16分,其中眩晕程度最高8分,频度最高4分,持续时间最高4分,得分越高,症状越重。
2 结 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9.95%),其中治愈30例(75.00%) vs 17例(44.74%),显效5例(12.50%)vs 8例(21.05%),有效3例(7.50%)vs 5例(13.16%),无效2例(5.00%)vs 8例(21.50%)(Z=-2.510,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3.41±2.85,对照组13.36±3.14,t=0.074,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18.784、9.947,P<0.05),且观察组(4.26±1.17)明显低于对照组(7.30±2.06)(t=7.959,P<0.05)。
2.3两组治疗前后推-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V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3 讨 论
CV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涉及解剖、生物力学、病理生理、生化等有多种方面,其主要病因是由椎动脉狭窄所导致,内在因素是动脉壁硬化,外在因素包括骨、软组织因素的压迫和刺激等〔6〕。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以虚证居多,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脑失所养导致。临床研究显示手法推拿治疗可以解除颈部肌肉痉挛,改善肌群之间的血液循环和颈椎动力失衡,矫正紊乱的环枢关节,恢复其正常生理曲度和稳定性,进而解除对颈交感神经的刺激,缓解椎动脉痉挛和受压,恢复椎动脉血流量,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从面改善眩晕症状〔7,8〕。
针灸作为中医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其操作简便,临床应用广泛。现代医学研究显示,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改善CV的机制可能包括:增加血氧供应,改善脑代谢和脑血流量;缓解局部肌肉痉挛,减轻疼痛;能够纠正血脂和血流变异常,改善微循环等〔9〕。
TCD可检测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方向、速度、血管弹性以及频谱变化,不仅可以较早反映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与方向的改变,还能反映出局部缺血的范围及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单纯手法推拿治疗还是联合针灸治疗均能提高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增加脑血供,进而改善眩晕症状。于慧等〔10〕发现针刺睛明穴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沈雅婷等〔11〕认为针灸治疗CV总体疗效理想,且主要机制是改善颈椎部受压迫的椎动脉供血。
综上,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CV患者能增加椎-基动脉血供,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但本研究仅观察了其近期疗效和对即时血流效应的影响,而CV属于慢性病变,易反复发作,还必须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坚持锻炼,同时治疗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解除颈部原发疾病,才可能达到理想的远期疗效。
4 参考文献
1杨 辉,郭丽新,武媛媛,等.颈椎病病因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6):1152-4.
2石蕴鹏,杨光福.颈性眩晕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3):81-4.
3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R〕.中国康复医学会,2010;12-3.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5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7.
6冯爱春,殷建权,褚春华,等.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7):517-9.
7高俊领.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3):445-6.
8范志勇,田 宁,张志坚,等.辨证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120例〔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10):66-7.
9张 军,罗娅娜.阴阳平衡针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0):2556-8.
10于 慧,韩 晶,谭奇纹,等.针刺睛明穴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初步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0):1-3.
11沈雅婷,刘广霞,唐 巍,等.针灸治疗颈性眩晕近5年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2;18(3):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