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藤汤不同途径给药治疗阑尾脓肿临床观察

2014-09-12贾黎华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红藤包块灌肠

贾黎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红藤汤不同途径给药治疗阑尾脓肿临床观察

贾黎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阑尾脓肿;红藤汤;保留灌肠;口服

阑尾脓肿是普外科常见疾病之一,约占临床阑尾疾病的8%[1]。目前,阑尾脓肿通常采用西医保守治疗,但总的治疗效果不太理想。文献[2]报道,运用红藤汤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能较快控制病情,加速包块消散吸收,缩短抗生素应用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我院2009年1月—2012年9月采用保留灌肠和口服两种途径治疗阑尾脓肿患者65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5例阑尾脓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灌肠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21~59 岁,平均(38.1±3.4)岁;体温 38.2~39.1℃;首发症状为腹痛15例,腹胀10例,发热7例,里急后重3例;白细胞计数(12~1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 46%~93%;C反应蛋白值4.8~46.0mg/L。口服组30例,男18例,女 12例,年龄 19~61岁,平均(39.0±4.5)岁,体温38.1~38.8℃;首发症状为腹痛16例,腹胀8例,发热 6例;白细胞计数(10~1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50%~92%;C反应蛋白值3.0~50.0mg/L。两组年龄、性别、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值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65例患者均无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1.2 诊断标准[3]①转移性右下腹痛或有右下腹痛病史;②体查发现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明显,肌紧张感,可扪及固定痛性包块但无弥漫性腹膜炎表现;③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④B超提示右下腹包块,边界不清且固定,内有中、低回声的混合型包块。

2 治疗方法

红藤汤组方:红藤30g,赤芍9g,紫花地丁15g,忍冬藤、延胡索各12g,乳香、没药各6g,连翘12g,蒲公英15g,冬瓜仁30g,甘草6g。每剂水煎浓缩成汤剂200mL。两组均予相同抗炎、对症治疗。口服组予红藤汤1次100mL,1天2次,口服;灌肠组1次100mL,每晚1次,保留灌肠,灌肠前排空膀胱和直肠,将1袋红藤汤水煎剂加温至37~38℃,嘱患者取右侧卧位,将100mL水煎剂缓慢灌入,保留30min,两组均12天为1个疗程。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体征(腹部包块、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后第3、5、7、12天血白细胞、CRP水平;观察入院后第1、10天阑尾B超检查结果。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或Fisher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4]治愈:腹部肿块消失,B超或CT检查示腹部无局限性肿块,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恢复至正常水平,发热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好转:腹部肿块仍然存在,但是较治疗前明显减小,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发热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临床表现无明显好转,腹部肿块未消减,部分临床检验指标恶化。

3.2 两组疗效比较 灌肠组35例中治愈30例,好转3例,无效2例,有效率94.29%;口服组30例中治愈21例,好转1例,无效8例,有效率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两组不同时间点血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比较 灌肠组第3天、第5天及第7天的血白细胞变化情况与口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12天血白细胞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3天、第5天超敏C反应蛋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和第12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2。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血白细胞比较(±s) ×109/L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血白细胞比较(±s) ×109/L

注:与口服组比较,*P<0.05

组 别灌肠组口服组n/例35 30第3天8.3±0.7*8.7±1.1第5天7.8±0.5*8.3±0.8第7天7.5±0.3*8.0±0.5第12天6.2±0.4 6.1±0.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C反应蛋白比较(±s) mg/L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C反应蛋白比较(±s) mg/L

注:与口服组比较,*P<0.05

组 别灌肠组口服组n/例35 30第3天10.5±1.3*12.1±0.8第5天7.3±0.7*9.4±0.5第7天6.5±0.3 7.2±0.5第12天4.4±0.5 5.3±0.6

3.4 两组症状、体征消失、平均治愈时间比较 灌肠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与口服组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 P<0.01)。灌肠组平均治愈时间为(9.7±1.1)天,口服组平均治愈时间为(12.2±1.5)天,两组比较,P<0.01,见表 3。

表3 两组症状、体征消失、平均治愈时间比较(±s) 天

表3 两组症状、体征消失、平均治愈时间比较(±s) 天

注:与口服组比较,*P<0.05,**P<0.01

组 别灌肠组口服组n/例35 30症状消失3.7±0.5**4.5±0.6体征消失8.3±1.5*9.2±1.6平均治愈时间9.7±1.1**12.2±1.5

3.5 两组阑尾B超检查情况 治疗第10天行阑尾B超检查显示,灌肠组肿块消失32例,口服组肿块消失20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90,P<0.05)。

4 讨论

阑尾脓肿是急性阑尾炎发展而来,阑尾炎性渗出、坏死、穿孔时大网膜与附近小肠趋向阑尾形成包裹。关于阑尾脓肿,治疗上需要根据辨证的观点慎重选择。有学者认为,不合时宜的手术非但因粘连过多,操作困难而阑尾切除不易,且有破坏自然防御机能而使炎症继续扩散的危险。而对于防御机能趋向崩溃,经继续保守治疗有引起脓肿破裂的危险,或者机体因中毒过深而有发生其它并发症可能者,应当果敢地进行脓肿切开引流[5]。但若行上述手术治疗,患者须承受二次手术及麻醉之苦,且引流术时亦有致肠粘连、肠瘘、感染扩散等风险,故多数专家趋向于保守治疗。

目前阑尾脓肿首选长期大剂量抗生素治疗。然而,抗生素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长期应用抗生素不仅加重患者经济负担,而且可导致致病菌的耐药性增高甚至菌群失调,从而降低治疗效果[6]。另一方面,由于炎性包块周围组织的粘连,严重影响血液循环,使得抗生素在局部难以达到有效浓度,即便使用大量抗生素,抗菌效果仍不佳[7]。

阑尾脓肿属中医“肠痈”范畴。中医认为,肠痈系饮食不节、寒温失调、情志不遂、劳累过度,以致肠道功能失调,肠腔气血凝滞,湿热瘀阻,凝结肠道,日久郁而化热,热壅肉腐而成[8]。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脓肿具有治愈率高、并发症少、预后好等优势,越来越被临床医生所接受并推广。我们以自拟红藤汤为主方,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脓肿,效果满意。“红藤汤”中红藤为君,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效;辅以忍冬藤、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痈止痛;佐以冬瓜仁清热消痈排脓,赤芍、甘草缓急止痛,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元胡活血散瘀,行气止痛;诸药配伍,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腑透脓,消肿散结之效。

目前,红藤汤治疗阑尾脓肿多采取口服给药,文献报道中药经直肠给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9],为此,我们采用红藤汤经直肠给药治疗阑尾脓肿,探讨最佳治疗途径。研究发现,采用保留灌肠给药途径患者血白细胞恢复时间、患者症状、体征、肿块消失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9.7±1.1)天,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2±1.5)天(P<0.01),表明采用保留灌肠途径给药可显著缩短阑尾脓肿的疗程,从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10]。这可能与直肠给药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较口服给药快,血药浓度高,吸收总量和生物利用度均高于口服给药;由于直肠静脉直接与下腔静脉相连,有效成分吸收后可直接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肝首过消除效应”,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被破坏,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得到充分发挥。

本组结果显示,应用红藤汤经直肠给药治疗阑尾脓肿,疗效优于口服给药,为阑尾脓肿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途径和治疗模式。

[1]迟艳.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57-3458.

[2]陈方慧,周悦婷,郭智东.红藤合剂对阑尾脓肿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8):115-115,118.

[3]严伟华,黄进林.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84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1):56-57.

[4]姜振国,马秉刚,贺卫东,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 55 例[J].人民军医,2011,54(3):213-213.

[5]张启瑜.钱礼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8.

[6]冯伟华,王兆凯,逄余三.红藤汤靶向给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6):3283-3284,3369.

[7]包曙辉,祝捷.大黄红藤汤合用西药治疗阑尾脓肿157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3):274-F0004.

[8]陈春发,徐新林.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脓肿15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5):307.

[9]秦文敏.红藤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5(2):29-30.

[10]沈泽天,朱锡旭,刘宝瑞.直肠内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3):138-142.

2013-06-11

猜你喜欢

红藤包块灌肠
包块型宫角妊娠的超声表现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在脑卒中便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红藤联合脉通散外敷对肺癌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栓弹力图的影响
红藤粉外敷治扭挫伤
鞋尖朝外
新型清洁灌肠器的研制*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