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学习起点 生成精彩课堂

2014-09-09赵春玲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起点预设经验

赵春玲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原理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学习起点,并遵循知识本身的逻辑,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实效。

一、理性分析,找准学习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已知的内容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要关注到知识的特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基础、年龄特征以及可能对新知产生的误解,才能使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构成学习数学的特定世界,是数学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甚至把他们推向“零起点”,学生不可能对教师的设计感兴趣,更不可能与教师实现交流与共研。作为教师,在课前要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凭借教学储备分析学情、生情,找准教学起点,追寻生态、高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时,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展开学习活动。课始,我说:“小朋友们,上个周末老师一家去了一个地方。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呀?”(课件出示游乐场情景:电缆车、电梯、风车、转车等娱乐场景)请学生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电缆车、电梯等的运动方式。“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刚才你们看到了哪些物体的运动?能给它们分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你们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学生凭借刚才的观察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说出:电梯、电缆车的运动归为一类,因为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风车、转车的运动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转动的。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告诉学生:“在数学上,像电缆车、电梯这样朝着同一个方向沿着直线运动的方式,我们把它叫做平移。像风车、转车这样围绕一点或围绕一根轴旋转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移、旋转。”最后我再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旋转现象?”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关注了学生的现实起点,激发了学生内心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点燃了学生心中探究欲望的火苗,促使学生学习个体产生强烈认知冲突,唤醒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积累。

二、精心预设,基于学习起点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盲目的,只有高质量的预设才有高质量的生成,而教学又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教学预设应是教师基于教学起点,通过理性地分析,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后进行的精心的准备。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时,我首先对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起点和难点作了分析。

首先,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初步了解: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若干份。学生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我的预测,学生的逻辑起点高于现实起点,“把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个知识要点对他们来说困难不大,因此此处教学步子可以大一点。

其次,本课学习难点为:联系现实情境中的具体现象,从中抽象出相应的分数;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基于此,我对问题的呈现内容、呈现方式做了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这个数你认识吗?什么是1/4?你能结合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说一说吗?老师这也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蛋糕,涂色部分能用1/4来表示吗?今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1/4这样的分数。”

此情境的创设,从学生现实起点出发,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含义,自然引出“平均分”,既有效地进行了概念的巩固和复习,也为学生思维的迁移、新知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重视生成,顺应学习起点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难以预测的,正如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面对课堂出现的生成,我们首先应把学生、教材钻研透彻,这是应变生成的基础。”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在不同学科领域提前接触和了解了一些比教材进度超前的知识,课前教师预设的学习起点具有不确定性。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推进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的不断深入,会不断生成“新起点”,而这些“新起点”往往在预设之外。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生成,努力在起点推进的动态过程中找到一个新知教学的切入点,并及时根据课堂生成调整教学预案,帮助其逐步将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加以提炼与升华,使课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动态生成。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平年、闰年”时,播放动画:小明:“我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2012年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一周岁了。全家人都在为弟弟过生日做准备,我也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可2013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关于“小明弟弟出生日期”的问题是比较难的,原来估计只有极少数学生能找到答案。按照教学预设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应该是:请学生拿出自己的2012和2013年的年历对比着找一找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12年的哪一天出生的。

结果出人意料,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答案。看来学生的现实起点比预计的要高,于是我及时进行了调整。

师:谁来说一说2012年和2013年,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观察1999年~2010年的2月的天数,你有什么发现?

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很多教师在预设时总担心一节课完不成教学目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成,并及时调整教学预案,让生成点成为学生学习的新起点,让学生在探究、思考、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索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

四、画龙点睛,提升学习起点

数学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现实经验互相作用融为一体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任务就是在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所以在课堂上关键的地方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科学化、深刻化,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进行一些基本练习后,出示例2的第二小题,反馈时发现一个学生是这样画的:“■△● ■▲●■▲”。我问:“同学们,这样有规律吗?”学生议论纷纷,有一个极小的声音说:“有规律。如果只看图形是有规律的。”我说:“这位同学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非常了不起。但是这道题能不能只看图形不看颜色呢?”马上有学生激动地说:“不能,图形的形状和颜色都要看。”师:“对呀!当我们找图形排列规律时,要看它们是不是按照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重复排列。”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通过该学生在找规律时只考虑图形的规律而忽略颜色的规律这个错误资源出发,通过适当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从而使其认识逐步深化。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正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站在各自的“起跳点上”,运用自己的跳跃方式“跳一跳”,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动态中生成智慧火花,才能让更多的意外化为课堂的精彩!

(责编金铃)

endprint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原理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学习起点,并遵循知识本身的逻辑,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实效。

一、理性分析,找准学习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已知的内容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要关注到知识的特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基础、年龄特征以及可能对新知产生的误解,才能使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构成学习数学的特定世界,是数学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甚至把他们推向“零起点”,学生不可能对教师的设计感兴趣,更不可能与教师实现交流与共研。作为教师,在课前要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凭借教学储备分析学情、生情,找准教学起点,追寻生态、高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时,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展开学习活动。课始,我说:“小朋友们,上个周末老师一家去了一个地方。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呀?”(课件出示游乐场情景:电缆车、电梯、风车、转车等娱乐场景)请学生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电缆车、电梯等的运动方式。“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刚才你们看到了哪些物体的运动?能给它们分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你们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学生凭借刚才的观察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说出:电梯、电缆车的运动归为一类,因为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风车、转车的运动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转动的。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告诉学生:“在数学上,像电缆车、电梯这样朝着同一个方向沿着直线运动的方式,我们把它叫做平移。像风车、转车这样围绕一点或围绕一根轴旋转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移、旋转。”最后我再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旋转现象?”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关注了学生的现实起点,激发了学生内心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点燃了学生心中探究欲望的火苗,促使学生学习个体产生强烈认知冲突,唤醒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积累。

二、精心预设,基于学习起点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盲目的,只有高质量的预设才有高质量的生成,而教学又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教学预设应是教师基于教学起点,通过理性地分析,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后进行的精心的准备。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时,我首先对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起点和难点作了分析。

首先,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初步了解: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若干份。学生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我的预测,学生的逻辑起点高于现实起点,“把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个知识要点对他们来说困难不大,因此此处教学步子可以大一点。

其次,本课学习难点为:联系现实情境中的具体现象,从中抽象出相应的分数;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基于此,我对问题的呈现内容、呈现方式做了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这个数你认识吗?什么是1/4?你能结合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说一说吗?老师这也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蛋糕,涂色部分能用1/4来表示吗?今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1/4这样的分数。”

此情境的创设,从学生现实起点出发,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含义,自然引出“平均分”,既有效地进行了概念的巩固和复习,也为学生思维的迁移、新知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重视生成,顺应学习起点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难以预测的,正如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面对课堂出现的生成,我们首先应把学生、教材钻研透彻,这是应变生成的基础。”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在不同学科领域提前接触和了解了一些比教材进度超前的知识,课前教师预设的学习起点具有不确定性。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推进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的不断深入,会不断生成“新起点”,而这些“新起点”往往在预设之外。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生成,努力在起点推进的动态过程中找到一个新知教学的切入点,并及时根据课堂生成调整教学预案,帮助其逐步将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加以提炼与升华,使课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动态生成。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平年、闰年”时,播放动画:小明:“我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2012年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一周岁了。全家人都在为弟弟过生日做准备,我也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可2013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关于“小明弟弟出生日期”的问题是比较难的,原来估计只有极少数学生能找到答案。按照教学预设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应该是:请学生拿出自己的2012和2013年的年历对比着找一找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12年的哪一天出生的。

结果出人意料,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答案。看来学生的现实起点比预计的要高,于是我及时进行了调整。

师:谁来说一说2012年和2013年,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观察1999年~2010年的2月的天数,你有什么发现?

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很多教师在预设时总担心一节课完不成教学目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成,并及时调整教学预案,让生成点成为学生学习的新起点,让学生在探究、思考、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索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

四、画龙点睛,提升学习起点

数学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现实经验互相作用融为一体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任务就是在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所以在课堂上关键的地方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科学化、深刻化,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进行一些基本练习后,出示例2的第二小题,反馈时发现一个学生是这样画的:“■△● ■▲●■▲”。我问:“同学们,这样有规律吗?”学生议论纷纷,有一个极小的声音说:“有规律。如果只看图形是有规律的。”我说:“这位同学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非常了不起。但是这道题能不能只看图形不看颜色呢?”马上有学生激动地说:“不能,图形的形状和颜色都要看。”师:“对呀!当我们找图形排列规律时,要看它们是不是按照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重复排列。”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通过该学生在找规律时只考虑图形的规律而忽略颜色的规律这个错误资源出发,通过适当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从而使其认识逐步深化。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正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站在各自的“起跳点上”,运用自己的跳跃方式“跳一跳”,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动态中生成智慧火花,才能让更多的意外化为课堂的精彩!

(责编金铃)

endprint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原理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学习起点,并遵循知识本身的逻辑,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实效。

一、理性分析,找准学习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已知的内容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要关注到知识的特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基础、年龄特征以及可能对新知产生的误解,才能使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构成学习数学的特定世界,是数学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甚至把他们推向“零起点”,学生不可能对教师的设计感兴趣,更不可能与教师实现交流与共研。作为教师,在课前要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凭借教学储备分析学情、生情,找准教学起点,追寻生态、高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时,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展开学习活动。课始,我说:“小朋友们,上个周末老师一家去了一个地方。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呀?”(课件出示游乐场情景:电缆车、电梯、风车、转车等娱乐场景)请学生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电缆车、电梯等的运动方式。“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刚才你们看到了哪些物体的运动?能给它们分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你们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学生凭借刚才的观察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说出:电梯、电缆车的运动归为一类,因为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风车、转车的运动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转动的。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告诉学生:“在数学上,像电缆车、电梯这样朝着同一个方向沿着直线运动的方式,我们把它叫做平移。像风车、转车这样围绕一点或围绕一根轴旋转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移、旋转。”最后我再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旋转现象?”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关注了学生的现实起点,激发了学生内心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点燃了学生心中探究欲望的火苗,促使学生学习个体产生强烈认知冲突,唤醒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积累。

二、精心预设,基于学习起点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盲目的,只有高质量的预设才有高质量的生成,而教学又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教学预设应是教师基于教学起点,通过理性地分析,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后进行的精心的准备。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时,我首先对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起点和难点作了分析。

首先,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初步了解: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若干份。学生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我的预测,学生的逻辑起点高于现实起点,“把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个知识要点对他们来说困难不大,因此此处教学步子可以大一点。

其次,本课学习难点为:联系现实情境中的具体现象,从中抽象出相应的分数;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基于此,我对问题的呈现内容、呈现方式做了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这个数你认识吗?什么是1/4?你能结合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说一说吗?老师这也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蛋糕,涂色部分能用1/4来表示吗?今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1/4这样的分数。”

此情境的创设,从学生现实起点出发,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含义,自然引出“平均分”,既有效地进行了概念的巩固和复习,也为学生思维的迁移、新知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重视生成,顺应学习起点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难以预测的,正如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面对课堂出现的生成,我们首先应把学生、教材钻研透彻,这是应变生成的基础。”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在不同学科领域提前接触和了解了一些比教材进度超前的知识,课前教师预设的学习起点具有不确定性。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推进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的不断深入,会不断生成“新起点”,而这些“新起点”往往在预设之外。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生成,努力在起点推进的动态过程中找到一个新知教学的切入点,并及时根据课堂生成调整教学预案,帮助其逐步将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加以提炼与升华,使课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动态生成。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平年、闰年”时,播放动画:小明:“我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2012年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一周岁了。全家人都在为弟弟过生日做准备,我也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可2013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关于“小明弟弟出生日期”的问题是比较难的,原来估计只有极少数学生能找到答案。按照教学预设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应该是:请学生拿出自己的2012和2013年的年历对比着找一找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12年的哪一天出生的。

结果出人意料,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答案。看来学生的现实起点比预计的要高,于是我及时进行了调整。

师:谁来说一说2012年和2013年,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观察1999年~2010年的2月的天数,你有什么发现?

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很多教师在预设时总担心一节课完不成教学目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成,并及时调整教学预案,让生成点成为学生学习的新起点,让学生在探究、思考、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索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

四、画龙点睛,提升学习起点

数学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现实经验互相作用融为一体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任务就是在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所以在课堂上关键的地方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科学化、深刻化,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进行一些基本练习后,出示例2的第二小题,反馈时发现一个学生是这样画的:“■△● ■▲●■▲”。我问:“同学们,这样有规律吗?”学生议论纷纷,有一个极小的声音说:“有规律。如果只看图形是有规律的。”我说:“这位同学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非常了不起。但是这道题能不能只看图形不看颜色呢?”马上有学生激动地说:“不能,图形的形状和颜色都要看。”师:“对呀!当我们找图形排列规律时,要看它们是不是按照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重复排列。”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通过该学生在找规律时只考虑图形的规律而忽略颜色的规律这个错误资源出发,通过适当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从而使其认识逐步深化。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正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站在各自的“起跳点上”,运用自己的跳跃方式“跳一跳”,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动态中生成智慧火花,才能让更多的意外化为课堂的精彩!

(责编金铃)

endprint

猜你喜欢

起点预设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