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习题变得更加精彩

2014-09-09周华樱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习题玻璃三角形

周华樱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使学生在课堂学得再好、再扎实,假如缺乏科学合理的训练,那么依然无法取得更理想的成绩。习题对课堂教学的促进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规划探究性强、知识蕴含充足的习题便成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一项重点课题。不过,考虑到小学生对数学习题演练存在着厌恶情绪,所以在布置和设计习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入手,继而让习题充分发挥作用,以期对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

一、让学生在习题中“想”出思维过程

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有一个认知过程,但是受到教材结构和问题局限的影响,使得这个认知过程无法帮助小学生快速构建解题思维,从而出现这样的局面:懂知识,但不会运用。时间一久,纵然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却很难取得良好的成绩。慢慢地,小学生的自信心便会受到打击,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继而放弃数学。所以,借助良好的习题培养学生解题思维,这不仅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所遵循的一项重点,也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所在。

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在学习这章知识时,我准备培养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让他们在“想”的过程中生成解题思维。于是经过仔细挑选,我给学生布置了相应的习题。如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底长是10.5分米,高是9.8分米。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1元钱可以买玻璃3.5平方分米,问买这块玻璃要用多少元钱?这道题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所以在分析题意的时候,教师可以间接帮助学生重温三角形面积公式,继而快速构建解题思维。学生们在我的引领下,利用公式,顺利地解出了题目:10.5×9.8÷2=51.45平方分米;51.45÷3.5=14.7元。解题思维在思考过程中形成,相信以后碰到类似的习题,学生都能迎刃而解。

二、让学生在习题中“改”出解题技巧

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由教师进行合理引导,鼓励学生整改习题的部分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也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所在。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对习题条件进行整改,从而“改”出解题技巧呢?

以上述例题为例,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们经过思考后对该例题进行了如下的整改:一块三角形玻璃的面积为102.9平方分米,底长是10.5分米。那么这块三角形玻璃的高为多少?如果1元钱可以买玻璃3.5平方分米,问买这块玻璃要用多少元钱?通过对习题条件的整改,当学生再次解答的时候,则需要对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逆向运用。这样不仅可以间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时还能延伸他们的解题思路,继而强化他们的解题技巧。学生们通过思考,思维逐渐活跃起来,很快得出结果:102.9÷10.5×2=19.6分米;102.9÷3.5=29.4元。

总的来讲,鼓励学生修改习题的个别条件,不仅可以让习题更具有探究色彩,同时还能延伸学生的探索空间和学习空间,从而间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继而全面巩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让学生在习题中“换”出探究兴趣

在改变习题条件的基础上,适当地对习题结论进行转换,不仅可以让学生对问题的内部关联产生进一步的认知,同时还能有效强化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继而加深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思考,从而培养较强的数学学习能力。

同样以上述第一大点的例题为例,当学生自行演练完毕后,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变换能力和探究能力,我让学生将习题中的某些条件和结论进行变动。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的学习兴趣陡增,纷纷参与探究。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想的领域比较广。通过七分钟的讨论与交流,学生们思考完毕,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学生1:一块三角形的玻璃,面积为102.9平方分米,高是19.6分米,请求出它的底长。学生2:一块三角形的玻璃,已知它的面积为102.9平方分米,共需要29.4元,那么每平方米分需要多少钱?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习题变得更加具有探究价值,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让课堂彻底地活起来。

总之,习题是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程度以及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而现阶段,由于小学生所面临的学业相对繁重,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应对数目繁多的数学习题,加之新课标理念下所提倡的减负思想,向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在降低习题量的同时,我们不仅要强化每一道习题的价值和内涵,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挖掘知识,从而为构建数学思维作好铺垫。

(责编罗艳)

endprint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使学生在课堂学得再好、再扎实,假如缺乏科学合理的训练,那么依然无法取得更理想的成绩。习题对课堂教学的促进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规划探究性强、知识蕴含充足的习题便成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一项重点课题。不过,考虑到小学生对数学习题演练存在着厌恶情绪,所以在布置和设计习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入手,继而让习题充分发挥作用,以期对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

一、让学生在习题中“想”出思维过程

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有一个认知过程,但是受到教材结构和问题局限的影响,使得这个认知过程无法帮助小学生快速构建解题思维,从而出现这样的局面:懂知识,但不会运用。时间一久,纵然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却很难取得良好的成绩。慢慢地,小学生的自信心便会受到打击,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继而放弃数学。所以,借助良好的习题培养学生解题思维,这不仅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所遵循的一项重点,也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所在。

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在学习这章知识时,我准备培养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让他们在“想”的过程中生成解题思维。于是经过仔细挑选,我给学生布置了相应的习题。如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底长是10.5分米,高是9.8分米。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1元钱可以买玻璃3.5平方分米,问买这块玻璃要用多少元钱?这道题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所以在分析题意的时候,教师可以间接帮助学生重温三角形面积公式,继而快速构建解题思维。学生们在我的引领下,利用公式,顺利地解出了题目:10.5×9.8÷2=51.45平方分米;51.45÷3.5=14.7元。解题思维在思考过程中形成,相信以后碰到类似的习题,学生都能迎刃而解。

二、让学生在习题中“改”出解题技巧

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由教师进行合理引导,鼓励学生整改习题的部分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也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所在。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对习题条件进行整改,从而“改”出解题技巧呢?

以上述例题为例,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们经过思考后对该例题进行了如下的整改:一块三角形玻璃的面积为102.9平方分米,底长是10.5分米。那么这块三角形玻璃的高为多少?如果1元钱可以买玻璃3.5平方分米,问买这块玻璃要用多少元钱?通过对习题条件的整改,当学生再次解答的时候,则需要对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逆向运用。这样不仅可以间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时还能延伸他们的解题思路,继而强化他们的解题技巧。学生们通过思考,思维逐渐活跃起来,很快得出结果:102.9÷10.5×2=19.6分米;102.9÷3.5=29.4元。

总的来讲,鼓励学生修改习题的个别条件,不仅可以让习题更具有探究色彩,同时还能延伸学生的探索空间和学习空间,从而间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继而全面巩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让学生在习题中“换”出探究兴趣

在改变习题条件的基础上,适当地对习题结论进行转换,不仅可以让学生对问题的内部关联产生进一步的认知,同时还能有效强化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继而加深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思考,从而培养较强的数学学习能力。

同样以上述第一大点的例题为例,当学生自行演练完毕后,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变换能力和探究能力,我让学生将习题中的某些条件和结论进行变动。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的学习兴趣陡增,纷纷参与探究。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想的领域比较广。通过七分钟的讨论与交流,学生们思考完毕,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学生1:一块三角形的玻璃,面积为102.9平方分米,高是19.6分米,请求出它的底长。学生2:一块三角形的玻璃,已知它的面积为102.9平方分米,共需要29.4元,那么每平方米分需要多少钱?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习题变得更加具有探究价值,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让课堂彻底地活起来。

总之,习题是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程度以及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而现阶段,由于小学生所面临的学业相对繁重,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应对数目繁多的数学习题,加之新课标理念下所提倡的减负思想,向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在降低习题量的同时,我们不仅要强化每一道习题的价值和内涵,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挖掘知识,从而为构建数学思维作好铺垫。

(责编罗艳)

endprint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使学生在课堂学得再好、再扎实,假如缺乏科学合理的训练,那么依然无法取得更理想的成绩。习题对课堂教学的促进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规划探究性强、知识蕴含充足的习题便成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一项重点课题。不过,考虑到小学生对数学习题演练存在着厌恶情绪,所以在布置和设计习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入手,继而让习题充分发挥作用,以期对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

一、让学生在习题中“想”出思维过程

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有一个认知过程,但是受到教材结构和问题局限的影响,使得这个认知过程无法帮助小学生快速构建解题思维,从而出现这样的局面:懂知识,但不会运用。时间一久,纵然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却很难取得良好的成绩。慢慢地,小学生的自信心便会受到打击,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继而放弃数学。所以,借助良好的习题培养学生解题思维,这不仅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所遵循的一项重点,也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所在。

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在学习这章知识时,我准备培养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让他们在“想”的过程中生成解题思维。于是经过仔细挑选,我给学生布置了相应的习题。如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底长是10.5分米,高是9.8分米。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1元钱可以买玻璃3.5平方分米,问买这块玻璃要用多少元钱?这道题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所以在分析题意的时候,教师可以间接帮助学生重温三角形面积公式,继而快速构建解题思维。学生们在我的引领下,利用公式,顺利地解出了题目:10.5×9.8÷2=51.45平方分米;51.45÷3.5=14.7元。解题思维在思考过程中形成,相信以后碰到类似的习题,学生都能迎刃而解。

二、让学生在习题中“改”出解题技巧

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由教师进行合理引导,鼓励学生整改习题的部分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也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所在。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对习题条件进行整改,从而“改”出解题技巧呢?

以上述例题为例,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们经过思考后对该例题进行了如下的整改:一块三角形玻璃的面积为102.9平方分米,底长是10.5分米。那么这块三角形玻璃的高为多少?如果1元钱可以买玻璃3.5平方分米,问买这块玻璃要用多少元钱?通过对习题条件的整改,当学生再次解答的时候,则需要对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逆向运用。这样不仅可以间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时还能延伸他们的解题思路,继而强化他们的解题技巧。学生们通过思考,思维逐渐活跃起来,很快得出结果:102.9÷10.5×2=19.6分米;102.9÷3.5=29.4元。

总的来讲,鼓励学生修改习题的个别条件,不仅可以让习题更具有探究色彩,同时还能延伸学生的探索空间和学习空间,从而间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继而全面巩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让学生在习题中“换”出探究兴趣

在改变习题条件的基础上,适当地对习题结论进行转换,不仅可以让学生对问题的内部关联产生进一步的认知,同时还能有效强化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继而加深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思考,从而培养较强的数学学习能力。

同样以上述第一大点的例题为例,当学生自行演练完毕后,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变换能力和探究能力,我让学生将习题中的某些条件和结论进行变动。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的学习兴趣陡增,纷纷参与探究。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想的领域比较广。通过七分钟的讨论与交流,学生们思考完毕,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学生1:一块三角形的玻璃,面积为102.9平方分米,高是19.6分米,请求出它的底长。学生2:一块三角形的玻璃,已知它的面积为102.9平方分米,共需要29.4元,那么每平方米分需要多少钱?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习题变得更加具有探究价值,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让课堂彻底地活起来。

总之,习题是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程度以及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而现阶段,由于小学生所面临的学业相对繁重,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应对数目繁多的数学习题,加之新课标理念下所提倡的减负思想,向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在降低习题量的同时,我们不仅要强化每一道习题的价值和内涵,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挖掘知识,从而为构建数学思维作好铺垫。

(责编罗艳)

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题玻璃三角形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抓住习题深探索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样炼成的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我不是玻璃熊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