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课堂来润泽生命
2014-09-09金鹏飞
金鹏飞
摘 要: 本文主要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文章主要从认识生命的由来、懂得珍爱每个生命、欣赏身边的生命、倡导与自然界中生命和谐发展四个方面介绍了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生命化教育。
关键词: 初中生物 生命课堂 生命化教育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科学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达到“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给学生一个充满生命的课堂,在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逐步渗透生命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我对初中生物课堂中的生命化教育谈谈认识和做法。
一、认识生命的由来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生命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生物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生存下来的?……这些生命现象,学生都非常好奇。部分学生从书本上看过生命的起源,也有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人口中介绍得来的,但他们知道的东西都不是很系统的,甚至是根本无法考证的。在学习“生命进化的长河”一章时,就对生命的由来进行系统分析,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其认识生命的神奇。
在学习“生命的由来”一节时,我先让学生猜想生命的由来,大部分学生认为生命是地球上慢慢演化出来的,但具体怎样演化的,就很难说清楚了。当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原始地球的环境及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然后参照书本的介绍,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生命产生的过程。学生的研究热情高涨,小组内互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我到小组中查访时,学生都会询问我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最后我让每个小组发表他们研究出来的观点,并且让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最终得出一个最科学的观点: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无机物,是历经无机物—有机物—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的几十亿年的化学进化过程才产生的。由此让学生真正认识了生命的由来,认识了生命的来之不易。在此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小的自然条件的变化,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中。
在学习“生物的进化”一节时,让学生能够解释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原因。通过让学生分析两个案例了解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第一个案例是:家里养的鸡有蛋鸡、肉鸡、斗鸡、观赏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主要是解释书本上插图里蕴含的答案,使学生明白:家里养的鸡是人工选择出来的,根据人们的需要把原鸡不同的变异选择了下来,这种变异不断地积累,就出现了现在不同类群的鸡。第二个案例是:在英国的一个小山村,原来生活着很多浅色的桦尺蛾,自从小山村的工业发达后,浅色的桦尺蛾的数量明显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深色的桦尺蛾,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提示学生在小山村上有很多树木,原来这些树的树皮都是浅色的,自从工业发达之后,树木受到污染,树皮变成深灰色,并且那里还生活着一种吃桦尺蛾的小鸟。通过我的介绍及以前学过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山村没有受到污染之前,浅色的桦尺蛾停在浅色的树上,就不容易被小鸟捕食,因此浅色桦尺蛾数量比较多;自从小山村受到污染后,树皮的颜色变成深色,浅色的桦尺蛾停在上面容易被发现捕食,数量会下降,而深色的桦尺蛾停在上面不容易发现,数量会急剧上升。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分析,最后得出自然选择的概念,也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付出了巨大代价,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无情地淘汰,现存的生物类群都是经历了残酷的生存斗争,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才得以存活下来。在教学中,再配上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生物进化的残酷,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激发他们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懂得珍爱每个生命
近年来,学生自杀的事件频频曝光,主要是考试没考好、受到父母或老师的批评、失恋……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人缺乏生命意识,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因此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懂得自己的生命来之不易。
学习“人体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通过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学习,引导学生知道生命来之不易。首先我介绍人的生殖过程:女性一生排出400颗左右的卵子,其中只有少数的几颗可以发育成新生命;男性一次射精可排出上亿个精子,但最多只有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并发育成个体。因此你肯定是最优的那个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来的,你是“亿里挑一”,你是竞争的优胜者。但在孕育过程中,处处存在危机,母亲身体一旦出现问题,你就有可能无缘来到这个世上,所以说母亲在“十月怀胎”时,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承受了双重负担。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每人在书包里放10本较厚的书,然后把书包挂在胸前,闭上眼睛,站立10分钟,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母亲在孕育过程中的艰辛。全班学生都一致反映实在太累了,从而联系到母亲怀你的时候,每天都是这样生活,实在很辛苦,让学生领会母亲生育自己很不容易,进一步使学生珍爱生命,好好学习,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呢?除了爱惜自己的生命外,平时还要注意自己的健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健康包括三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这些在课堂上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除了人之外,地球上还有其他生命,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等,这些生命我们也要珍爱它们,因为它们也是地球上的一分子。不同的生物繁殖新个体的方式往往也不一样,但都充满艰辛。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首先要開花、传粉、受精,然后才会结出种子,只要这中间有一步出现问题,就不会形成种子。种子萌发后才会形成植物个体,种子的萌发也需要条件。首先自身必须是完整的,然后需要空气、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等,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被子植物才可以顺利繁衍后代。被子植物的繁殖我们可以在课上做这样的实验,让学生繁殖蚕豆,虽然时间比较长,但学生都很乐意做这个实验,从而体会到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不易,珍爱生命、热爱生命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在探究“不同温度对鲫鱼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在完成实验后,我问学生:“这些实验后的鲫鱼怎样处理呢?”有些学生就回答得很好:“我们要把这些鲫鱼放生,让它们更好地在水中生活。”最后,我让学生写一篇文章,以小鱼的身份,谈谈在实验过程中怎样处理“我”,怎样减少对“我”的伤害。从学生写的文章中可以发现,学生很有爱心:抓小鱼时尽量轻拿轻放;不要立刻把小鱼从冷水中移到热水中;实验过程中不要惊吓了小鱼。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自然会珍爱生命。
三、欣赏身边的生命
有这样一则骇人听闻的报道:某大学学生为了测试狗熊笨不笨,居然用硫酸泼向了狗熊,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一位大学生,居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情,难道不知道狗熊也有生命的吗?地球上的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贵贱之分,人类是无权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我们要一起和谐地生存,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之美。
学习“地面上植物”一节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有自己特定的结构适应这样的环境,如:仙人掌适应干旱的沙漠。我先让学生说说仙人掌哪些特点能够适应环境,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整理出来的资料要有理有据,让其他学生觉得很有道理,最后认识了仙人掌适应干旱生活的特点:茎肥大,可以储存水分;叶变成针形,防止水分的蒸发等。学习“水中的鱼类”一节时,我让学生在课上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认识了鱼类体型、鱼鳞、鱼鳍、鱼的侧线、鱼鳃等,这些结构都和鱼的游动有关,少了一样鱼都不能生活在水中。通过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大自然的造物之美,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天衣无缝的统一美。
每种生命在地球上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即使它再微小,也有它的地位,如细菌等微生物。在学习“土壤中的微生物”时,我让学生培养微生物,主要利用腐烂的食物培养,要求每天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进行记录。让学生知道它们虽然微小,却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能在人类都无法生存的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繁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分解者的重要角色,没有这些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地球上动植物的尸体将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命也将无法生存。可见,任何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我们要爱护它们,欣赏它们。
四、倡导与自然界中的生命和谐发展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使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和谐,我们不能人为地破坏这种和谐之美,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渗透生命的和谐美,培养学生与自然界中生命和谐发展的情感。
在学习“生物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中,在课上让学生扮演不同生物,然后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进行排列,然后假设中间的一个生物消失了,让学生思考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学生都能理解一种生物消失了,很可能会影响到另一种生物的生存,甚至整个生态系统也会受到破坏。如:稻田中的青蛙遭大量捕杀,会引起稻田中大量害虫的繁殖,最终会破坏水稻,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受到影响。现在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消失都是人为造成的,据统计:每小时都会有一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那么这样下去,最后地球上就会只剩下人类,可能由于没有食物人类最终也会灭绝。因此,我们要和地球上的生物和谐发展,共创美丽的家园。
在学习“环境影响生物生存”一节中,我们知道环境因素有两种,一种是非生物因素,包括水、空气、阳光、土壤、温度等。另一种是生物因素,与生物生存有关的其他物。非生物因素的改变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我们通过小麦植株对水分需要的实验进行证明,不管是给小麦多浇水还是不浇水,小麦都不能正常地生长,只有浇适量的水,小麦才能正常地生活。生物因素主要是生物之间的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关系,如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就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藻类则为真菌提供有机物。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如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其排出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从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森林中的树木和草原上的野草,可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整个自然界是和谐共处的,生命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以前人们认为:人定胜天,人类可以驾驭大自然,改造大自然。这种观点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人类只有适宜自然,与其他生命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近几年来的洪水、干旱、雪灾等自然灾害,可以很好地说明我们在大自然面前是脆弱的、无能为力的。出现这些的灾难是我们人类不懂得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从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我们要时刻牢记这样一句话:只有和谐发展才能维持丰富多彩的生命。
地球上的生命来之不易,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才有现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我们怎么忍心破坏呢;我们自己的生命包含了父母的心酸,是父母身上的精华造就了我们,我们要时刻怀有感恩之心;我们身边的生命同样珍贵,都有权利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懂得珍惜它们;生命的美在于其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我们要发现美、体验美、学会欣赏美,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长期的进化,造就了生命的和谐,我们只有与其他生命和谐发展,生命才更有意义,生活才会更精彩。通过课堂中的生命化教育,希望中学生再也不会出现自杀、他杀、破坏环境、虐待动物等事件,让我们度过美好的青春年华。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素梅.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尝试.生物学教学,2009(2):28-29.
[3]徐国良.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生物学教学,2009(1):18-19.
[4]徐丽华.在教学中创建生命课堂.生物学教学,2009(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