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探讨
2014-09-09王红梅胡扬根曾小华
王红梅 胡扬根 曾小华
摘 要: 本文就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深化临床实践教学改革、课程整合、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教学改革作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教学理念 教学改革 学科沟通 质量评价体系
医学专业认证是指由指定的专门机构、采用既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医学教育机构进行审核与评估的过程。认证(accreditation)是对学校整体状况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学校的办学目标、物质条件、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实际工作能力、总体办学效益等全方位进行评价,专业认证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具有正向激励作用。2008年3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文件,从此拉开了我国医学院校教学质量认证的序幕。我国医学教育认证的探索是从临床医学专业开始的,我校将于2014年年底接受教育部组织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我们应该以此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积极探索与实践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医学院校本科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要点。
1.转变教学理念,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必然推动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转变。因此,应逐渐减少说教式教学,课堂上增加PBL和案例讨论等教学形式,还应辅以网络,推行网络教学,同时增加角色扮演、床旁教学、模拟教学和社区实践等内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服务,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为信息的获取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加强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深化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减少理论课学时数,增加实践课学时数,将是医学教学改革的必然。在教学中,适当减少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时数,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加大课间见习教学、毕业实习、P B L病例教学讨论、专题讲座等教学活动的实施力度,以此促进学生在基层医疗的实践中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1推进科研型实验教学改革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建立以经典性试验为基础的“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项目平台”;以综合性、设计实验为基础的“主体实验项目平台”;以自主选题、择优立项为基础的“选修实验项目平台”,使三类课程平台所占比例达到1 ∶ 8 ∶ 1,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1]。
2.2深入社会实践模式改革
利用各学期期间的假期开展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了解医院诊疗流程、医院机构设置、开展导诊、陪诊等服务;深入临床二级学科见习和预防医学调研实践;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社区医疗服务。鼓励学生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2.3组织学生临床技能竞赛
要多加强校级合作,如组织学生的临床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活动,加强我校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竞赛为载体,及时发现我省及我校临床技能培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共同探讨,逐步达成共识,为培养卓越医生奠定基础[2]。
2.4建立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中心,将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三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建立我校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从基本临床技能训练、有创性临床技能训练、临床病例综合模拟教学三个层面独立设置临床模拟教学课程,建立课程见习制、毕业前临床技能综合培训制、毕业实习制和毕业回归综合训练制[3]。
3.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积极参与课程整合
大部分医学院校目前实施的是“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各自学科的系统性,学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导致学生欠缺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在教学内容和侧重点方面密切配合。课程整合是当前世界医学教育的整体趋势[4],课程整合是贯穿“中国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这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重要采分点。课程整合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使课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发挥自身范围宽广的独特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整合,在融合中求发展。教师必须拓宽知识面,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密切协作,共享知识。
4.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育专家、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评价必须覆盖各教学环节,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如网上评教、网上评学等。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还应包括教学信息反馈与调控,通过建立校领导、专家和教学管理干部三级听课制度,以及教学信息收集制度,开展常规教学检查、专项教学检查和各类教学竞赛活动等监控措施所获取的信息,对收集的意见进行反馈和研究,形成办学定位评价、教育计划评价、教育过程评价、教育结果评价的有效运行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5]。
迎接认证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规范学校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因此,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积极探索与实践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是每一名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学明,王永禄,徐元龙,等.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构建应用性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药学教育,2010,26(5):11-14.
[2]吴红燕,程益群,孙业桓,等.医学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52-54.
[3]周润,胡志,孙业桓,等.基于我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7):48-49.
[4]Frenk J,Chen L,Bhutta ZA,et a1.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Lancet,2011,28:337-341.
[5]漆艳春.对地方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思考-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视角[J].文教资料,2013,(33):173-174.
基金项目:湖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No.2014XKJSXJ06);湖北医药学院研究项目(编号:201020),项目负责人及通讯作者曾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