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降低造影剂血管外渗中的效果分析
2014-09-04石亚娜纪伟平茅旭红
石亚娜,纪伟平,蒲 江,茅旭红,任 丽*
(1.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433;2.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科研科,上海 200433)
品管圈在降低造影剂血管外渗中的效果分析
石亚娜1,纪伟平2,蒲 江2,茅旭红1,任 丽1*
(1.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433;2.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科研科,上海 200433)
目的运用品管圈活动降低造影剂血管外渗,提高患者安全性和满意度。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主题,选定降低造影剂血管外渗为活动主题,遵循PDCA循环工作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后造影剂血管外渗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造影剂血管外渗率由原来的4.68‰降低到2.04‰(χ2=3.98,P=0.046)。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降低造影剂血管外渗率,提高影像检查质量,提升患者的安全性和满意度。
品管圈;降低;造影剂;外渗
Hosp Admin J Chin PLA,2014,21(5):424-426.
造影剂血管外渗指在CT或磁共振增强扫描时被注射的浅静脉血管破裂,造影剂漏出血管渗入邻近组织间隙,造成相应组织充血肿胀的表现[1]。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全称品质管理圈,指在工作岗位上为了解决问题,自发结合成一个团体,团员间分工合作,应用品管工具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关键性问题,以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2]。团体在自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手法、全员参加,对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称为品管圈活动[3]。本院放射科于2013年2月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造影剂血管外渗率”为活动主题,取得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3年 7月本院放射科行增强影像检查的7 543例患者,其中品管圈活动前3 628例患者为对照组,品管圈活动后3 915例患者为试验组,统计患者临床数据。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情类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品管圈实施前3 628例患者通过进行回顾性调查, 统计造影剂血管外渗情况;实施品管圈后对3 915例患者进行严密观察,统计造影剂血管外渗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将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实施与对策
2.1成立品管圈由本院放射科2名医师和14名护士成立品管圈小组,均为自愿参加,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主管护士2名,护师11名,护士1名。
2.2主题选定召开品管圈会议,针对增强检查时静脉注射造影剂发生血管外渗,轻者产生外渗部位红肿,重者会发生皮肤及皮下溃疡和坏死,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伤害和痛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5项待选主题,通过讨论、投票,确定了本活动主题为降低造影剂血管外渗(表1)。
表1 品管圈活动主题选定
2.3活动及计划拟定品管圈活动为2013年1月—2013年7月,品管圈活动小组每2周组织1次活动。制定活动计划并绘制甘特图,品管圈活动共6个月,第1个月:选定主题与拟定活动计划,第2个月:现状分析、目标设定、问题分析、对策拟定,第3~5个月:对策实施,第6个月: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
2.4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对2012年8月—2013年1月在本院放射科行增强检查的3 628例患者进行调查,其中发生造影剂血管外渗的为17例,造影剂外渗率: 4.69‰。经圈员讨论,从医护人员因素、患者因素、药物因素、材料因素四方面用说明造影剂外渗率高的原因(表2)。
表2 17例造影剂血管外渗原因分析
据此现况调查结果我们进行要因柏拉图分析[4]得出造影剂血管外渗的原因以穿刺技术不高、临床经验不足、患者血管细等为主,占70.6%。依照柏拉图80/20法则,将此类原因列为品管圈活动的改善重点。
2.5设定目标通过品管方法中目标值设定公式进行设定,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重点改善×圈员能力)[4]= 4.68‰-(4.68 ‰*0.8*0.6)=2.13‰。
2.6解析明确目标后,圈员对改善重点项目进行展开,分析造影剂血管外渗的原因。经圈员讨论,从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药物因素、材料因素四方面用鱼骨图说明造影剂外渗率高的原因(图1)。
2.6.1 医护人员因素 ①穿刺技术不高;②临床经验不足;③知识缺乏;④操作不规范;⑤工作量大;⑥人员不足。
2.6.2 患者因素 ①患者血管细、弹性差;②患者躁动;③患者害怕,穿刺时不配合;④患者活动肢体使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移位。
2.6.3 药物因素 ①药物刺激性大;②压力高。
2.6.4 材料因素 ①材质软硬不适;②胶布粘性差。
2.7对策拟定与实施针对要因,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寻求改善对策,并对每一对策依可行性、迫切性、经济性、圈员能力等指标进行评分,共拟定3个对策进行改善实施。
2.7.1 提高穿刺成功率 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采取措施:①留置针的应用:留置针的应用率达100%,并选择材质柔软,耐压高的留置针。②科室建立静脉注射室,所有留置针的穿刺均在注射室统一完成。③学习培训:组织人员参加各种学习班,提高理论知识。④结合实际谈体会:对每次穿刺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措施,提高穿刺成功率。
图1 “发生造影剂外渗的原因”鱼骨图
2.7.2 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 对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造影剂外渗的有关知识,发放“知情同意书”,告知患者留置此留置针的重要性,特别对老年及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不厌其烦、不断告知,使患者真正理解。
2.7.3 注射药物时密切观察 专门配备观察班,密切观察药物注入患者体内是否有外渗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在用高压注射器注入药物前先高压试打2毫升的生理盐水,观察留置针是否在位通畅、有无外渗及患者血管能否耐受此压力;在造影剂注射时观察图像的清晰度及造影剂曲线是否上升,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注射并查看原因。
3 结 果
3.1有形成果放射科行增强检查的3 915例患者进行品管圈活动后,仅8例发生造影剂血管外渗,外渗率为2.04‰,超过预期目标值2.13‰。与对照组比P=0.046,提示试验组造影剂血管外渗显著减少(表3)。
表3 品管圈活动前后造影剂血管外渗情况比较
*χ2=3.98,p=0.046,试验组外渗率显著减少。
3.2无形成果品管圈活动前后对每一位圈员就品管圈方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医护品质意识、脑力开发5个方面进行调查,并计算平均分,活动前上述项目的分值分别为1.0、3.3、3.7、3.7、3.0分,活动后分别提高到5.0、4.3、4.6、4.8、4.8分,所有指标均有提高。
4 讨 论
造影剂血管外渗问题一直是放射科密切关注的问题。经静脉注射造影剂发生血管外渗,轻者产生外渗部位红肿,重者会发生皮肤及皮下溃疡和坏死。外渗后对皮下组织刺激性强,肿胀组织局部压迫血管神经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和肿胀疼痛,皮肤出现一串串的水泡甚至出现组织溃疡和坏死[5]。现所有的造影剂均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具有注射速度快,能保证扫描与静脉注射造影剂同步进行,注射速度和注射剂量可预先设置等优点,但因其单位时间内大量快速注入高浓度造影剂,使浅静脉压增高,对血管冲击强,易发生静脉血管破裂,引起造影剂外渗,形成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胀[6]。放射科通过品管圈活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每一位圈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学习使用品管圈常用手法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降低了造影剂外渗的发生。对患者而言,减轻患者痛苦,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对医院而言,提高患者满意度,为医院赢得良好声誉,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对医护工作而言,学会使用品管工具解决医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了医护服务质量的提高[7]。
品管圈活动让圈员自己享有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其优势是每人都有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达到提高医护质量的目的[8]。应用品管圈活动不仅提升了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整个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质量持续改进成为自发行为,同时能有效地挖掘医务人员的管理潜能,有利于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
[1]Jarl A Jakobsen. Contrast Media Extravasation Injury[M]// Henrik S Thomsen, Judith A W Webb. Contrast Media.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2014:131-137.
[2]Jagdish Gandhi, Vineeta Kamran, P C Bihari. Quality and world peace: City Montessori School, Lucknow[J]. AI&Soc, 2012, 27(3):427-428.
[3]Wayne S Rieker. Quality Control Circles: The Key to Employe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Handbook of High-Speed Machining Technology[M]// Robert I. King. Handbook of High-Speed Machining Technology. US: Springer, 1985:447-458.
[4]Ken Stout. Pareto Analysis[M]// Ken Stout. Quality Control in Automation. US: Springer, 1985:171-176.
[5]Marie-France Bellin, Jarl A Jakobsen, Isabelle Tomassin, et al, Contrast medium extravasation injury: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J]. Eur Radiol, 2002,12(11):2807-2812.
[6]Tomas Belzunegui, Clint Jean Louis, Laura Torrededia, et al, Extravasation of radiographic contrast material and compartment syndrome in the hand: a case report[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Trauma,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Medicine, 2011(19):9.
[7]Linrun Wang, Yang Wang, Yan Lou, et al, The role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s in sustained improvement of medical quality[J]. SpringerPlus, 2013(2):141-145.
[8]Helmer FT, Gunatilake S, Quality control circles: a supervisor’s tool for solving operational problems in nursing[J]. Health Care Superv,1988, 6(4):63-71.
(2014-02-28收稿 2014-05-20修回)
(本文编辑 戴志鑫)
EffectsofQualityControlCircleonReducingtheRadiologyContrastAgentExtravasation
SHI Ya-na1,JI Wei-ping2,PU Jiang2,MAO Xu-hong1,REN Li1*
(1.Department of Radiology, Changhai Hospital,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2.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hanghai Hospital,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ObjectiveThe QCC reduce the contrast agent extravasation, improve safety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atients.MethodsSetting up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determine the theme, selected to reduce the contrast agent extravasation as the theme, follow the PDCA circulation work program to carry out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contrast agent extravasation rate.ResultsContrast agent extravasation rate decreased from 4.68‰ to 2.04‰(χ2=3.98,p=0.046).ConclusionQCC activities mobilized the enthusiasm of medical staff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contrast agent extravasation rate, improved the imaging quality and the patient safety and satisfacti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reduce; contrast agent; extravasation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1255”学科特色提升项目(CH125520800)和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新兴前沿技术项目(SHDC12013110)资助
石亚娜,女,护师;电话:15821301951
任 丽,电话:13918087777
R 197.32
A
1008-9985(2014)05-04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