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翔籍里考
2014-09-04刘树胜
刘 树 胜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沈云翔籍里考
刘 树 胜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楚辞著述家沈云翔的籍里存在争议。结合文献,指出了“庆城说”的错误,辨析了“鹿城说”的混乱,论证了沈云翔与金蟠的关系,得出了沈云翔(金蟠)为明末清初苏州昆山人的结论。
沈云翔;千仞;庆城;鹿城;金蟠;字曰蟾;古金天氏;苏州昆山
关于《楚辞评林》编著者沈云翔的籍里,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四库全书总目·存目提要》云:“《楚辞评林》八卷,内府藏本,明沈云翔编。云翔,字千仞,庆城人。是书成于崇祯丁丑,因朱子《集注》杂采诸家之说,标示简端,冗碎殊甚。盖坊卖射利之本也。[1]”把沈氏的籍里定为“庆城”。首都图书馆藏明崇祯十年吴郡八咏楼刻本《楚辞评林·楚辞引》的署名为“鹿城沈云翔千仞识”[2]1,明确标出其籍里是“鹿城”。这是作序人、评述者沈云翔自己的题识。姜亮夫先生《楚辞书目五种·评论类》亦曰:“云翔,字千仞,鹿城人。[3]”《同治苏州府志》卷六十六《选举》八“清康熙年”下有“沈云翔千仞”条,曰“岁贡”[4]。可见,沈云翔的籍里早在清代就有了争议。
此外,《民国完县新志》卷三《存书目录》有《十三经古注》之目,云:“明沈云翔辑。本金姓,一名蟠。[5]”《光绪镇安府志》卷十五《书籍》有《十三经古注》二百八十九卷,云:“明金蟠汇订,永怀堂合刻本。[6]”完县是河北保定的下辖县,镇安府是今广西地区下辖的那坡县和德保县等地区,一南一北相去甚远。值得注意的是,地志中的书籍目录不一定就是指本地学者的著作目录,而是指当地的存书目录。可见,沈云翔的籍里与完县和镇安府也就不存在任何关系了,那么其籍里就在庆城和鹿城两者之中。
一、“庆城说”辨正
《四库全书总目·存目提要》中关于沈云翔籍里为“庆城”的说法存在问题。
首先看“庆城”的来历。“庆城”即今甘肃庆阳,这是后起的地名,而历史上多称庆州或庆阳。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此地)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7]”周先祖为庆祝周人首次成功迁徙,将处于“戎狄之间”的此地命名为“庆”;此后,公刘又为出生于此地的儿子取名“庆节”以志纪念,说明庆城的“庆”字当时已经出现;北宋置庆州,庆历元年复设环庆路,宣和七年改庆州为庆阳府;元因宋制;明朝分置府县,府为庆阳府,县为安化县,府县同城。从历史上看,此地曾称为庆州和庆阳,未曾称过“庆城”。古书对地名的称谓,一般不会出现后起地名,故《四库全书总目·存目提要》有问题。
再看“慶”与“鹿”的字形。《说文·心部》曰:“慶,行贺人也。从心夂,从鹿省,吉礼以鹿皮为挚,故从鹿省。[8]218”因“庆”有“贺人”的意义,《周本纪》才有“民赖其庆”的说法。又因“吉礼以鹿皮为挚”,字形的外观才是“鹿”形。而“鹿”字本身是一个象形字。《说文》云:“鹿,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鸟鹿足相比,从比。[8]202”汉字中有许多以类相从的字,尤其是两个外形相似的字,极易使人造成视觉上的错误和书写上的失误,加之书坊书写者和刻工的疏忽,出现乌焉成马、鲁鱼亥豕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四库全书总目·存目提要》的书写者或刻工误将“鹿”刻成了“慶”,造成了后世的认知混乱。
最后看《楚辞评林》和《四库全书总目》的刻书时间。所能见到的《楚辞评林》版本只有“吴郡八咏楼刻本”,刻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刻书的书坊是“吴郡八咏楼”,在苏州境内;而《楚辞评林·楚辞引》后面的署名为“鹿城沈云翔千仞”,明确了沈云翔的籍贯是“鹿城”。这是作者自己的署名,不是他人代写,所以值得信任。这个“鹿城”应该就在“吴郡”境内,而“庆城”不在吴郡,也不可能是作者的郡望。而《四库全书》完成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库全书总目》刻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后于《楚辞评林》刻书158年,此时沈氏早已作古,兼之《楚辞评林提要》为后人所作,记载内容的准确程度难与沈氏自己的记述相提并论。因此,当以著述者自己的说法为准,故《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庆城”之说不成立。
二、“鹿城说”辨正
中国古代以“鹿城”名地者有:内蒙古包头、浙江温州和苏州昆山。这几处地名均与鹿有关,应该就是命名的原因。
先看内蒙古包头。“包头”一词源于蒙古语“包克图”(二者读音相近,显系音译),意为“有鹿的地方”,所以包头又有鹿城之称。明代,包头属山西行都司东胜卫辖境,地近边陲,战事频仍,文化落后,无法与内地相比,不可能出现沈云翔那样既通《楚辞》又通《十三经》的学者,也不可能有永怀堂和八咏楼那样的刻书之所(二者均在江苏境内)。显然,这个“鹿城”与沈云翔没有关系。
再看浙江温州。“鹿城”是温州府城(旧名永嘉郡城)的别称。据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一载:“府城,晋明帝太宁癸未始建。郭璞初谋城于江北,取土称之,江北土轻。乃过江,登西北一峰,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故名斗城。时有白鹿衔花之瑞,又号曰白鹿城。凿井二十八以象列宿,街巷沟渠大小布列如井田状。[9]”温州称“鹿城”与神话有关。但温州府古称瓯越,不属吴郡,与沈云翔无关。
最后看苏州昆山。《读史方舆纪要·苏州府》云:“(娄城)在县治东。秦置县,属会稽郡。汉因之。孙权初,封张昭于此,寻又封陆逊为娄侯。晋亦为娄县,属吴郡。……旧《志》:梁置昆山县,在今松江府西北二十里昆山之阴。隋因之。唐天宝十载,析置华亭县,始移县治于马鞍山之阳,即故娄县治也。范成大曰:‘今昆山县东北三里,有村舍名娄县,古县疑置于此。’又有东城,在县治东三百步,相传吴子寿梦所筑。今桥巷犹以东城为名,盖阖闾所起以候越者。[10]”因吴王寿梦生性好猎,又在城西卜庙一带圈地建“西鹿城”,作为王室豢鹿狩猎之所。“娄城”基本上可以确认就是“鹿城”,因为“娄”和“鹿”音近,这可能就是古称“娄城”的原因。民国《江苏六一县志》载:“昆山别称鹿城,盖以旧有西鹿城而名。又称玉峰。[11]”文献中的“吴郡”、“昆山”和“鹿城”三个地名的关系,应该是娄县就是鹿县,娄城就是鹿城,后因地有昆山改为昆山县,因春秋吴国在此设养鹿之所,故又有“鹿城”之称,地属吴郡。
至于昆山、苏州、东吴、吴郡的关系,虽代有变化,终不出今苏州所辖范围。隋文帝开皇九年,废信义郡,信义县、昆山县两县地归苏州;开皇十八年,复置昆山县,属苏州;大业元年,苏州改为吴州;大业三年,吴州改为吴郡,昆山为属县;唐武德四年,吴郡改为苏州;天宝元年,苏州复为吴郡;乾元元年,复改吴郡为苏州,昆山为属县;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封钱镠为吴越王,昆山属吴越国苏州;五代及元昆山或升或降,均属苏州辖境;明洪武二年,降昆山州为县,仍属苏州府。了解了这段历史,也就明白了吴郡、吴州、吴越国苏州、东吴与苏州名虽异而实则一的问题,从而也就明确了昆山与苏州的从属关系。
苏州昆山是明代文化的首善之区和人文渊薮,经济发达,文化先进,为藏书、刻书、贩书提供了重要保障。沈云翔的籍里“鹿城”,指的应该就是这一地区。
三、金蟠和沈云翔的关系
在沈云翔的籍里问题上,最能说明问题的应该还是《楚辞评林》这本书里透露的信息。在《楚辞引》的署名“鹿城沈云翔千仞识”的左侧,自上而下排列着三枚印章,依次为“金蟠”、“字曰蟾”和“古金天氏”。古人用印的惯例是:一般姓名印在前,字号印其次,氏族姓氏印在后。这三枚印章是否就是沈云翔的印章,与沈云翔又构成什么样的关系呢?
先来看隐藏在“金蟠”里的信息。《楚辞评林》是沈云翔在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的基础上所做的增益之作,书中除去原有的七十二家外,又新增了苏辙、汪道昆、王慎中、余有丁、姜南、董份、郭正棫、葛立方、吴国伦、张之象、吕延济和金蟠等十二家,“金蟠”就在其中[2]9。这个“金蟠”是否就是沈云翔呢?“金蟠”是姓名印,姓金名蟠。“蟠”字的意义,《广雅·释诂一》云:“蟠,曲也。[12]46”《淮南子·兵略》云:“龙蛇蟠,簦笠居。[13]”左思《蜀都赋》云:“潜龙蟠于沮泽,应鸣鼓而兴雨。[14]”显然,“蟠”是盘曲的意思,盘曲就是龙蛇等不能飞翔。而“云翔”的意义则是鸟雀或龙凤飞翔于高天之上,它表示一种高远的志向。这样看来,“蟠”与“云翔”一沉一浮,意义恰恰相反。假定金蟠和沈云翔就是一个人,那他为什么署名处书为“沈云翔”,而用印处却称作“金蟠”呢?对此,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推断:“沈云翔”是本名,是他早年使用的名字。那时,天下相对安定,他还是一个奋发有为的青年;“金蟠”是笔名(我们姑且这样定义),是世道变迁之后的名字。沈氏时当崇祯末年,社会动荡,朝政日非,本有翔云之志的他,无奈屈沉下僚或草野,取一个这样的别名可以理解。而把两者同时用在这本特定内容的《楚辞评林·楚辞引》的署名处,正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牢骚。
再来看隐藏在“古金天氏”里的信息。《帝王世纪》云:“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降居江水,有盛德,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以金承土,故曰金天。即《图谶》所谓‘白帝朱宣者’也。位在西方,主秋令,有光明,居小阴位。故称少昊,号金天氏。[16]”这就是金天氏的由来。关于金姓的由来,《元和姓纂·金》云:“金,少昊金天氏之后。见《风俗通》。[17]316”少昊是黄帝的己姓子孙,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之号。少昊的子孙中,有一支简化他的号“金天氏”而为姓氏,就是金姓。有趣的是,沈姓也自认为是金天氏的后裔。《元和姓纂·沈》云:“周文王第十子聃食采于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舆沈亭即沈子国也。[17]214”认为沈氏源于西周王族姬姓,这与金姓的族源姬姓是一致的。《姓氏考略》云:“《左传》沈、姒、蓐、黄注,四国,台骀之后,系出金天氏。*参见陈廷炜所著《姓氏考略》(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刻本)。”《左传·昭公元年》云:“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嘉之,封诸汾川。[18]”少昊金天氏的裔孙台骀之后建立沈国,春秋时,沈国为晋国所灭,其子孙遂以沈为氏。也就是说,沈姓源于古代的沈国,而沈姓就是古代的金天氏。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可以确定,“古金天氏”的言外之意就是“金姓”或“沈姓”。而就“金姓”和“沈姓”而言,从根本上说是一家,也就是“金姓”可称为“沈姓”,“沈姓”亦可称为“金姓”。需要说明的是,印文中“古金天氏”中的“古”字告诉我们,沈姓与金姓过去均出于“金天氏”姬姓,那只是他们的古姓或姓氏源头。
综上所述,三枚印章的印文内容从表面看与沈云翔似乎毫无关系,而通过分析,这些印章里面包含的丰富信息证明,他们与前面的署名“鹿城沈云翔千仞”是统一的,结论就是:“沈云翔”就是“金蟠”,“金蟠”就是“沈云翔”,“金蟠”与“沈云翔”是同一人。
四、作为旁证的《十三经古注》信息
证明了金蟠与沈云翔是同一个人,散见于其他文献中的资料就可以与《楚辞评林》的资料合并了。
明崇祯六年(1633年)永怀堂刻本《十三经古注》,著者项题“晋豫章太守顺阳范宁集解”“明后学东吴金蟠订”,全书二百九十一卷,由明代金蟠、葛鼒编校。这里面隐藏着丰富的与沈云翔(金蟠)有关的信息。一是《十三经古注》为金蟠所编订。二是金蟠所处的时代。他所编订的《十三经古注·春秋左传》中使用的字不避清代皇帝的名讳,如“玄妻”和“其用物也弘矣”中的“玄”和“弘”等字,并未出现缺笔或改字的现象,足见编订此书的时间是明代末期。三是金蟠的籍里是东吴(即苏州)。四是还有一个与金蟠一同编校《十三经古注》的葛鼒。重要的是,这个葛鼒有据可查。葛鼒,字靖调,苏州昆山人,崇祯举人。《江苏艺文志(苏州卷)·昆山葛氏家族文事增订》记载,葛鼒天启年间曾刻有《战国策考正》和《弦雪居重订遵生八卷》,崇祯年间刻有《古文正集》和《十三经古注》[19],他是地方上著名的著述家和刻书家,沈云翔(金蟠)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与他也大致相同。五是刻书的书坊是明末安徽怀宁人阮大铖的永怀堂。阮大铖是明末奸臣,尤其在南明小朝廷他大权独揽,但在文学与文化事业上他还是有一定声望的。崇祯六年由他刻印的这部金蟠编订的《十三经古注》,说明“东吴”沈云翔(金蟠)至少生活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年间,因为书刻于崇祯六年,金蟠应该时当盛年,由此往前推三十年的话,他的出生时间也在万历三十二年。而《同治苏州府志》又云,沈云翔为“康熙岁贡”,说明沈云翔(金蟠)又生活于清初康熙年间,其时沈云翔(金蟠)至少六十来岁。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证明,沈云翔(金蟠)为苏州昆山人,生活于明末清初。
[1] 永瑢,永瑆,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3:1270
[2] 沈云翔.楚辞评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2.济南:齐鲁书社,1997
[3] 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32
[4] 李铭皖,谭钧培.同治苏州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96
[5] 彭作桢,刘玉田.民国完县新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上海:上海书店,2006:326
[6] 羊复礼.镇安府志[M].清光绪十八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351
[7] 司马迁.百衲本二十四史:史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15
[8]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9] 王瓒.弘治温州府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367
[10]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573
[11] 殷维和.江苏六十一县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271
[12] 陈彭年.广雅[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13] 刘安.淮南子[M]//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第7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251
[14] 左思.蜀都赋[M]//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75
[15] 郭璞.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6
[16] 皇甫谧.帝王世纪[M]//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第3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
[17] 林宝.元和姓纂[M]. 嘉庆七年刊板.南京:金陵书局,1880
[18] 左丘明.左传[M]//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90:305
[19] 南京师大古籍文献整理研究所.江苏艺文志:苏州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1966
TheTextualResearchofShenYunxiang’sHometown
LIU Shu-sheng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9, China)
There exists controversy concerning for the hometown of Shen Yunxiang, a researcher of Chu Poems. According to some literature materials,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mistake of the “Qingcheng Viewpoint”. Besides, it discriminates the confusion of “Lucheng Viewpoint”, and then it proves the right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n Yunxiang and Jinpan. As a result, it successfully gives a statement that Shen Yunxiang comes from Kunshan of Suzhou at the tur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hen Yunxiang; Qianren; Qingcheng; Lucheng; Jinpan; Zichan; Ancient Times Jin Tian; Kunshan of Suzhou
2014-05-17
刘树胜(1965-),男,河北沧州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
I207.223
A
1673-131X(2014)02-0055-04
唐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