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2014-09-03左新会石海云
左新会 石海云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2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CT检查和B超检查,将CT、B超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手术治疗证实脾损伤14例(22.6%),肝损伤12例(19.4%),肾挫伤9例(14.5%),横隔损伤10例(16.1%),胰腺损伤6例(9.7%),膀胱损伤7例(11.3%),胆道损伤4例(6.5%)。CT检查有58例与手术结果相符,诊断符合率为93.5%(58/62);B超检查有44例与手术结果相符,诊断符合率为71.0%(44/62),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B超检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对腹部创伤患者进行CT检查,可有效降低临床误诊率、漏诊率,其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CT诊断;腹部创伤;病理检查
【中图分类号】 R323.3+1【文献标识码】B
腹部创伤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创伤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便血、血尿、恶心、呕吐、腹痛等,会给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并且该类疾病病情复杂,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症状,甚至还会导致患者死亡[1]。所以,临床上要尽早诊断、及时治疗,以降低患者死亡率,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为探讨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本研究对62例腹部创伤患者的CT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2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6例,女26例,年龄25~55岁,平均(34.1±3.6)岁,致伤原因:跌倒伤19例,坠落伤13例,锐器伤10例,车祸伤21例。经临床检查,均诊断为腹部创伤。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CT检查和B超检查。
1.2方法
CT检查:仪器选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emage SX/E型CT扫描仪,对所有患者的腹部进行扫描,层厚、层距均为5~10mm,先进行平扫,再根据病情需要做增强扫描。本组患者中,有21例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膈顶至肾下极,部分病例做全腹扫描,用以明确患者腹膜后腔和肠道情况。
B超检查:仪器选用HITACHI-420型B超检查仪,探头频率3.5~5.0MHz,对患者上腹部进行扫查,腹腔内存在游离业者,判定为阳性。
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均实施手术治疗,并将B超和CT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18.0处理研究数据,相关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6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证实脾损伤14例(22.6%),肝损伤12例(19.4%),肾挫伤9例(14.5%),横隔损伤10例(16.1%),胰腺损伤6例(9.7%),膀胱损伤7例(11.3%),胆道损伤4例(6.5%)。CT检查有58例与手术结果相符,诊断符合率为93.5%(58/62);B超检查有44例与手术结果相符,诊断符合率为71.0%(44/62),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B超检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交通业的不断发展,因工业建设、车祸造成的腹部损伤病例也越来越多。腹部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急诊病症,早期诊断、处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由于腹部位置特殊,敏感性较强,所以需尽早诊断,判断出损伤位置、程度,为临床拟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2]。
CT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检查手段之一,其应用于腹部创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快速、准确地判断腹部脏器及相关组织的损伤情况[3]。需要指出的是,在对腹部创伤患者进行CT检查时,应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实施,检查对象应为腹腔灌洗和腹腔穿刺无法确诊者,或者病史收集不全者[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62例腹部损伤患者中,有58例的CT诊断与手术结果相符,诊断符合率为93.5%(58/62);而B超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仅为71.0%(4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CT检查对腹部创伤的诊断准确性比B超检查更高,其能准确判断腹部创伤的位置与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可作为术前诊断腹部创伤的首选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晶.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339,1345.
[2] 郑忠勤,徐燕.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4):636-637.
[3] 袁富红,高娟,张明玥,等.CT在腹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2):71-72.
[4] 童元法,严科龙.CR与螺旋CT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4):643-6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