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及观察

2014-09-03朱晓林

关键词:小儿腹泻

朱晓林

【摘要】目的探讨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50例小儿腹泻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西药补液抗病毒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有25例患儿痊愈,其总有效率(92.9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小儿腹泻,既安全又有效,还能减轻患儿腹痛引起的哭闹,且治疗方法简便,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腹泻;推拿治疗;热奄包

【中图分类号】R722.13+2【文献标识码】B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四季皆发,以夏季为多,感染学认为,小儿腹泻的大多数病原为轮状病毒,其次有肠道病毒,中医学认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因内伤乳食,感受外邪,脾肾阳虚等所致的脾胃功能的失调所致[1-2]。现将我院50例患儿,年龄分别在3月-5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 2013年6月-11月我科住院腹泻患儿50例,以卫生部制定的《中医儿科病腹泻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作为依据,男32例,女18例,年龄在3月-5岁,病程在3天到1周以内,大便次数正常,临床症状消失,随机将50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 25例,推拿治疗组25例。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即应用补液、抗病毒、西医常规药物等综合治疗。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推拿方法:①推脾土,脾土穴位于大拇指桡侧边,用拇指罗纹面沿患儿的拇指桡侧缘从指端推向指根300-500次;②推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桡侧缘,用拇指沿患儿食指桡侧缘从指端推向指根200-300次;③摩腹、揉脐,腹穴位于肚脐周围,用掌面作逆时钟方向摩腹揉脐5分钟;④推七节,七节穴位于第四腰椎至尾骶骨,以右手食指指面自尾骨向上直推200-300次;⑤揉龟尾,位于尾椎骨处,以拇指或中指指腹揉患儿龟尾100次。热奄包是用炒小茴香和炒莱菔子各50g装成纱布袋,患儿腹痛哭闹时加热敷在肚脐周围。

1.2.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3d后观察患儿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或缓解;有效:治疗3 d后患儿再无腹痛、腹泻;无效:治疗3 d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由专人负责,对两组患儿每天评估1次,观察记录症状和体征消失情况。

2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92%、64%;经统计学处理 P<0.05,差异显著(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3讨论

小儿腹泻,因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泄泻"范畴,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夏秋两季发病较多,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伤食泻,风寒泻,寒湿泻,湿热泻和脾虚泻等多种类型。婴幼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差,对营养物质需求迫切,而寒暖饥饱不知自调,易致消化功能失常。饮食不洁,外邪随之入内,蕴蒸湿热,蕴遏肠胃,脾胃升降失司,精华糟粕不分,清浊合污下流,下泄作泻,湿热下迫,故泄泻急迫,治当清解肠热,化湿和中[3-4]。本病耗伤阴,伤阳,腹泻迁延不愈,常并发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症。该病的主要病位在脾胃,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腹泻,以摩法和揉法直接作用于患儿腹部,促进胃肠蠕动,使脾胃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补脾胃,揉板门,清大肠,运脾土等手法,补中有泻,补其不足,泻其糟粕,健睥助运,消积导滞,进一步促进消化,改善患儿食欲;揉龟尾,推上七节骨,具有调中行气,涩肠止泻之功。通过辨证后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穴位进行推拿补脾土,推大肠,摩腹,揉脐,推七节,揉龟尾结合热奄包治疗,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健脾和胃,理气消食,温阳止泻,泻热通便的作用,调整小儿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从而得到治疗的目的。通过两组比较,采用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小儿腹泻,经临床观察,增加了治愈率,缩短了病程,此法方便又无副作用,患儿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伟.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年20期.

[2]李奎九.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唐娟.摩腹方向补泻效应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4]谢斌,张文毅,朱毅.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年.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50例小儿腹泻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西药补液抗病毒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有25例患儿痊愈,其总有效率(92.9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小儿腹泻,既安全又有效,还能减轻患儿腹痛引起的哭闹,且治疗方法简便,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腹泻;推拿治疗;热奄包

【中图分类号】R722.13+2【文献标识码】B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四季皆发,以夏季为多,感染学认为,小儿腹泻的大多数病原为轮状病毒,其次有肠道病毒,中医学认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因内伤乳食,感受外邪,脾肾阳虚等所致的脾胃功能的失调所致[1-2]。现将我院50例患儿,年龄分别在3月-5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 2013年6月-11月我科住院腹泻患儿50例,以卫生部制定的《中医儿科病腹泻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作为依据,男32例,女18例,年龄在3月-5岁,病程在3天到1周以内,大便次数正常,临床症状消失,随机将50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 25例,推拿治疗组25例。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即应用补液、抗病毒、西医常规药物等综合治疗。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推拿方法:①推脾土,脾土穴位于大拇指桡侧边,用拇指罗纹面沿患儿的拇指桡侧缘从指端推向指根300-500次;②推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桡侧缘,用拇指沿患儿食指桡侧缘从指端推向指根200-300次;③摩腹、揉脐,腹穴位于肚脐周围,用掌面作逆时钟方向摩腹揉脐5分钟;④推七节,七节穴位于第四腰椎至尾骶骨,以右手食指指面自尾骨向上直推200-300次;⑤揉龟尾,位于尾椎骨处,以拇指或中指指腹揉患儿龟尾100次。热奄包是用炒小茴香和炒莱菔子各50g装成纱布袋,患儿腹痛哭闹时加热敷在肚脐周围。

1.2.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3d后观察患儿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或缓解;有效:治疗3 d后患儿再无腹痛、腹泻;无效:治疗3 d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由专人负责,对两组患儿每天评估1次,观察记录症状和体征消失情况。

2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92%、64%;经统计学处理 P<0.05,差异显著(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3讨论

小儿腹泻,因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泄泻"范畴,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夏秋两季发病较多,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伤食泻,风寒泻,寒湿泻,湿热泻和脾虚泻等多种类型。婴幼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差,对营养物质需求迫切,而寒暖饥饱不知自调,易致消化功能失常。饮食不洁,外邪随之入内,蕴蒸湿热,蕴遏肠胃,脾胃升降失司,精华糟粕不分,清浊合污下流,下泄作泻,湿热下迫,故泄泻急迫,治当清解肠热,化湿和中[3-4]。本病耗伤阴,伤阳,腹泻迁延不愈,常并发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症。该病的主要病位在脾胃,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腹泻,以摩法和揉法直接作用于患儿腹部,促进胃肠蠕动,使脾胃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补脾胃,揉板门,清大肠,运脾土等手法,补中有泻,补其不足,泻其糟粕,健睥助运,消积导滞,进一步促进消化,改善患儿食欲;揉龟尾,推上七节骨,具有调中行气,涩肠止泻之功。通过辨证后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穴位进行推拿补脾土,推大肠,摩腹,揉脐,推七节,揉龟尾结合热奄包治疗,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健脾和胃,理气消食,温阳止泻,泻热通便的作用,调整小儿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从而得到治疗的目的。通过两组比较,采用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小儿腹泻,经临床观察,增加了治愈率,缩短了病程,此法方便又无副作用,患儿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伟.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年20期.

[2]李奎九.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唐娟.摩腹方向补泻效应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4]谢斌,张文毅,朱毅.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年.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50例小儿腹泻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西药补液抗病毒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有25例患儿痊愈,其总有效率(92.9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小儿腹泻,既安全又有效,还能减轻患儿腹痛引起的哭闹,且治疗方法简便,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腹泻;推拿治疗;热奄包

【中图分类号】R722.13+2【文献标识码】B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四季皆发,以夏季为多,感染学认为,小儿腹泻的大多数病原为轮状病毒,其次有肠道病毒,中医学认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因内伤乳食,感受外邪,脾肾阳虚等所致的脾胃功能的失调所致[1-2]。现将我院50例患儿,年龄分别在3月-5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 2013年6月-11月我科住院腹泻患儿50例,以卫生部制定的《中医儿科病腹泻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作为依据,男32例,女18例,年龄在3月-5岁,病程在3天到1周以内,大便次数正常,临床症状消失,随机将50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 25例,推拿治疗组25例。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即应用补液、抗病毒、西医常规药物等综合治疗。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推拿方法:①推脾土,脾土穴位于大拇指桡侧边,用拇指罗纹面沿患儿的拇指桡侧缘从指端推向指根300-500次;②推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桡侧缘,用拇指沿患儿食指桡侧缘从指端推向指根200-300次;③摩腹、揉脐,腹穴位于肚脐周围,用掌面作逆时钟方向摩腹揉脐5分钟;④推七节,七节穴位于第四腰椎至尾骶骨,以右手食指指面自尾骨向上直推200-300次;⑤揉龟尾,位于尾椎骨处,以拇指或中指指腹揉患儿龟尾100次。热奄包是用炒小茴香和炒莱菔子各50g装成纱布袋,患儿腹痛哭闹时加热敷在肚脐周围。

1.2.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3d后观察患儿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或缓解;有效:治疗3 d后患儿再无腹痛、腹泻;无效:治疗3 d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由专人负责,对两组患儿每天评估1次,观察记录症状和体征消失情况。

2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92%、64%;经统计学处理 P<0.05,差异显著(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3讨论

小儿腹泻,因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泄泻"范畴,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夏秋两季发病较多,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伤食泻,风寒泻,寒湿泻,湿热泻和脾虚泻等多种类型。婴幼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差,对营养物质需求迫切,而寒暖饥饱不知自调,易致消化功能失常。饮食不洁,外邪随之入内,蕴蒸湿热,蕴遏肠胃,脾胃升降失司,精华糟粕不分,清浊合污下流,下泄作泻,湿热下迫,故泄泻急迫,治当清解肠热,化湿和中[3-4]。本病耗伤阴,伤阳,腹泻迁延不愈,常并发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症。该病的主要病位在脾胃,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腹泻,以摩法和揉法直接作用于患儿腹部,促进胃肠蠕动,使脾胃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补脾胃,揉板门,清大肠,运脾土等手法,补中有泻,补其不足,泻其糟粕,健睥助运,消积导滞,进一步促进消化,改善患儿食欲;揉龟尾,推上七节骨,具有调中行气,涩肠止泻之功。通过辨证后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穴位进行推拿补脾土,推大肠,摩腹,揉脐,推七节,揉龟尾结合热奄包治疗,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健脾和胃,理气消食,温阳止泻,泻热通便的作用,调整小儿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从而得到治疗的目的。通过两组比较,采用推拿结合热奄包治疗小儿腹泻,经临床观察,增加了治愈率,缩短了病程,此法方便又无副作用,患儿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伟.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年20期.

[2]李奎九.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唐娟.摩腹方向补泻效应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4]谢斌,张文毅,朱毅.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儿腹泻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效果观察
分析轮状病毒疫苗预防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联合平板电脑护理干预在小儿腹泻致肛周皮肤损伤的预防
中医敷贴治疗小儿腹泻60例临床观察
微生态制剂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等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分析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小儿腹泻原因探讨及治疗分析
联用双歧杆菌活菌与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蒙脱石散联合乳酸菌素片治疗小儿腹泻72例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