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调查与分析
——以宿州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例
2014-09-03汪艳萍
宋 亮,汪艳萍
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大学生消费调查与分析
——以宿州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例
宋 亮,汪艳萍
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三个角度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研究。以宿州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运用统计性描述和卡方检验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大学生消费水平适中,但个体差异正在加大;消费结构多元化,但在个人发展消费方面支出较低;消费观念相对理性,但消费缺乏计划性或计划性不强。为此,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财商,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和经济帮助,并培养他们的理财素质和技巧。
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财商;理财能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且重要的消费群体,不断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对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本文以宿州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法收集相关数据,以把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消费行为特点,进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1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宿州学院在校大学生。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5日-12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9份,有效回收率为89.5%。
调查内容是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三个方面。在借鉴其他针对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和个人基本信息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给出针对性的问题。
调查样本如表1所示,调查对象来自农村家庭的占68.2%,这与宿州学院生源地的比例基本一致,故不存在调查样本选择偏差问题。另外,由于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份,多数大四学生在外实习,所以样本的年级分布中大四学生的比例偏少。数据处理采用统计性描述与列联表分析。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表
2 结果分析
2.1 消费水平
研究指标定为月均消费,即“以月均消费支出为计量单位的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支付的货币总量”[2]。
2.1.1 大学生月均消费
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大学生月均消费在500~1 100元之间,其中500~800元的占有48.6%,800~1 100元的占有33%;另有8.9%的大学生月均消费在500元之下,说明这一部分学生是在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线上坚持学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9.5%的大学生月均消费超过1 100元,甚至少数大学生超过1 500元(表2)。
表2 大学生月均消费
2.1.2 大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
调查显示,84.9%的大学生生活费全部靠家庭供给;12.8%的大学生生活费一部分由家庭供给,另一部分靠自己打工赚取;另有1.1%的大学生生活费从助学贷款或其他途径获得(表3)。
表3 大学生生活费来源
2.3 大学生月均消费的影响因素
家庭平均年收入与大学生月消费的卡方检验显示,家庭年收入与在校大学生月均消费明显相关(sig=0.000)[3],即家庭平均年收入越高,大学生在校消费越大(表4)。但是,家庭平均年收入与生活费来源的卡方检验显示,家庭年收入与学生收入来源关系不大(sig=0.071)。这表明家庭收入低的学生在外兼职并不比家庭收入高的学生多,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现代学生在外兼职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生活费,而是寻找机会,自我锻炼,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表4 家庭年收入与大学生月均消费以及生活费来源的相关性
大学生校内月消费是否受到年级、家庭出身和性别因素的影响,通过卡方检验显示,大学生月均消费与这三个因素都相关(sig=0.000,sig=0.008,sig=0.045)。表5显示,年级越高,校内月均消费越高;来自城市和城镇的学生月均消费普遍比来自农村的要高,这表明城市与农村收入差距现象在大学生消费中也有体现;男生的月均消费要高于女生。
表5 校内月均消费与年级、家庭出身、性别的相关性
2.2 消费结构
大学生消费结构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各种消费项目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在校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由生存消费、交往消费、发展消费和娱乐消费[4]构成。
2.2.1 生存消费
生存消费是指大学生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支出[5],本次仅调查3个项目:伙食消费、月购衣消费和日常生活用品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将近九成大学生在校内食堂的月消费额为200~600元之间。部分大学生除了在校内食堂就餐外,有时也会选择在校外就餐,但是花费相对较少,将近九成在校大学生的在外就餐月均费用少于200元。由此看来,大学生伙食消费占到月均消费的一半左右;对于月购衣消费,八成以上的在校大学生低于200元;对于日常生活用品消费,接近八成的大学生低于70元(表6)。这表明大学生整体消费能力相对较弱。
表6 大学生生存消费支出
2.2.2 交往消费
交往消费是指大学生为了获取群体归属、情感交往和社会认同的需要而进行的消费[6]。本次调查涉及通讯费、恋爱消费和聚餐次数3个项目,结果显示,将近七成在校大学生通讯消费在50元以上;有40.2%在校大学生谈过恋爱,他们在恋爱过程中,月均支出100元以上(表7)。表7显示,有22.8%的大学生经常参加聚餐,他们在人情消费较高。
表7 大学生交往消费支出
2.2.3 享受消费
享受消费是指满足误乐等享受的消费。大学生的享受消费主要是娱乐和旅游消费[5]。调查显示,15%和20.3%的大学生娱乐消费和旅游消费月平均支出超过100元(表8)。这表明部分大学生享受消费在月均消费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表8 大学生享受消费支出
2.2.4 发展消费
发展消费是指大学生用于自身充电和发展的消费,主要是购买书籍与参加培训的费用(表9)。表9显示,大学生在发展消费方面的支出成分化状态,多数大学生支出非常少,仅有少数大学生支出相当大,如参加各种培训费用超过400元。总体上看,大学生在购买书籍方面的支出非常少,这可能是由于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学生非常方便借阅的缘故;也有可能因电子书籍的普及,大学生没有必要花高价购买纸质书籍。
表9 大学生发展消费支出
2.3 消费观念
大学生作为生活在象牙塔的特殊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的消费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次调查从消费计划和消费理性两方面来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观。
2.3.1 消费计划
调查显示,仅有极个别的大学生有消费记账的习惯,而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花销从来不记账。调查还显示,仅有一成左右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理财能力评价较高。这两项调查说明多数大学生消费的计划性不强,理财能力不强。
表10 大学生消费的计划性
2.3.2 消费理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消费观总体上比较理性、务实,购物时,49.7%的大学生注重商品的质量,22.9%的大学生注重商品的价格;58.7%的大学生注重性价位,20.7%的大学生注重“货比三家”;也有少数大学生追求新潮、时尚,如17.9%的大学生注重商品外型,17.3%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喜欢就买,但对于追求品牌的意愿较低,这可能是知名品牌商品价格偏高,超过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表11 大学生消费理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大学生消费水平适中,但个体差异正在加大[7]。大学生消费能遵守量入而出的原则,但存在个体差异,有少数大学生消费水平较高,更有少数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消费过低,其消费水平仅能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来自城市、城镇学生的消费水平明显要高于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另外,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消费也随之增加,这可能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的增多有关。
(2)大学生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但在个人发展方面支出较低。大学生月均消费中,主要是伙食和购买日常用品等生存消费,娱乐、通讯、学习、交际等方面消费也占一定比例。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的多元化在大学生消费中也得以体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会越来越大[8-9],多数大学生在个人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相对较低。
(3)大学生消费相对理性,但缺乏计划性。多数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商品的质量和价格,消费相对理性;但也有少数大学生追求时尚、潮流,存在注重商品的品牌等个性化消费,消费水平较高。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普遍缺乏计划性或计划性不强,消费随意性明显,有的大学生不能做到量入为出,统筹安排,缺乏理财能力。
3.2 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消费水平适中,但也有部分大学生消费过高或过低,即使是量入而出的消费,但消费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建议,学校要采取各种措施,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1)培养大学生的财商。财商是指个人财务管理的能力,即能够理性地认识和运用自己的财富。有学者认为,财商与情商、智商是现代社会人不可或缺的三大素质,培养学生的财商是当代高等教育不能够回避的话题[10]。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财商教育,开设相关选修课,开展主题讲座或者消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的财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财富观,让他们了解如何正确认识财富、正当获取财富、科学运用财富,并使财富增值。
(2)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和经济帮助。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而言,家庭提供的生活费并不能满足其在校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而且还容易造成他们的自卑心理。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这部分大学生进行财富观教育,疏导其心理,让他们尽快从自卑心理中走出来,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不气馁、不自卑,把当前的困难看作是促进自己进步与成长的动力。同时,学校要积极地为这部分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一方面增加其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意识。
(3)加强对大学生理财素质和技巧的培养。大学生的许多不良消费行为都是由于其理财意识的淡薄、理财知识的匮乏、理财素质的缺失而引起的。对于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让他们了解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避免超前消费、虚荣消费等行为。其次,要指导大学生作好消费预算,避免不合理、不健康的冲动型消费,做好理财规划,提高理财能力,培养理财意识。
[1]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12(1):14-18
[2]宋刚.成都地区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25-29
[3]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事物: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32
[4]李静.山东省大学生消费调查及引导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09:12-18
[5]吴亚敏.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结构[J].商场现代化,2007(22):89-90
[6]刘金勇.部分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及其引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20-123
[7]刘宇虹,李骁.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基于太原市357份大学生调查数据[J].生产力研究,2013(10):91-93
[8]吕建萍.当代上海市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4):117-122
[9]张玮文,丁尚.北京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34(3):84-89
[10]谢杭.大学生财商教育必要性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6):31-32
(责任编辑:周博)
2014-04-07
宋亮(1985-),安徽宿州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品牌管理。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9.031
C91
A
1673-2006(2014)09-0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