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爱撑起残疾孩子的“家”

2014-09-03梁芝芳

当代陕西 2014年10期
关键词:聋哑特教残疾

文/梁芝芳(本刊记者)

用爱撑起残疾孩子的“家”

文/梁芝芳(本刊记者)

张小侠背着丈夫和母亲,立下捐献器官的遗言;身体三分之二瘫痪,每天坐着轮椅给聋哑孩子上课,拄着双拐上下楼梯,查看智障儿童宿舍,她与她贫困的一家人支撑着一群残疾智障学生的学校……

“如果我从手术台下不来,请把我的器官捐献出去,建设特殊教育学校,让残疾孩子有一个家。”身患胸椎部髓内肿瘤的张小侠,背着丈夫和母亲立下遗嘱。

42岁的张小侠,是渭南市临渭区曙光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这位身体三分之二瘫痪的特教老师,每天坐着轮椅给聋哑孩子上课,拄着双拐上下楼梯,查看宿舍……每每提到自己的特教事业,张小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共同撑起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家’。”

“不幸”的“幸福”家庭

“我从小对聋哑人有特殊的感情,知道他们需要健全人的照顾和关爱。”张小侠的四姐从小聋哑,为了给四姐治病,父母花光了所有积蓄,却始终未能如愿。张小侠想,如果学会了手语,就能和姐姐沟通,教她和别人交流、融入社会。她开始自学手语,高中毕业时已能和四姐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

1993年,21岁的张小侠辞掉国企的工作,成了临渭区阳郭镇一所民办聋哑学校的特教老师,工资一下子降了一大截。许多人说她傻,张小侠却说:“帮助和四姐一样的残疾孩子,让他们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是我从小的梦想。”

由于办学经费紧张,聋哑学校苦撑3年之后突然停办。几名聋哑学生家长找到张小侠,希望她在渭南办一所特教学校。看着家长们期待的眼神,想起父母为四姐治病时那流不干的眼泪,她告别新婚不久的丈夫,打起铺盖搬进了出租屋。

申办、选址、筹集资金……张小侠东奔西跑,终于在朝阳小区找到了单元房,当作曙光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室。

两位教师、几排课桌、一溜用砖头支起的床铺和21名聋哑、智障学生,1996年9月,张小侠重新站上了特教讲台。

特殊教育学校像一个全托的幼儿园,老师不仅要上课,还要全天候照料残疾孩子的生活。开学头几个月,人手少,张小侠不顾自己有孕在身,买菜、背面、搬煤、做饭、洗衣服,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语音教学,是聋哑儿教育最难的一项工作。张小侠动员家长们给孩子买助听器,可一副助听器要4000元,很多人买不起。

张小侠决定给学校买一台语训机——十几个孩子同时戴上耳机,都能听到老师的声音,这比光看口型学得快多了。一台语训机1.8万元,这对将全部身家投到学校的张小侠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无奈,她只好跟丈夫商量,到银行做了抵押贷款。

有了语训机,张小侠又在学校成立了语训部,还增加了一个近20人的学龄前儿童语训班。

“这仪器好多公办聋哑学校都没有,你真敢弄。就冲你对残疾儿童的这份爱心,这钱我出了。”省残联理事长来参加聋儿语训部成立仪式,坚持给张小侠“报销”了买语训机的钱。

聋儿语训部成立仪式上,张小侠突然感到胸椎一阵剧烈抽痛,浑身瘫软,摔倒在地上。送到医院一查,是胸椎部髓内肿瘤。医生偷偷告诉她爱人牛金星,如果不抓紧手术治疗,最多活不过三年。

其实并非没有预兆。建校不久,张小侠就时常颈椎疼、腰腿发酸,蹲坐时间一长就站不起来。从渭南市人民医院转到西京医院,医生看着核磁共振片子训斥牛金星:“咋才送来,真不想要命了?”

在西京医院,张小侠几乎每天都看到有人离世,她想:我要真的不行了,那些孩子咋办?年仅27岁的她背着家人,立下捐献器官的遗言。

手术从早上7点一直做到下午2点,张小侠的胸口切开了30厘米,缝了21针。脊髓全部打开,进行神经剥离。由于椎髓不能麻醉,为抗住电钻椎骨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疼痛,她把嘴里咬的一块毛巾都快咬透了。

住院期间,丈夫和婆婆在医院日夜守护。张小侠大便拉不出来,脸憋成了酱紫色,婆婆用手帮她抠出来。公公知道她放不下那些学生,搬到学校帮她“看门”。

婆婆住院,张小侠片刻不离悉心照料,洗头、擦身、想方设法逗她开心;爱人弟弟受伤,一家人轮流看护,四处想办法筹集手术费……

平凡人家有“大爱”

虽然威胁生命的肿瘤全部清除,但张小侠腰腿以下几乎全部瘫痪。牛金星每天5点起床,帮张小侠做康复训练,给她按摩腿部肌肉。张小侠舍不得离开学生,妹妹张小利陪着她搬到学校,一边照顾她,一边给孩子们上课、批改作业。

团结、和睦、向善的力量,让命运再次眷顾这个平凡的小家——张小侠的左腿和腰部慢慢能用上力了。于是,靠着一副拐杖、一把轮椅,张小侠重新站了起来。

聋哑、智障孩子接受能力差,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得一遍遍反复教。常常刚教会,转脸就忘了;有时讲得多了,学生非但不听,还耍小脾气。性格风风火火的张小侠这时却格外有耐心,总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从没发过一次火。

张小侠的办公室里,除了几张桌椅、一个书柜,堆满了学生绣成的十字绣。原来,为了全面启发学生的智能,除口音手语训练、文化课学习外,学校特意开设了体育、美术、舞蹈、手工、劳动、社会见习和慈善文化等课程和课外活动。课后,牛金星和孩子们一起打篮球,张小侠拄着拐杖教学生在屋后种菜,张小利蹬着三轮车带大伙去超市见习……

“一半老师一半娘”,这是对特教老师工作的真实写照。干好“头一半”不易,做好“后一半”更难。张小侠说:“只要心中有爱,再难也能克服。”为了方便工作,她和丈夫吃住在学校。每天早起,叫学生起床、做口部体操,晚上督促他们睡觉、查房。夏天孩子们出汗多,张小侠每天帮他们洗澡;冬天天冷夜长,她和值班老师每天半夜起来叫他们起夜。

刚生完孩子40天,张小侠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学校。她把亲友送的新被褥铺在聋哑学生的床上;学生病了,她和姐妹们轮流在床前看护,拿着零食一口口哄着学生吃药;流感来袭,她一锅锅地熬姜汤,看着学生喝下去才放心。有的学生离家远,几个星期不回家,她便带回自己家,给他们洗衣服、理发。

一些学生家长嫌弃孩子,几个月不来看一次,张小侠主动联系家长,告诉他们孩子的成长和进步。2011年寒假前,张小侠请来70多名家长,组织了一场联欢会。当看到平时木讷内向的聋哑孩子在舞台上表演歌伴手语舞《感恩的心》《隐形的翅膀》,活泼可爱、朝气蓬勃的情景时,很多家长哭了。

一名家长紧紧握住张小侠的手,泪流满面:“谢谢张老师!谢谢您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快乐学习、生活,您给我们这样的残疾家庭带来了幸福和希望。”

“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道德模范”“渭南市最美女性”……张小侠说,这些荣誉不仅属于她自己,也是全家人共同的骄傲。

张小侠和孩子们在一起

“小家”“大家”血脉相连

学校经费紧张,加上场地租赁费、教职工工资、购置教学仪器等开支巨大,常常入不敷出。张小侠花光家里所有的积蓄“补窟窿”,还背上了一身债,牛金星从未抱怨一句。最困难的时候,孩子们眼看要断粮,张小侠坐在路边放声痛哭,不知所措。牛金星蹬上三轮车,陪她去市里摆地摊卖对联、年画,一直到学期结束。

随着学校步入正轨,学生、教职工数量逐年增长,教室不够用。张小侠决定建一所新校舍,她拿出了全家人东拼西凑的35万元——这笔钱,是为她到北京做干细胞移植手术准备的。为了筹钱,牛金星连自己跑运输的大卡车都卖了。

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可牛金星明白,张小侠为了梦想能把前半生豁出去,也会用后半生去拼搏,他又一次选择跟她站在了一起。

2012年3月,新校舍动工,张小侠天天泡在工地上,张小侠的公公、爱人、弟弟当起了免费小工,搬砖、打围墙、垒厕所、硬化庭院、清除垃圾;妹夫出资5万多元,在楼前盖了5间活动板房用作食堂和办公室;公公的退休金全部贴补了学校;婆婆则承包了所有的“杂活”,给孩子们做饭、打扫卫生……

很快,面积8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盖了起来,教室宽敞明亮,宿舍干净整洁。赶在暑假前,学校8个教学班、88名学生、11名老师全部搬进了新家。

共同的爱心,让一个人的志向成了整个家庭的向心力,张小侠一家与曙光特殊教育学校融汇成了一个大家庭,和残疾孩子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说句心里话,我能活到现在,多亏了这些孩子,是他们给了我快乐……”在西京医院,和张小侠一起做肿瘤切除手术的5个人中,只有她一个人迈过了癌症病人的5年“生死坎”。

刚做完手术时,张小侠躺在床上,吃不下饭。孩子们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烩面片给她送来,一个平时很少说话的自闭症孩子把饭碗往她跟前一伸,倔强的声音带着哭腔:“老师不吃,我也不吃。”

教师节下大雨,几个学生用自己的零花钱,瞒着张小侠跑出去给老师买礼物。张小侠找不到孩子,急得直掉泪,拿了拐杖就往雨里冲。这时,孩子们回来了,从怀里拿出一束康乃馨和一盒蛋糕:“张老师,节日快乐!”看着浑身被浇透的孩子小心翼翼地用衣服护住蛋糕,张小侠又气又感动,眼泪一下子又流了出来。

一家人的付出换来了残疾孩子的新生。从曙光毕业的160多名学生,大多谋到薪酬不错的工作,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其中,有8名考上大学,2名被录入省残疾人艺术团,2人成了省级运动员,还有4名学生在省残疾人文艺汇演和残疾人艺术作品会展中获奖。为此,曙光特殊教育学校还成了陕西省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定点学校。

聋哑学生马浩毕业后在华县刻皮影,精细的技术和优秀的人品,让他很快在厂里崭露头角,不但能养活自己,每个月还能存下不少钱。一有时间,他总喜欢回学校看看,帮张小侠加固轮椅,给学弟学妹们带去书包、画笔和巧克力……

猜你喜欢

聋哑特教残疾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
两个好朋友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女儿孝心无边聋哑50年的母亲开口说话
你所拥有的就是幸福
编辑手记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