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重视“读”
2014-09-02孙万福
孙万福
摘 要: “读”就是看着文字或图片并理解其意义。数学书中的文字虽然没有语文、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学科那么多,但仍然需要“读”。因为只有“读”,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应用。这正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会正确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如何读呢?老师的引导是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重视读书 分清主次 学会总结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重视“讲”,重视“练”,轻视“读”。常常听到一些数学老师抱怨:学生看不懂题意就去做题,往往出错。这就是轻视“读”的结果。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读书能力。指导学生高效地读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更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局面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材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因为教材包含了数学学科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研究方法,体现了课标中的知识、能力、思想等。在教学中,学生离不开教材,课堂教学也是围绕教材展开的,如果学生不懂读教材的重要性,不明白读书的方法,只听老师讲,学习效果就会事倍功半。课堂上,很多学生似乎都懂了,而在练习时却常常出错,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学生不会探究、不会分析、不会整理,只有知识的片段。所学的知识、方法是破碎的、零散的。如果学生会读、会质疑、会探究,老师的负担就会减轻很多,这正符合“老师少讲,学生多说”的教学趋向。那如何让“读”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一、重视读书,培养习惯
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先读教材,读的时候就是数学概念规律逐步形成、理解、记忆和掌握的过程,也是智力逐步开发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以便達到启新的目的。读的时候不必面面俱到,而应该指导阅读重点的、需要的部分。有的地方需要仔细读、反复读,要读出“问题”。有“问题”就说明他认真读了,读懂其中的一些内容,就可以向老师请教不懂的内容,打开症结,从而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如特殊的三角函数值,30°、45°、60°的正弦值分母都是2,分子分别是■、■、■:正切的三个特殊值第一个乘以■便得第二个值,第二个值乘以■就得第三个值。掌握了变化规律,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加以概括。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提高“读”的质量,也就会突破审题关,以后的“练”和“用”就能较好地解决了。
二、分清主次,方法不同
读书要注意层次,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概念、规律,从初读时的现象,到再读时的理解,到最后的质疑,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图片或文字,包含的信息量少,内容浅显,就可以略读。有的文字或图片,信息量多,内容丰富,层次深,知识结构严密,就需要详读。比如预习时就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先整体了解本章或本节的知识框架,建立起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找到重难点,为老师后面的精讲做好铺垫。而重要的定义、定理、公理就需要逐字逐句地读,把握每一个词语的准确含义,为准确、科学地理解知识体系打好基础。例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就要仔细斟酌,把握住了“对应”这个词,就明白了“全等三角形的全等,必须是对应的角相等,对应的边相等”,就不会出现“角”对错,“边”走样的结果。当然,这些方法要一步一步学会,老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整合知识,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学习。这样费时少、效果好,更减轻了老师“讲”的负担。
三、学会总结,明确整合
初中数学知识横跨代数、几何,知识穿插,错综复杂。再加上新教材的例题大大减少,而要求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较多。这对一些学习力不强的学生是一个最大的挑战。知识的体系不完整、跨度大。有的知识七年级有,八年级也有,九年级也有,知识的难度在逐级提高。如果七年级没有很好地掌握,到了八、九年级就倍感吃力,甚至无从着手,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假如从小开始就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整合知识,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做好节小结、章小结、学期小结、年度小结,给学生一些范例,让学生模仿。学生刚开始做小结时,也许是零零碎碎的,也许是片片断断的。但老师要有耐心,多给予学生鼓励。当练习的次数多了,学生就会发现规律,找到教材内容知识的层次和层次间的逻辑联系。当节节清,就会章章清,就会本本清,就能达到线索清晰、顺序井然的地步。如直线与直线的关系、直线与平面的关系、平面与平面的关系,只要弄清楚点、线、面的概念、特点,就会建立起完整的点、线、面之间的知识构架,就会出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局面,把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探究新的知识。
实践证明,学生会“读”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只要应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懂得如何阅读、如何总结的学生就是一个会学习的人。当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时,提高教学质量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