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09-02陈幼玮

考试周刊 2014年53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陈幼玮

摘 要: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者结合《温度计》的教学谈谈这方面的实践探究: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置疑,课堂有了新生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

案例:这是八年级的一堂物理课,课题是《温度计》。教师首先投影教学目标,之后组织学生讨论。讨论问题有二:一是温度计的刻度方法;二是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讨论刚展开,教师即草草收兵,简单的师生问答后,教师早已投影好几道习题。此后,教师带领学生反复答题,强化训练。几个回合下来,教师当堂发下试题检测学习效果,结果全班42人中90分以上的达到34人,约占81%。教师很满意,面向全班学生与听课教师三番五次强调这个成绩。

单看这个成绩,应该说不错。但这样的成绩只是学生依葫芦画瓢,反复操练后开出的昙花,而不是建立在学生真正理解的基础上瓜熟蒂落的结果。如果隔较长一段时间再来一次“突然袭击”式检测,学生的成绩还会这样“优异”吗?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只会简单模仿搬用他人的经验,成为做题的机器,哪里谈得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记住:机械模仿若盛行,创新想象必弱化,人们只知道“熟能生巧”却未必知道“熟能生厌”、“熟能生笨”。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结合《温度计》这节课的教学谈谈这方面的实践探究。

一、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知识包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如果要想一堂课具有生长性,课堂知识必须丰厚,教师必须不断充电,厚积薄发。教师应该是一泓清泉,“为有源头活水来”,充分挖掘自己的知识储备精心备课,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法和契合点,让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接触到大量有效信息之后,生成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案例:《温度计》

教师:首先,我们自己制作一个温度计(所用材料已由同学们课前准备好)。

屏幕出示温度计的制作材料:带有橡皮塞的小空瓶,盖中盖口服液的小塑料管、水、红墨水。装置如下图。

教师:用该小瓶只能判断出桌上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但该小瓶不能测出水的具体温度值,你知道如何给温度计加上刻度吗?有几种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回答。(学生分别说出很多种方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想出的正确方法及时给予肯定,对错误的方法指出错误之处。)

学生1:将标准温度计的管子和自制温度计的管子对齐,标上对应的刻度。

学生2:这种方法不对,因为管子粗细不同,升高相同的温度,但液柱上升的高度不同。

教师:这种方法确实不行,不行的原因除了前面同学回答外,还有自制温度计的液体跟标准温度计的液体不一样多,工作物质不一样,都会造成升高相同的温度,液柱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还有别的刻度方法吗?

学生3:将自制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待液柱稳定后,液柱所在的位置刻上0,然后放在沸水中,待液柱稳定后,液柱所在的位置刻上100,在0和100之间平均等分。

教师:这种方法很好,课本里也有介绍,这种刻度方法是由瑞典物理学家摄尔修斯在1742年制定的,因此它的单位是℃,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4:拿一个标准温度计和自制温度计放入同一杯水中,待液柱稳定后,给自制温度计标上刻度,再同时放入另一杯热水中,待液柱稳定后,标上刻度,在这两个刻度之间平均等分。

教师:这位同学很聪明,这种课本里没有介绍,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5:给自制温度计当前液柱的位置刻上0,然后每隔1cm刻上1个刻度。

教师:这种方法可行,只不过它的单位就不是摄氏度了,你姓陈,可把它的单位定为陈氏温度。

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

温度计的刻度方法:

1.摄氏温度的规定(见课本P71);

2.学生2的回答;

3.学生4的回答(教师指出这种刻度方法,它的单位不再是摄氏度)。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了温度计的刻度方法有三种,第1种方法课本已有的,而第2种、第3种方法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生成的。这样的课堂,教师着眼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生置疑,课堂有了新生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他们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温度计》

教师:将小瓶刻上刻度后,就可以用它来测具体的温度。

我们自制的温度计需要改进吗?你们对自制温度计有什么质疑?(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为什么书本上提到的温度计液泡里的液体常常选用水银、酒精或煤油,而不选用水?

教师不作回答,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自行设计一个实验说明酒精好还是水好。

学生探究:温度计里的液体选用水好还是酒精好?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后,得出改进方案:

学生1:小瓶和细管的管口上端要封闭。

学生2:将小瓶缩小,这样测出液体的温度更准确。

学生3:将玻璃瓶壁变薄,便于传热。

学生4:将玻璃瓶改用铁制的,这样传热效果更好。

学生5:将管子变细、变长。

学生6:在温度计的上面加个小环方便挂起来。

学生7:上面的细管容易折断,给它加上玻璃外套。

学生8:将瓶中的水换成酒精或水银,因为酒精或水银的膨胀程度比水明显。

让学生提出质疑:

学生1:实验用的温度计玻璃泡里装的是液体,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测被测液体温度,而我们自制的温度计小瓶上方留有一段空气柱,还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测被测液体的温度吗?

学生2:如果是空气和液体混合型温度计,它的刻度还会是均匀的吗?

学生3:温度计能否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测被测液体的温度?

学生4:既然酒精膨胀明显,气体膨胀不是更明显,为什么工作物质不选择气体呢?

通过学生的讨论置疑,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生成,学生利用已有的热学知识,将温度计的玻璃瓶改用铁制的。学生提出书本上提到的温度计只有三种: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而没有水温度计。教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温度计里的液体选用水好,还是酒精好,让学生说出实验方案,自行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四个学生提出的质疑是经过深度思考的,这些方案和质疑让我感到惊喜。这是我在备课中没有预设的,是课堂上新的生成、新的收获。

这样的课堂教学实行民主的开放式教学,正确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二者的关系,以各种形式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

三、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现法是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法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教材或材料,结合教师提供的一些问题,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课后探究,得出液体温度计好的结论。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让学生“亲自”获取,教师“教会了学生学习”,“教会了学生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國家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彭前程.创新、实践、探索——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简介.

[3]新课程下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漓江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试论体验性学习实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设及应用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