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连词的特殊用法和配套关联词研究
2014-09-02谢序华
谢序华
(怀化学院 中文系, 湖南 怀化 418008)
《荀子》连词的特殊用法和配套关联词研究
谢序华
(怀化学院 中文系, 湖南 怀化 418008)
文章侧重从连词的特殊用法和关联词的配套使用两方面来展示《荀子》中连词的基本状况。与《左传》相比,《荀子》中许多新连词的产生、新用法的出现和大量关联词的配套使用,显示了战国末期文学语言的连词已形成了完善的系统。本文可以作为汉语史研究以及撰写古汉语虚词著作的新材料。
连词; 特殊用法; 配套关联词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代成熟的说理散文的典型代表,素有“诸子大成”的美誉。荀子擅长说理,语言十分丰富,其书篇幅宏大,又多为个人原创,因而最能全面而真实地反映战国末期文学语言的实际面目。本文在对《荀子》中连词作穷尽考察的基础上,侧重从连词的特殊用法和关联词的配套使用两方面介绍其连词的发展状况。所谓连词的特殊用法是指新连词的产生和原有连词的新用法两个方面。连词的特殊用法和关联词的配套使用最能反映连词的发展,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从王力的《汉语史稿》和向熹的《简明汉语史》来看,其中上古汉语的关联词配套使用这个内容均比较薄弱,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而《荀子》中不少连词的特殊用法为先秦以及后世文献所罕见,有些甚至为古今辞书之所未载,故对《荀子》的连词进行研究有着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对象主要有管燮初的《左传句法研究》、社科院的《古汉语虚词词典》和谢序华的《唐宋仿古文言句法》),按照连词的类别,分“单个连词”和“配套关联词”两个部分,对《荀子》连词进行分析、归纳和介绍。唯有连词“而”,因其功能很强,适应范围太广,表示的关系最为复杂多样,如按连词类别介绍则恐显得零散,故放在文章开头单独予以介绍。
一、单个连词
(一)连词“而”的特殊用法(不介绍其转折、承接、并列、递进和因果等常见用法)
1.连接的状语为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或带词尾“然”的。这种情况为《左传》所无。共6例。如:
2.“而”连接短语或分句,虽然也有时间上承接,但相当于“(直到)……才……”,表示行为的晚迟。先秦及两汉以后均少见。共115例。如:
3.表示假设和让步关系
A.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常与“则”配合使用,相当于“如果……就……”。共13例。例如:
(1)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富国》)
B.用于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结果,相当于“(如果)……就……”。共112例。如:
(1)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儒效》)
C.用于让步关系后一分句,相当于“(即使)……也……”。共53例。如:
(1)心忧恐,则口衔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知其状,轻暖平簟而体不知其安。(《正名》)
4.表示条件关系
A.用于充分条件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结果,相当于“(只要)……就……”等。共22例。如:
(1)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议兵》)
B.用于必要条件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结果。相当于“(只有)……才能……”。共19例。如:
(1)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道》)
5.用于表示双重否定的固定格式“无……而不……”。共6例。如:
(1)无国而不有治法,无国而不有乱法;无国而不有贤士,无国而不有罢士。(《王霸》)
6.“而”犹“以”也,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共17例。如:
(二)并列关系
古汉语里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较少,特殊用法的更少。
1.“亦(且)”,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还”等。“且”应为词缀,无义,常用于“然且”、“独且”、“岂且”、“犹且”这些词中。共2例。如:
(1)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
2.“之”,相当于“而”、“而又”之意,表并列关系。仅1例。如:
(1)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劝学》)
3.“若”,相当“和”,共2例。如:
(1)既葬,君若父之友食之则食矣,不辟梁肉,有醴酒则辞。(《大略》)
(三)承接关系
1.“案”,相当于“于是”“就”。共9例。如:
(1)今楚,父死焉,国举焉,负三王之庙,而辟于陈蔡之间,视可司间,案欲剡其胫而以蹈秦之腹,然而秦使左案左,使右案右,是乃使雠人役也;此所谓威强乎汤武也。(《强国》)
2.“焉”表时间或事理上的承接关系,相当于“于是”、“因而”。共4例。
(1)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乐论》)
(四)条件关系、目的关系
1.“而后”、“然后”,表示必要条件关系,不表示时间上的承接,相当于“……才(能)……”。共8例。唐宋仿古文言里未见此类用例。如:
(2)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劝学》)
2.“则”用在条件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结果。相当于“(只有)……才……”或“(只要)……就……”。共30例。如:
(1)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君道》)
(1)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解蔽》)
3.“故”用于假设复句后一分句,表示结果,相当于“就”。共5例。如:
(1)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4.“无”,表示无条件的条件关系,相当于“无论”。共3例。如:
(1)故自天子通于人,事无大小多少,由是推之。(《富国》)
5.“唯……为(而后)……”表示必要条件关系,相当于“只有……才……”。共6例。如:
(1)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不苟》)
(2)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解蔽》)
6.“而后”、“然后”表目的关系,相当于“来”,共4例。如:
(1)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君道》)
(五)转折关系
1.“然且”,相当于“然而”、“竟然”。共7例。如:
(1)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家室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也。(《荣辱》)
2.“徒”,相当于“却”。共2例。如:
(1)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子道》)
3.“如”,相当于“而”、“却”。共2例。如:
(1)乡是者臧,倍是者亡;乡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儒效》)
4.“今”,相当于“却”、“可是”。此用法古今辞书未载。共17例。如:
5.“又”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共6例。如:
(1)不能治近,又务治远;不能察明,又务见幽;不能当一,又务正百,是悖者也。(《王霸》)
(2)卒有寇难之事,又望百姓之为己死,不可得也,说无以取之焉。(《王霸》)
6.“案(按)”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共4例。如:
(1)人皆乱,我独治;人皆危,我独安;人皆丧失之,我按起而治之。(《富国》)
(2)今子宋子案不然,独诎容为己,虑一朝而改之,说必不行矣。(《正论》)
7.“直(值)将”、“特将”表示轻转,相当于“只是”。此用法古今辞书未载。共5例。如:
(1)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非相》)
(3)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劝学》)
8.“故”表示转折,相当于“然而”。此用法古今辞书未载。仅1例。如:
(1)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为君子则常安荣矣,为小人则常危辱矣。凡人莫不欲安荣而恶危辱,故唯君子为能得其所好,小人则日徼其所恶。(《儒效》)
以上从2到8例,共7个连词,唐宋古文中均未见用例。
(六)表示举例
这种连词的用法,一般是前一句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说明观点。以下几个连词的用法,古今辞书未载;《左传》及唐宋古文里也均未见用例。
1.“故”表示举例,相当于“例如”。共5例。如:
(2)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富国》)
2.“今夫”、“今是”表示列举,相当于“例如”。共5例。如:
(2)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
(七)假设、让步关系
1.“其”,相当于“如果”,共1例。如:
2.“党为”同义连用,相当于“假若”、“如果”。共1例。如:
(1)天下胁于暴国,而党为吾所不欲于是者,日与桀同事同行,无害为尧。(《王制》)
3.“若夫”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常与“则”配合使用。此用法古今辞书未载;《左传》及唐宋古文里也均未见用例。共3例。如:
(1)若夫非分是非,非治曲直,非辨治乱,非治人道,虽能之无益于人,不能无损于人。(《解蔽》)
(2)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子道》)
4.“将”,常与“则”配合使用,相当于“如果……就……”。共5例。如:
(1)将由夫愚陋淫邪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纵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彼安能相与群居而无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礼论》)
5.“假而”表让步,相当于“即使”。仅1例。如:
二、配套关联词
(一)并列关系
1.“既……又(且)……”。共7例。如:
(1)既能治近,又务治远;既能治明,又务见幽;既能当一,又务正百,是过者也,过犹不及也。(《王霸》)
2.“已(以)……又……”,同“既……又……”。共3例。如:
(1)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者也。(《礼论》)
(2)以能合从,又善连衡。(《赋篇》)
3.“方……又……”,相当于“既……又……”。仅1例。如:
(1)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然而衣不敢有丝帛。(《荣辱》)
4.“亡……乃……”相当于“不是……而是……”。共2例。如:
(1)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正论》)
以上从2到4,共3个配套连词,《左传》及唐宋古文里均未见用例。
(二)选择关系
1.“非……则……”,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不是……就是……”。共1例。例如:
(1)凡攻人者,非以为名,则案以为利也,不然则忿之也。(《富国》)
2.“不……则…”相当于“不是……就是……”。共1例。如:
(1)凡人之盗也,必以有为,不以备不足,则以重有余也。(《正论》)
3.“将……将……”,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共1例。例如:
(1)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非相》)
4.“与其……不若……”,仅1例。如:
(1)与其害善,不若利淫。(《致士》)
(三)递进关系
1.“非独(特)……亦(又)……”相当于“不仅……也(又)……”,共2例。如:
(1)以为治邪?则人固莫触罪,非独不用肉刑,亦獉不用象刑矣。(《正论》)
(2)故仁人之用国,非特将持其有而已也,又将兼人。(《富国》)
2.“犹(且)……而况……”,即“尚且……何况……”的前身。共4例。例如:
(1)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礼论》)
(2)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非相》)
(四)假设、让步关系
A.假设关系。《荀子》中假设关系的连词最为发达,特殊用法的也很多。
1.“而……则……”,相当于“如果……就……”。共13例。如:
(2)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富国》)
2.“苟……则……”,相当于“如果……就……”。只1例。如:
(1)彼其人苟壹,则其土地奚去我而适它?(《王霸》)
3.“(而)或……则……”,相当于“如果……就……”。共2例。如:
(1)以为人或触罪矣,而直轻其刑,然则是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刑也。(《正论》)
4.“且……则……”,相当于“如果……就……”,共2例。如:
(1)假之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性恶》)
5.“今(使)……(然)则……”,相当于“如果……就……”。共14例。如:
(1)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性恶》)
(2)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性恶》)
6.“今当……则……”,相当于“如果……那么……”。仅1例。如:
7.“今将……然则……”,相当于“如果……那么……”。仅1例。如:
(1)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性恶》)
8.“将……则……”,相当于“如果……那么……”。共4例。如:
(1)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劝学》)
9.“将使……然则……”相当于“如果……那么……”,共1例。如:
(1)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性恶》)
10.“诚……则……”,相当于“果真……那么……”。共1例。例如:
(1)所闻所见诚以齐矣,则虽幽闲隐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是治国之征也。(《王霸》)
11.“若……则……”,表假设,仅1例。如:
(1)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荣辱》)
12.“若夫……则……”表假设,共4例。如:
(1)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尧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子道》)
以上例中的“党为”“今当”“今使”“今将”“将使”“而或”等皆为虚词同义连用,反映了单音节虚词向双音节虚词发展的一种规律。同时也证明了“今”字是可以表示假设关系的。可见,杨树达《词诠》否定了王引之《经传释词》“今”字表示假设的观点有误。(具体论证,见谢序华《古汉语虚词“今”新释》)
13.“假之……则……”,相当于“如果……就……”,共2例。如:
(1)假之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性恶》)
B.让步关系
1.“虽……而……”,相当于“即使……也……”。共2例。如:
(1)若是,则兵不复出于塞外而令行于天下矣;若是,则虽为之筑明堂于塞外而朝诸侯,殆可矣。(《强国》)
2.“虽……犹(且)……”相当于“即使……也(还)……”。共3例。如:
(五)条件关系
1.“一……则……”,相当于“只要……就……”。例如:
(1)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一使足以成文理,则舍之矣。(《礼论》)
2.“唯……然后……”,表条件关系,相当于“只有……才(会)……”。
(2)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解蔽》)
(六)转折关系
1.“虽……而……”,相当于“虽然……可是……”。共4例。如:
(1)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儒效》)
2.“虽(唯)……然而……”,相当于“虽然……但是……”,共4例。如:
(1)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臣下晓然皆知其可要也。(《王霸》)
(2)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大略》)
3.“虽……则……”,相当于“虽然……却……”。共3例。如:
(1)故虽不在夏首之南,则无以异矣。(《解蔽》)
4.“即……而……”,相当于“虽然……却……”。唐宋古文未见此用例。仅1例。如:
(七)因果关系
1.“所……”,相当于“之所以”,表示结果。罕见。共2例。如:
(1)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恣孳,以出乎贪利争夺。(《性恶》)
2.“所以……以……”,相当于“之所以……是因为……”。共2例。如:
3.“之所以……以……”式,表结果,是现代汉语“之所以……是因为”的前身。共12例。如:
(1)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非相》)
4.“之所以……为……”,相当于“之所以……是为了……”,仅1例。例如:
(1)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法行》)
5.“既……则……”。表示推论因果关系,相当于“既然……那么……”。仅1例。如:
(1)既能当一人,则身有何劳而为?(《王霸》)
有比较才能看出差别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为当代古汉语虚词著作之集大成者,然而《荀子》里表示假设的“今”“今使”“今当”“今将”“或”“而或”“将使”“党为”“若夫”;表转折的“今”“直将”“特将”“故”;表示列举的“故”“今夫”“今是”;表结果的“所”,共17个连词的用法均未收入该词典。并且这17个连词均为《左传》所无;唐宋古文里也少见。而本文所介绍的配套使用的关联连词,亦多为一般辞书所未载。这就表明《荀子》一书连词的高度发展,已形成了完善的系统。故本文对于汉语史研究和古汉语虚词词典,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管燮初.《左传》句法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3]谢序华.唐宋仿古文言句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谢序华.古汉语虚词“今”新释[J].怀化学院学报,2006(10).
2014-08-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唐宋仿古文言与先秦文言句法比较研究”(10YJA740103);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怀化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
谢序华,1955年生,男,湖南溆浦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古汉语。
H13
A
1671-9743(2014)12-01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