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美丽中国”诉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2014-09-02田修胜胡树祥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生态价值生态文明教育美丽中国

田修胜+++胡树祥

摘要:“美丽中国”是人、自然、社会的完美融合,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价值内涵。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使命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努力实现其生态价值,树立“以人为本、善待自然”的新理念、确立“培养生态人”的新目标、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新内容。

关键词:美丽中国; 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价值; 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2-0078-0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可见,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价值的实现,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

一“美丽中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价值内涵

“美丽中国”一词虽然大众、普通,但它却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是自然美、社会美、人格美的统一,蕴藏着丰富、深刻的生态价值内涵。

1.蕴含生态良好的自然美

“美丽中国”首先包含美丽的大自然。大自然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和物质基础,没有美好的自然环境就不可能有美好的生活。“美丽中国”更离不开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美丽的大自然是“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内容。美丽的大自然不仅体现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外观,还体现在丰富的资源、多样的生物、平衡的生态等实质内容方面。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着、发展着,同时,也会因为人类有意识地维护和合理地改造而更加美好。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2]这其实就是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部署,要求经济社会的开发活动要以保持和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为前提,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享有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2.展现安定和谐的社会美

“美丽中国”还包含安定和谐的社会。“美丽中国”离不开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自然环境,更需要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环境污染不是“美丽中国”,社会无序更不是“美丽中国”,也不可能实现“美丽中国”。人具有社会属性,社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环境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着自然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人们就不会集中精力发展生产,更不会齐心协力地建设生态文明,就不会对自然环境进行维护、修复和创造,也就不会出现美好的自然环境,“美丽中国”就不可能实现。因此,“美丽中国”是建立在和谐的社会环境基础上的美丽。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过程中,中国人创造了传统的“以和为贵”的和谐社会文化,这对建设“美丽中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家和万事兴,社会和谐,国家才会强大,也才会美丽。而且这种和谐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抛开任何一个环节,和谐就无从谈起,“美丽中国”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建设美丽中国不但要保护生态、爱护环境,建设有序自然,还要科学发展、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3.彰显明达智慧的人之美

“美丽中国”还包含明达智慧的具有人格魅力的中国人。和谐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前提条件和环境基础,而人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体。人既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也是“美丽中国”的享有者。建设美丽家园,并不是全社会所有的人都会积极主动地全心投入,这中间也会有人只乐于享受而不参与建设。“美丽中国”所要求的美丽的人应该是这样一种人,他不会为了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损害集体的利益,不会为了本国的利益而损害别国的利益,不会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他大智慧、大谋略、明事理,他识大体、顾大局、谋长远。国家因这种人而美丽,世界因这种人而精彩。因此,“美丽中国”,美在自然,美在社会,更美在人。如果没有美丽的中国人,“美丽中国”则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根之萍,自身徒有美丽外表,缺乏强大的生命活力。

4.实现人、自然、社会的融合美

“美丽中国”是美丽的自然、和谐的社会以及美丽的中国人的高度统一,是人、自然、社会完美融合的有机系统。人是维护美丽自然、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美丽自然及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因此,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实现美丽自然及和谐社会的关键。美丽的自然是实现人、自然、社会完美融合的基础条件,离开了美丽的自然,人就无法生存,社会也无法发展。和谐社会是实现人、自然、社会完美融合的保障,也是客观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全面发展,达到完美的融合,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梦”。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而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当然,这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有关,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忽略,也就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自然的轻视。“美丽中国”的提出,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拓展教育空间和内容,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教育任务、过程和目标当中去,提高人们生态文明的意识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能力,为人、自然、社会的融合和全面发展服务。

如前所述,“美丽中国”不仅体现在人、社会层面,还体现在自然的层面,不仅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安定有序、自然的绿色美丽,更要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完美融合,将人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这就是“美丽中国”蕴含的深刻生态价值。

二、以建设“美丽中国”为指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就是通过其职能方式运作,建立在生态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人的思想以及行为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的作用和意义。”[3]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则体现在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条件,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保障,而实现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1.树立“以人为本、善待自然”的新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既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又强调人的主体性,他们认为人、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有机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恩格斯曾经强调:“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马克思也认为人与自然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他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总是一样的,这里已经出现了统一。”[5]因此,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从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来展开的,主要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节一直以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美丽中国”的提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自然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又要尊重自然规律,善待自然。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善待自然”的新理念,做到满足人的需求与保护自然环境的统一,做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2.确立“培养生态人”的新目标

生态人是指善于处理人与自然、他人及自身关系,保持良好生命存在状态的人。[6]生态人具有很强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一切实践活动都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统一发展为准则。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它是人类为了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应对当今生态危机而对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和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主体者是人,“美丽中国”的享用者也是人。因此,“美丽中国”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生态人的培养问题。没有生态人,就不可能实现“美丽中国”。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培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经济人”、“道德人”、“社会人”的培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当前党的重点工作就是努力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美丽中国”而艰苦奋斗,因此,发挥生态功能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服务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要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培养建设“美丽中国”的新人(即“生态人”)为重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自身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使生态文明的观念内化为人们稳定的心理结构,进而外化为生态文明建设行为,自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3.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新内容

培养具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态人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为了实现培养生态人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增添新的教育内容,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素质,推动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一,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文明观是关于人、自然、社会三者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总的科学观点,以及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科学方法。生态文明观是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观点的总和,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的理论体系。生态文明观包括公民对于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的知晓和认识,对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责任、享有的社会权利和对社会基本规范所持有的认知与观念。只有让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调动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们的主人翁精神。只有人的生态文明观念的发展和成熟,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和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传播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进而形成与社会相一致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课题,但要使生态文明建设转化为人们内心的驱动力,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还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观。

第二,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指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确定人类在自然中应遵循的生态规则应持有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人的新的道德范畴,是建设“美丽中国”对人的道德品质的新要求和新期望,是生态社会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法律、制度、政策的规范和保障,通过“法”对人们进行“硬约束”,还需要道德的支撑和调节,通过“德”对人们进行“软约束”,只有将“法”与“德”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人们的凝聚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才能促使“美丽中国”早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是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引导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的学习,使外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规范逐渐内化为人们自身的一种理想和信念,促进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使人们产生建设“美丽中国”的主人翁感和自豪感。同时,产生自我教育、自我认识和自我陶冶的驱动力,以不断增加人们遵守生态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思维习惯,使人们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从而提高建设“美丽中国”的能力。

第三,生态责任教育。生态责任教育对于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至关重要,很多生态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不负责任。只有人人都具备了生态责任意识,才会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才会认真对待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培养人们的生态责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现阶段,一定要使人们认识到,生存环境的恶化是人的行为造成的,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推卸责任和逃脱责任。而勇于负责,正视人的品行,责任感与责任意识是人应该具备的道德意识。当务之急,就是树立起人类的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当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生态责任感时,就会一切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就蔚然成风了。

第四,生态消费习惯养成教育。生态消费习惯是指节约、环保、低碳的消费习惯。良好的消费习惯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习惯有待改变,很多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肆意挥霍,节约习惯很差,结果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导人们克服这种不良的消费习惯,养成适度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好习惯。思想政治教育要促使人们选择绿色消费方式、消费绿色产品、养成绿色消费习惯。绿色消费习惯可以带动绿色消费,刺激绿色生产,最后形成良性循环,既节约了资源又维护了生态环境,也可以为“美丽中国”的实现创造优良的物质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要塑造人们美的心灵,引导人们养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习惯,教育人们自觉处理好人、自然、社会的关系,达到人性提升和自我完善的目的,最终使人在生态消费习惯的培养与实践中寻找到自我价值存在的意义,并自觉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当代利益和后代利益的关系。

第五,生态文明法制纪律教育。法制纪律观念,是现代社会公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观念,生态法制纪律观理所当然也是生态人生态文明观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随着对“美丽中国”的宣传和教育,人们开始领会到了“美丽中国”的深刻内涵,感觉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意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但是目前违反环境法律法规、违背自然生态运行规律的行为大量存在,要使“美丽中国”顺利实现,还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法制纪律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法制纪律意识。法制纪律是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根本条件,也是保障建设“美丽中国”顺利推进的根本条件。健全的法制和严明的纪律,是保障全体人民为建设“美丽中国”共同奋斗的坚强后盾和规范力量。可以说,没有完备的法制和严明的纪律做保障,建设”美丽中国“就难以顺利进行,“美丽中国”也难以实现,而法制和纪律的制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的建立,都离不开具有法制观念的人;只有使全体公民都具有高度的法制纪律观念,具有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美丽中国”才能实现。可见,培养一代新人具有高度的法制纪律观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和迫切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所在。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各种途径,通过道德方面的约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法制、纪律意识,确立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民主和法制、权利和义务的辩证关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的辩证关系,引导人们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做到令行禁止,以维护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秩序,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3]刘杨杨,孔德瑞.浅析生态文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J].学周刊,2013(30):6-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6]万光侠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6.

[7]王学俭,魏泳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探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3(5):8-12.

[8]陈烈荣.“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1):36-38.

[9]许瑛.“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理论界,2013(1):62-64.

[10]田宪臣.建设生态文明绘就美丽中国[J].学习论坛,2013(1):9-13.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生态价值生态文明教育美丽中国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全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生态价值会计核算框架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