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实现路径比较研究

2014-09-02张晅李庆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道德教育

张晅+++李庆华

摘要: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又直接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最终效果。文章对中美两国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径及其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益于改进当前我国高等院校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为提高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开展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美高校; 道德教育;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2-0102-05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一系列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与共鸣。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直接影响了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高校的道德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道德教育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高校道德教育最终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所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实现路径成为直接关系到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实现的主要路径

1.中国高校道德教育主要实现路径

第一,主导性课堂教育。课堂教学是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我国的高校道德教育体系十分完善,在全国范围组织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工程,统一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全国各高校设置了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按照全国统一要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学习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立场和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和途径。这不仅指有了理性的道德教育知识要到实践活动中去检验、去实行,而且是指实践本身就有道德教育的直接功能,人们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互助互爱、无私奉献的精神等。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涉及面很广,例如“三下乡”活动、助学支教、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专业见习和实习、军训、参加科学实验等等。这些实践活动从不同的方面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产生了正面影响。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现实生活中学到的知识远远比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更加鲜活,更加生动,也更加能够唤起学生们对自身责任感的认识,提升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道德境界。

第三,丰富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实现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经过长时期学习、教育过程,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群体意识、行为准则,是对高校校风、学风的一种真实反映。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真实体现,它通过一定的物质校园文明和精神文明,让每个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文化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学生品德的全方位塑造。我国的高校活跃着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以及各类协会。它们都是由学生组织管理,在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比赛,这既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培育了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校园精神,提高了学生整体的道德素质和全面协调能力,进一步实现了校园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道德教育实施的主体,建立一支良好的道德教育骨干队伍,是学校道德教育实体建设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师资队伍。他们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用科学的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使命,还承担着重要的道德教育任务。学生辅导员是负责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专职队伍。他们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和开展道德教育的坚实力量。[2]高校辅导员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仰,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精神,有效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抵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择业、生活等方面出现的困惑,实现自我成长。高校的党政干部则是高校道德教育中的兼职队伍。他们主要负责学校的党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等。他们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过程中,对于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2.美国高校道德教育实现的主要路径

第一,课堂教育多学科整合教育。美国的教育体制采取的是地方分权制。美国的各个州之间,同一州不同的学区之间的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为了培养美国发展所需要的“配做社会良好分子的公民”,美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在具有多样性的同时还是有统一性的,其开设的学科课程主要包括“公民科”、“社会科”、“历史科”和“人文科”等。如,美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美国,历史、地理课是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如果学生的课程不合格,就拿不到学分,不能毕业。

第二,宗教教育。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神秘力量或实体统治万物,并且这个神秘力量拥有绝对权威,主宰着人的生死轮回和自然的进化,人们进而对其产生崇拜和信仰,举行各种仪式活动来纪念。宗教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美国历史上,无论宗教发生怎样的变化,宗教都成了美国道德教育乃至美国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背景,在美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第25届总统麦金来曾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一个否定上帝存在的人能坐上这把交椅。”[3]在学校的课程教育中,美国设有专门的宗教课程,与此同时,还将宗教内容渗透在各个学科中,使得宗教教育与社会科学相融合,导致学校教育世俗化。私立学校也开设着很多的宗教课程,甚至出现了大量进行宗教教育的学生宗教组织。而在公立学校,宗教组织也为将宗教知识学习包含在公立学校课程中而努力,这种努力也得到了其他非宗教性质团体的广泛支持。而在社会方面,美国政府也借助大众媒体宣传和鼓吹宗教教育,由此可见,美国宗教教育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世界观相吻合。

第三,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社区环境与作为学校道德教育宏观环境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要素不同的是它既有一定时空的沉积,对学校道德教育传递诸多影响,构成学校道德教育的中介环境,又因不同于一般社会宏观环境而具有自身的社会文化特征,从而具有环境影响的独立个性,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直接影响源。同时,由于社区与教育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社会影响源转化为道德教育的成分日益提高,社区环境因素日益成为研究学校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青年人品格的发展与整个社区的利益攸关,价值观教育中社区的参与比单纯家长的参与更为重要。它能帮助学校确定所应该教授的价值观并给予支持;选择社区内有价值的应用伦理只是将学校在道德教育领域的工作告知公众并形成公开的肯定。在文化多元化因素日益深入的美国社会,借助社区的强大力量达成道德共识,能够弥补或强化家庭教育中缺少的部分,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在美国,社区服务活动内容形式十分多样,主要包括慈善捐助、防灾减灾宣传、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等等。社区服务是一种很实际、很有意义的道德教育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领会这种社会服务对社会、对他人的帮助,也非常有助于提升自身价值以及责任感的认识和培养。

第四,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美国注重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感染、渗透来进行道德教育。为此美国政府不惜花大量资金营建各类纪念馆和场所。比较著名的主要包括美国国会大厦、白宫、杰佛逊纪念堂、国会图书馆、林肯纪念堂、航空航天博物馆、华盛顿纪念馆等,这些场馆无一例外地展示出美国的历史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是美国向全体国民包括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此外,在美国的旧金山,几乎每一条大街都以一个著名的美国历史人物命名,这从侧面让广大学生接受了美国的道德价值观念,通过对国家历史的了解,渗透道德教育。

二、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实现路径的异同

通过对中美两国高校道德教育实现路径的比较,可以看到两者的共性与差异。

1.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实现路径的共性分析

第一,课程教育是两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教育方面,中美两国的道德教育课程都是把修身、养性及品德等内容汇成教材,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此同时,还向学生灌输各自国家具有阶级性和政治导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全方位发展的合格的接班人。只是美国道德教育课程是将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注重从点出发,以点带面,不将课程教育停留在原理或者概念的基础上。而中国的道德教育虽然也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之中,但更注重道德教育理论的引导,强调道德教育课程的系统性。

第二,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中美两国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在学生中的示范作用,注重强调教师的道德素质,以及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影响。在我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由此可见,高校德育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加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修养,用高尚的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美国对教师的要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他们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在思想上设立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保持一个最佳的社会道德水平。美国对教师的考核也非常严格,教师要成功续聘的最重要条件是完成固定的道德任务,否则就会被解约。相关调查报告表明,美国教师失聘的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方向具有危险性。美国高校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严格要求使其教师保持了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

第三,注重道德教育的环境建设。中美两国高校都高度重视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建设,以环境氛围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道德教育。中美两国都非常注意整合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注重公共环境的熏陶作用。美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人文社会环境,是向国民进行美国政治制度和理念教育的重要场所。同样,中国也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美两国都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积极优化学校道德教育环境,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教育和感染。通过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影响,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准则、价值理念等与社会主流价值相认同,从而实现塑造学生思想和精神的目的。此外,中美两国还十分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相互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道德教育的最优化发展。

2.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实现路径的差异性分析

由于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历史底蕴不同,中美两国在道德教育实现路径上存在共性,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主体性教育方面。道德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着的道德的本质性特征,同样,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然前提性原则之一。然而,现实中的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的状况却是不容乐观,对主体性原则的漠视和误读依然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部分。美国高校道德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对道德教育方向的选择,注重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教师往往采取启发式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我国的道德教育深受过去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学生,道德教育引导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及需求,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我国的道德教育也早已由过去单纯的灌输方式转变为沟通为主,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道德教育实践活动,道德方法也转变成避免直接说教,鼓励学生评判和自我选择。

第二,在隐性教育方面。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中美两国都对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改革,在单一的课堂教育之外,还增加了许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但在活动开展方式上中美两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提倡隐性课程,重视渗透性,是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特色。美国高校注重以无形的或全方位间接渗透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寓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管理、服务、大众传播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如美国没有开设一门独立的道德课,主要通过各门课程的渗透性的方式来进行,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和交友等实际生活中。相对美国的隐性教育,我国在隐性教育的有效性方面还有许多改进的空间。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采取的教育方式虽然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学习活动中,也强调二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很容易将讲授活动和学习活动视为两个孤立的部分,造成学生心理上与教师的疏远感,降低了学生在道德教育学习中的地位,影响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发挥。

第三,在宗教教育方面。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信不信自由,信哪种宗教的自由,信哪个教派的自由,什么时候信教的自由,使宗教成为公民个人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在坚持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美国的高校道德教育主要借助宗教教育进行渗透,带有浓厚的宗教特点,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在美国的宗教信仰中,基督教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是美国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4]美国利用宗教信仰教育让人们的心灵空间得以弥补,用上帝即宗教的震慑力量约束人们的行为举止,规范道德操守。大多数的美国公民都信仰宗教,宗教对美国社会有相当重大的影响。如,不论在哪种面值的美元纸币上都印有“我们信仰上帝”的字样。这种通过宗教的力量来影响公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感和认同感。尽管在1947年美国政府明令禁止在公立学校直接开设宗教课程,但这不能表明学校道德教育与宗教毫无关系。事实上,许多学校的道德教育仍然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由于美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强烈的个人主义文化以及宗教自由的强调,显示出了美国宗教鲜明的特色。

三、中美高校道德教育实现路径比较的几点启示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伴随着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在道德教育实现路径方面进行了很多可贵的探索,创新了道德教育理念与做法。但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实现路径还需要不断创新与完善。通过对中美高校道德教育的比较,可以看到,美国的道德教育有一些可供我们借鉴和启发之处。

1.构建主导型、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

主导型、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道德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出自主的道德选择,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不只是单纯地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所以,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避免直接灌输理论,要注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认同和自我提升的目的。

美国高校道德教育高度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理念灌输,并且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利和参与机会,使学生的个体价值观念与社会主导的价值观相一致。美国的高校道德教育也非常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这让学生在思考中领悟到了个人行为的重要性,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也正是由于教师对学生个体道德价值选择的放任,导致道德教育呈现多样的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采取的主要方式已经打破了生硬的课堂教学以及单纯的填鸭式道德说教模式,侧重点变成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主导性道德教育模式为主,课内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既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切实遵守道德行为规范,通过在现实生活和课堂教学中来加深对道德行为规范的理解,不断提升道德素养。与此同时,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构建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前提,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得到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增强了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2.营造积极健康的道德教育环境

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受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素影响的,而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也脱离不了环境的因素,所以,为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高校应注重对道德教育环境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教育环境。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校园环境方面,美国高校为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许多学校以学校集会、每日公告、海报、旗帜以及张贴标语等方式,宣传所提倡的核心价值、美德主题,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例如,得克萨斯州的普拉诺学区确定了12条核心价值和美德,即谦逊、勇气、纪律、诚实、人类价值与尊严、公正、爱国主义、个人对公共利益的任务、尊重自我和他人、尊重权威、宽容、责任心,作为本学区所有学校进行道德品质、公民意识教育的依据。此外,还有许多学校采取校训的形式来表明其价值观,使全校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为获得某些品格特征而共同努力,这些校训如“做一切你能做到的”、“互相帮助”、“相信自己就能行”等。品格教育者始终倡导以教师作为榜样,将学校建成道德社群,使学校成为一个体现道德理想的“关怀社区”,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整个学校环境氛围之中。[5]为将学校建设成为有助于学生道德发展的“关怀社区”,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榜样。在得克萨斯州的威尔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心去,管理人员、餐厅工作人员、教练、教师和校长都坚持身体力行,因为学生始终在看着他们的言行”。

当前我国诸多高校也开始高度重视教育环境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环境的道德教育功能以及校容、校貌、校风、学风的建设,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举行以及校园的监管,将无形的环境与有形的环境相融合,发挥校园的感染作用;在大众媒体环境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闻媒体的舆论报道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正是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全社会都关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这从根本上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社会环境支持。

3.借鉴隐性教育方法使显性与隐性道德教育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虽然几经改革,但教学方式仍然是以直接的灌输教育为主。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使得道德教育内容完整化、系统化,也可以将道德教育内容全面而清楚地传授给学生,增强道德认知和道德认同。但同时这种单调呆板的道德教育灌输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观念,减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只靠直接讲授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根据学校和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隐性教育,这样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心理逆反,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道德教育的力量。然而,隐性道德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易形成系统的理论教育体系,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很难进行准确的、科学的评判等等。因此,借鉴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改进和丰富教育手段,把显性道德教育和隐性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显性道德教育与隐性道德教育彼此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和融合,不断开拓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刘沧山.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09.

[3]倪世雄,刘永涛.美国问题研究(第四辑)[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401

[4]陈平.美国道德教育发展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83

[5]唐汉卫.现代美国道德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36.

[责任编辑:成方哲]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浅谈初中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浅谈新时期初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