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学习写作

2014-09-02黄厚江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题旨写作知识选材

黄厚江

蒋奇红老师的这节作文课,定位恰当,选点具体,主线清晰,先学后练,可圈可点。

我们一直认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最有价值的是学习的“过程”观。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结论教学——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已有结论,教学内容就是来自各类参考书的种种结论,教学过程就是将已有结论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就是被动接受已有的结论,考试就是考查学生有没有掌握那些现成的结论。而这个问题,在写作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谓写作教学,常常就是教师“出题目—打分数”的不断循环;所谓批改,常常就是贴一个结论性标签的评语;所谓评讲,常常就是评定谁的作文好谁的作文不好;所谓指导,常常就是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而蒋老师的这节课完全走出了这样的误区,她追求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学习写作。

首先是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获得写作知识。

作文课不能没有写作知识,学习写作不能不了解必需的写作知识。但写作课不只是为了学习写作知识,学习写作知识也不能只是教师讲知识。毫无疑问,蒋老师对这一点是有清醒认识的。她说:“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提前确定的知识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相关方法,通过思考、比较、辨析自己去获得,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巩固训练,这样的知识学生才掌握得牢固,知识的获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在这节课上,前一个部分她就是让学生了解选材的几个基本要求:真实典型,小事入笔,力求新颖,紧扣题旨。值得肯定的是,她没有把这些写作要求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几组材料的比较,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获得这些写作知识。我最喜欢的是以下这个环节。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选择题要考考大家。还是围绕“那一次,我很感动”为题,我这里列举了几个故事,如果从选材的角度让你选,你会选择哪个?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

1.下雨了,老师把伞留给了我,自己冒雨回家。

2.马航MH370飞机失联了,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不知去向。

3.放学路上车胎破了,修车大叔帮我修好了车。我到家想起书包忘在修车摊了,回到那儿时天已经黑了,大叔还没收摊,在路边焦急地张望,等我。

4.公交车上我给老人让座,众人投来赞许的目光。

5.奶奶大老远来看我,我忙于学习,没有陪她,看着她带来的一篮鸡蛋和她离开时在风中步履蹒跚的背影,我想了很多……

生1:我会选择3,我觉得3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比较真实典型,也比较新颖。

师:是啊,生活中往往就是一次经历、一番拼搏、一点收获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这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组合、加工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深深地打动我们每一个人。

生2:我还会选择5,5也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真实感人。

师:奶奶大老远赶来,就是为了看看我,还带来了一篮鸡蛋,这确实让人感动。但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个故事,除了感动,你可能更会感到什么?

生(齐):内疚、悔恨。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感动,我们更多的感到内疚。看来5不太适合。那么同学们为什么不选择1呢?

生1:故事1太陈旧了。

师:故事2大家为什么不选呢?这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情,应该比较新鲜了吧?

生1:但是故事2表现出来的不应该是感动,而是伤心。

生2:也可以是担忧,但不是感动。

师:那同学们不选4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1:这个故事第一比较陈旧,不够新颖,第二感动的不应该是我,也许老人会感动。

师:看来,不论你讲的故事有多么新颖,多么真实感人,也一定要切题,就是要紧扣题旨,符合主题。这是记叙文在选材上很重要的一点。(板书“紧扣题旨”)

比之于前面类似的三个环节,这一个环节最能突出一个“选”字。这就紧扣了这节课教学的主题,而且更切近学生写作的真实处境;教学活动的设计,也更有了张力,有了教学张力,就有了学习的张力,对学生的写作思维,就有更好的训练效果。比之于教师自己讲知识,比之于用课文里的片段来证明知识、归纳知识,蒋老师的做法无疑更为可取。

其次是在活动的不断推进中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如果我们细致分析,不难发现,蒋老师这节写作课的学习活动是不断推进的。由莫言的获奖感言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故事,然后小结“这些故事之所以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故事的选材”;以“那一次,我很感动”为题,出示几组选材,组织学生探讨记叙文选材的几点要求;让学生根据“好故事”的选材要求,以“咱班有趣的事儿”为题,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片段;同学四人一个小组交流所写的片段,根据黑板上好故事选材的几点要求推举本组的好故事,并写上简要的点评;各小组派代表推荐本组的好故事。很显然,这个过程是不断推进的,并始终突出了“写故事”这个中心,而且让学生在写的活动中对写的要求的理解不断深入。我特别注意到在一个学生推荐了自己编的一个趣事之后,师生之间有这样一段交流。

师:同学们,如果他不说是他编的,你们相信有这样的事吗?

生(齐):相信。

师: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可能会发生吗?

生(齐):应该会发生。

师:尽管是他编的,但也是源于生活。而且大家都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那也是能体现真实典型的特点的。

我们相信,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对选材“真实典型”这一要求的理解,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在写作中如何选材,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我一直说,上课是一件遗憾的事,我至今也没有一节课让自己完全满意。同样,蒋老师的这节课,改造优化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我想,如果前面归纳选材要求的活动能够进一步整合,后面好故事的交流中能够对“有趣”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充分突出“选材”的活动,而不是满足于“好故事”的交流,这节课一定更饱满,学生的收获一定也更大。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苏州中学校长助理)

猜你喜欢

题旨写作知识选材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写作知识的呈现路径
由“类”到“个”,写作知识开发有理可循
我爱你,妹妹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优化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选材“碰头”好热闹
反思中学写作知识教学
开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