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7-06-06何远珺�オオ�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题旨吟诵诗意

何远珺�オオ�

[摘要]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诗歌,感悟诗歌,关键要优化诗歌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注意美读吟诵,领悟韵律;巧设问题,整体观照;找准意象,领会意境;启发想象,把握题旨;渗透图音,情感入境,从各个层面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性情,领略诗词的韵味。

[关键词]诗歌;吟诵;诗意;意象;题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0802

诗是描写人的精神生活、感情生活、心灵状态的文学样式,有着深厚的底蕴。它以其凝练概括的意象,优美精练的语言,丰富强烈的感情,呈现出幽雅深邃的意境。梁·钟嵘《诗品序》中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乎诗。”诗歌历来是熏陶人的品性的最好文学样式。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引导学生学好诗歌,感悟诗歌,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就目前的教学实践看,诗歌教学仍是一个难点。诗歌教学如果只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就不能引导学生很好地领悟诗歌的意韵。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乏味,更谈不上受到美的熏陶了。因此,优化诗歌教学很有必要,下面谈谈笔者在诗歌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点思考。

一、美读吟诵,领悟韵律,把握节奏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基础,诗词有音乐美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人,为美读吟诵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苏轼曾言:“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巴金在谈及学文时也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为了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诗歌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美读吟诵,让作者的感情融进学生的心田,使学生进入艺术的境界。由此,学生就能在学诗之中,既获得美感,又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领悟韵律,把握节奏。

1.范读——做好先导

范读是学生进入诗歌的先导。范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诗歌教学,也是能否吸引学生学诗的关键,因此用好范读十分必要。在教学中,常见的范读有教师范读和录音范读两种形式。

(1)教师范读,直观可感

教师富有魅力、声情并茂的范读,把诗歌节奏、韵律更直观地再现出来,让学生能体味诗歌的音律美,内心自然地敬服教师,喜欢学诗。

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笔者找来一段轻音乐作为背景,在范读时注意诗中情感和节奏,表达出诗人内心对母校的一片赤诚之心。读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手/作别西边的云彩”,轻柔的音乐,轻轻的语调,把学生的心绪牵引进诗的学习中。当读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时,教师富有情意的范读,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漫步在康桥时的那一份感触,诗人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录音范读,自然形象

播放所教诗词的示范朗读录音,是范读的又一形式,特别是一些著名播音艺术家的朗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流畅、娓娓动听的声音,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诗中意境,为诗歌的音乐美所陶醉。

如教学宋词时,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朗诵视频,那浑厚深沉、极富感染力的朗诵,把李煜《虞美人》的凄哀,柳永《雨霖铃》的委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辛弃疾《永遇樂·京口北故亭怀古》的悲壮,尽情地展现出来,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这种范读,有利于学生体会诗词的美,又使学生在陶醉中陶冶情操,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2.吟诵——把握韵律、节奏

当然,范读只是教学的先导,学生只有亲身吟诵,才能体味出诗歌的音乐美。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吟诵,能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的要领;掌握有关诗词音乐美的一般知识,了解旋律、用韵、节奏等知识,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例如吟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要停顿准确,轻重分明,快慢适当,语调得体,还要点明此诗的节奏,突出此诗的旋律。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就能进入诗的意境,欣赏到诗的内在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设问题,整体观照,感知诗意

诗歌是较为传情的文学样式,流泻着诗人深沉的情意。在理解诗歌时,不能断章取义,撇开其他的内容,而应该从总体上把握整首诗的基调,明确诗人要表达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意。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味,我们就应该巧设问题,指导学生把握全诗,从而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初步得到的总体印象不断明晰起来,并且扫除语言障碍。

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笔者设计了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词。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这是为了适应词的格律要求,按一般的语言顺序应是什么?②“看”的内容是什么?③“谁主沉浮”这里“沉浮”指什么?④从古汉语角度来看,“粪土”当作什么来讲?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能穿过语言,对这首词的总体有了一个轮廓,进一步感知诗意。

三、找准意象,突破重点,领会意境

意象是指打上诗人感情色彩烙印的寄托着诗意的事物。意,主要指思想感情;象,即诗人眼中的客观事物。意和象是意中有象、象中有意的情与物的融合体。诗词中,诗人常把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怀,融注于景物之中,融汇于生活的画面,而创设出深邃的意境。写诗营造意象,这是诗歌创作不同于其他作品创作的最根本的要求。在诗歌教学中,自然也要在诗句中搜索意象,否则,就不可能体悟诗的思想感情和内在底蕴,就不能抓住诗的灵魂,突破重点,明确中心,让学生感悟诗歌的美感。

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笔者就让学生把它当作一幅有声的图画来欣赏,启发学生从诗中的景物感知形象。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从大处落笔,用淡墨勾勒全景,“新雨”突现了山雨过后,远山如洗,愈显苍翠的静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颔联和颈联,一系列的意象尽现眼前,这其中有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红莲等,而这一切又在月光的笼罩之下,别有一种朦胧美,有“明月”朗照“青松”的宁静,又有“清泉”潺潺流过“白石”的幽雅,也有“竹喧”“莲动”的活泼,动静相生。通过意象的选定,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存,让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在学生头脑中显现出来。学生在这种清幽明静、活泼新鲜的境界中神游,由“悦目”到“赏心”,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诗歌的意境。

四、启发想象,填补空间,把握题旨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是强调想象的作用。诗歌是通过想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因此,在鉴赏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方能曲径通幽,其义自见。这是欣赏诗歌意境美的关键。

例如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一开始,就用雄浑的笔触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波浪滔天的壮阔景象。接着再由广阔的景象转入时间的久远,引出了在久远的年代里,在大江南北活动过的风流人物,给我们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感受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进一步体会到了词句的意境美。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了学生感知、再现诗词意境美的能力。

五、渗透图音,激发兴趣,情感入境

诗歌大都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诗歌可谱曲,可作画,画又可题诗。因此,在诗歌教学中,以图像、乐曲配合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诗配以画,配以乐,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营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化,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很快地融入诗词的意境中。

1.诗变画

教《聲声慢》时,当学生在品味诗意之际,笔者叫班上的一个美术生到黑板前以速描的方式勾勒出一幅简图,很形象地让他们在脑中生成词中的意境。接着,学生边看图边背诵,只用几分钟,就能背完全诗。然后,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画面,结合诗句,展开自由想象,深入地感受李清照的那一份孤独和落寞。以画带教,学生的兴趣很高,很快达到了教学目的。

2.诗变乐

教《虞美人》时,笔者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这首词,让学生感受到词中的音乐美,然后让学生跟着吟唱。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既能体会词的意境,又以一种较为轻松的形式来学好这首词,真是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把诗词教学通俗化。

3.诗配乐

教《琵琶行》时,笔者播放了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事先交代了乐曲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用音乐语言营造战场意境的独到之美。然后,通过迁移,学生也就不难感受到诗中所写琵琶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和“间关莺语”“幽咽泉流”“无声胜有声”之类的艺术效应了。

总之,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语文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得到了重视。只要教师经常思考,经常有意识地优化诗歌教学,面向学生,陶情冶性,就能教得轻松,并使学生学得愉快,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庆存.中国古代诗词的境界与品鉴[J].新华文摘,2012(17).

[2]孙倩.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探究[J].名作欣赏,2012(33).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题旨吟诵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韵兮境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