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陈出新 彰显个性

2014-09-02靳贺良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评点篇文章选材

靳贺良

说起作文指导课,往往是教师主观至上,传授技法为要。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宰者,居高临下,详授作文之法,铁定评价标准,抛出一个题目,全班必须同作。这类指手画脚、指而不导、整齐划一的训练模式,存现于许多课堂。这样的作文课,无疑逐渐消磨了学生的写作个性。本届“杏坛杯”活动,徐栋老师执教的“记叙文写作指导”一课,在课前选文评点、巧用下水作文及课堂节点设计方面,可谓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一、课前选文评点之新

不少教师在作文指导课前会选文让学生阅读,以便在课堂上评判。而徐栋老师在如何使用选文上动了脑筋,实施了新的举措,他让学生尝试写评点。他课前印发了《一地梨花》《童年趣事》和《阳光地带》三篇记叙文。对《一地梨花》,教师从选材、结构及表达手法等方面进行了诸段点评和全篇总评。学生可仿照例文对其他两篇进行笔评。这对初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尝试。

批注评点之法,古已有之,阅读者在读书品文的过程中,通过写在句里行间、文首段尾的评价性注解性文字,或厘清文意、文脉、文理、文法,或揣摩其主旨,点赞其精粹,或诠释其疑难,指出其不足,从而表达自己的阅读鉴赏个性。这样的批注评点,既能提升自己的学术造诣,又利于他人的阅读交流,从而推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价值有时会超越文章本身。因而我们很看重徐栋老师让初中生尝试写评点这一做法,其意义至少有二。其一,从初一开始,必须培养学生动笔读书的良好习惯。因为阅读绝非仅是识字、解词、朗读、背诵,而更重要的是发掘作品的审美价值,即发现作者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在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手段上作出的卓越贡献。读文章,查资料,找佐证,写评点,是直接培养学生专心阅读、独立研习、自主探究、进而读懂悟透文本的重要途径。从初一抓起,才能为高中阶段全面形成“文本研习”的能力打好坚实基础。其二,遵循认知表达的客观规律,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直至以写促评,以评促写。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之径。学生渐进式形成的作文兴趣和能力,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提纯,源于他们从阅读中汲取的写作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源于他们不断练笔所形成的敏锐的文字感。徐栋老师选了三篇文章,两篇为优,一篇次之。《一地梨花》褒扬了父亲淳朴善良诚信的可贵品质;《阳光地带》回味了绵绵不绝如温暖阳光般的母爱,而《童年趣事》则因选材立意之“低趣”而失误。事实上,学生通过阅读《一树梨花》及老师的评点,大都较好地完成了对其他两文的研读和评点。这一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比较中很快辨出两篇文章的优劣高下,并在评点中彰显出各自不同的读写个性。

请看课堂实况。

师:谁能说说你为什么不欣赏《童年趣事》么?

生:因为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位男生恶意捉弄女同学的事,从选材上看不积极、不健康,不能算趣事。

师: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好不好?

生:感觉有点乱。

师:怎么个乱法?

生:第三段写“‘叮咚咚上课了……现在万事俱备”,第四段写“第二天,我利用下课时间到学校的花园里捉了两条蚯蚓和一只蜜蜂”,第五段又说“过了一会,老师也来到了教室”,从事情的发展顺序和时间顺序看,应该是第四段放在第三段的前面。

生:《阳光地带》选取的是妈妈为我晒被子的事,小而具体,表现了母爱,在结构上,从“上午、中午”等词看,这篇文章是以时间和事件发展为序的。

不难看出,学生对文章的品评已紧扣教学目标,成为鲜活典型的作文教学资料。无疑,其效果胜过教师多次的说教。

二、巧用下水作文之新

作文课上,很少有教师宣读“下水作文”,即使宣读也大多为展示教者“技高一筹”,让弟子们“望文兴叹”而已。若在公开课上宣读,则更会有点“炫美”的微效应了。徐栋老师则不然,他紧扣教学重点,巧用自己的“下水作文”《妈妈,请您再扭我一次》,他把自己深沉怀念已故母亲的文章,当作指导学生选材结构的一个媒介、一个抓手。

宣读这篇文章前,教师先列出本文的选材范围——六条素材(参看前文徐栋老师的教学设计):

接着,让全班学生帮助老师选材。许多学生按捺不住自己的话语冲动,七嘴八舌争相发言。不但说出选项,而且阐明选材的理由。此举明显收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记叙文选材原则的效果。而后,教师表明了自己选取材料4及其理由,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的文章。课堂气氛庄重,再现教师幼年时期的生活细节,重塑母亲往昔的音容笑貌,字字抒发对母爱的深沉依恋,听者无不受到感染。读罢,掌声经久不息。原以为教师会见好就收,但他不,而是再让全班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选材和结构进行评价。请看以下几个学生的发言。

生1:我觉得老师的选材很好,小、具体、新颖,表达出对妈妈的怀念。

生2:选择写母亲的脚,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写得很感人,文采很好。

生3: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分别写了孩童时、小学二年级、小学四年级,结构严谨。

生4:老师这篇文章先扬后抑,而且表面在抑,实际上字里行间充满对母亲的怀念,情感上有波澜,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5:这篇文章以妈妈的脚为线索,写得很生动,也很感人。

……

听罢学生的分析,老师又征求对这篇文章的批评性意见。一篇下水作文,竟能被老师晒出这么多“道道”,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

三、课堂节点设计之新

所谓“节点”,即在课堂教学的流程中,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完成教学定量,所预先设计或应对生成问题相机决定的转折点、对接点。好的节点,可使课堂的运行合理畅达,亮点凸显,渐次升格。徐栋老师的课堂节点,突破了常规作文指导课中“方法指导——当堂写作——师生评价”呆板的切块模式,体现出节点清晰但无明显裂痕、内容丰富但不堆砌庞杂、以生为本但不矫揉造作的特征。其表现如下:

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为了实现节点的无缝对接,教师创新了以下教学环节:首先印发记叙文选材结构方面的知识和三篇短文让学生积累知识,动笔评点,获取感性和理性的初步认知,旨在落实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课程理念。此举摒弃了空对空的教学弊端。继而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让学生结合对两篇文章的评点,畅谈自学记叙文选材和结构并实践后的理解和收获。此为第一次升格。然后借教师的下水作文这个鲜活的教学资料,师生探讨记叙文的选材和结构的规律,至此,在学生感性和理性的交融中,把课堂推向高潮。此为第二次升格。最后,在下水作文的感召之下再以“母爱”为话题,让学生先列提纲后口头作文;教师总结以强化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此为第三次升格。四个环节三次升格,层层关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项对话激活思维。一是师生对话,二是生生对话,三是师生与三篇例文和一篇下水文的隐形对话。理性思考是作文教学的支柱,为思维而教应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理念。伴随着情感体验,学生对写作材料(现成的和再寻的)感知、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直至语言表达的思维活力,是使学生全员“动”起来的先决条件。学生动起来了,课堂就“活”了。徐栋老师和学生一起以与文本的隐形对话为基础进行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是服从教学内容的。无论是师生自述还是全班争鸣,都是紧扣“思维训练”这一主旋律的。

两大内容相辅相成。本次活动执教的题目是“记叙文写作指导(选材和结构)”。有的参赛老师把“材料和结构”割成两张皮,一堂课中前半部分讲选材,后半部分讲结构。这种把两者孤立起来的做法削减了课堂的效力。徐栋老师将两大内容融为一体,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既传达给学生以“结构服从材料,材料制约结构,二者从属主题”的准确信息,又提高了课堂教学一体化的效率。

一个话题贯穿始终。本次大赛中,有的老师一堂课出示了几个文题,看似丰富,其实难以驾驭。徐栋老师规避了一课多题的做法,从下水作文到学生各自列纲作文,都以“母爱”串起,因而收到了选点集中、有例可循、有话可说的效果。

总之,徐栋老师的这堂作文指导课虽然内容偏多,但仍不失为一堂推陈出新、彰显个性的课。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科室主任)

猜你喜欢

评点篇文章选材
我爱你,妹妹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选材“碰头”好热闹
翻译擂台(116)评点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团圆篇
开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