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法”教学关注社区居住环境
2014-08-30颜昌国
颜昌国
社区居住环境是指供人们起居生活的居住环境,以建筑外部空间为基础,以追求室外空间的多功能完美结合,并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中的物质和审美需求为目标的生活家园。该课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美术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融合,培养牢固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资源的习惯,初步掌握社区环境美化的基本原则,改造美化的内容以及美化的方法措施。教学中,我采用“四步法”尝试教学,效果较好。
一、介绍自己居住村组的特色,激发规划社区居住环境的欲望
美术教师要有前瞻性,对学习内容可提前一个月甚至一学期向学生明确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课前或课上引导学生把寒暑假出国跨省出远门或走访亲友、走村串户的见闻观感与自己生活居住环境的差距,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说出想改进的地方,并把理由说出来:如泥泞路面、房屋建筑零散、公共设施缺少、臭水池塘、乱扔的垃圾、动物腐尸、玻璃碎片等,让学生联系周围生活环境感受改善环境的现实必要性,让学生有参与服务社区、规划改造社区居住环境的意识。说出自豪的地方,通过挖掘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艺术遗产、民俗文化方方面面找特色,让学生了解家乡,体验感受家乡美,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荣誉感,进而产生一种朝着更好更美的理想居住环境而努力的愿望。
二、从图片或现场感受中,探讨社区居住环境规划的基本方法原则
组织学生观看新闻或网络查询,从电影电视、专题纪录中选取一些效果明显、景色优美、设备设施完善、居住环境条件好的居民村组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或组织学生去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最美乡村”现场考察感受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齐全的配套设施。挖掘别人的美,对比自己的不足,探讨社区居住环境规划的基本法则,结合教师的参与指引,大家体验归纳出共性的基本方法原则。如,第一,遵循以人为本,以建筑为主体的原则。首先要考虑居住建筑的适用、美观、采光、通风、安全,满足人在物质层面上对于实用和舒适程度的要求,其他附属于建筑的设施必须具备相应齐全的使用功能,并都应围绕主体建筑来考虑,都应与主体建筑相协调。第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创造与自然融合的原则。规划设计要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因势利导,不要盲目破坏自然,尤其是森林、水利、古景建筑等自然与祖宗的恩赐,创新的设施应尽量与当地的大环境相融合,不宜太追求标新立异。第三,用绿化优化社区居住环境的原则。 分林木花卉及草坪绿地两大部分,林木花卉等植物配置应具有环境识别性,精品绿化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四,用景观小品点缀社区居住环境的原则。景观小品如假山、凉亭、小桥流水、健身场、休闲馆等,既满足生活需要,又满足审美需要。在布置上除符合使用要求和安全标准外,还应遵循构图的美学法则,以形成空间环境的趣味性。学生掌握了这些原则之后,便可着手尝试规划设计。
三、在对比中寻找设计灵感,解决规划设计中的难点
学生在七年级“校园规划图设计”中,学习了透视、比例、线条、色彩等绘制要素,已具备了平面图、立体效果图的绘制基础。学生有了规划设计的主观想法,就要引导学生在纸上展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认清从实景图片过渡到立体图,再到平面图,引导学生突破设计绘图上的难点,反复在实景图片与平面图或立体图中认识方位坐标、实物图标:住房建筑、道路交通、铺设排水管网、垃圾中转站、路灯、公厕、绿化美化、卫生室、停车场、小桥流水、文化娱乐广场、农民培训场所等。
四、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完成规划设计图
学生在动手进行设计之初,先确认规划对象,然后有意识地对规划区域进行走访调查,弄清自然地貌、水文气象,参考当地老人、村委干部等人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进入绘图环节后,先绘出整体图,如山地、森林、水利、古建筑、农田等不改不动的设施。然后做出功能区的大体划分,采用不同线条、色彩、图案予以区分,如道路、居住区、公用场馆、休闲区、绿化带等,再到每一区域的细节设计。最后又回归整体看效果,各功能区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完美的社区环境图案。整个过程,教师适时予以点拨评价,询问指引,鼓励学生大胆调整直至完成设计图。
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区居住环境,热爱社区居住环境的情感,让学生把所学的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把美术学习融于实际应用之中,从中感受到美术学习对于自己人生的意义,从而乐学美术。
(作者单位:湖南衡东县吴集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