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观念更新到多元实践

2014-08-30余榕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9期
关键词:教学整合创新实践

摘要:文章通过对五邑大学现有岭南建筑相关课程教学概况的分析,植入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通过教学整合与探索多元化创新实践,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地域性建筑特点的理解并主动运用于今后的设计实践中。

关键词: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教学整合;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33-03

一、教学概况

五邑大学建筑系有关岭南建筑系列课程的教学原来主要体现在四门课:建筑测绘实习;岭南建筑;岭南建筑传统工艺;传统建筑设计与保护等。其学习重点在以下内容:(1)建筑测绘实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熟悉传统建筑基本知识、测绘仪器的使用、测量和绘图的方法。(2)岭南建筑课程是增强学生对建筑地域性的认识,树立遵循岭南地理气候特点和尊重岭南历史文化的设计观点。(3)岭南建筑传统工艺课程着重研究岭南石雕、砖雕、木雕和灰塑、陶塑传统做法和它们的文化及美学内涵。(4)传统建筑设计与保护课程包括传统建筑主要构件形式与特征、空间布局手法及城市环境中古建筑的保护措施。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虽然学生通过测绘和专业课程学习得到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岭南建筑整体认识还主要停留在五邑地区,而且对于新岭南建筑的创作特点概念模糊,无法在方案设计中予以灵活运用,课程教授内容还无法紧密结合目前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对岭南建筑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出现的大量引领全国潮流的新建筑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总结。在结合有关课程设计方面显得脱节与缺乏针对性。许多学生并没有在方案设计中主动去结合表现岭南建筑与城市的时代特点,对岭南建筑有关理论的学习仅仅作为选修时补齐学分的对象,在设计中盲目去追求所谓的新潮,缺乏对客观环境和现实生活正确的价值判断,搞出的东西在设计思想上缺乏创新与内涵。而现实一线的设计单位却碰到大量对传统街区或单体要求保护与开发双重矛盾的课题,城市发展也亟待解决新与旧两种建筑文化的互补与特色重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人们逐渐感受到保护地方传统文化遗产的迫切性与巨大的社会效益。一方面传统街区的保护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城市开发显现出千城一面的尴尬现象,国外建筑师将中国当成大量设计舶来品的试验场,而我们自己鲜有反映本土文化的成功现代建筑案例,一种丧失自我的工作状态让很多本土建筑师沦为画图的工具,只能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无法与时代步伐共进。如何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让现代建筑与地域传统真正对话,这成为每一位专业工作者需要反思的课题.通过分析目前的发展形势,就建筑学专业本身特点来说要求我们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方式加以整改,在教学上引入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目的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有特点的地方性传统建筑加深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掌握新地域建筑创作的时代特征,同时还要树立宏观的城市发展观,要让学生意识到将来作为建筑师应负的社会责任及创新设计中努力的方向。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挑战,我们认为要体现我们本民族本地域的建筑特色必须要从自己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入手,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承载着祖辈应对时代挑战的聪明智慧与属于我们自己的文明符号。但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仅仅停留在挖掘与维护固有资源上,还应充分利用其特点整合成为城市文明的亮点与地域文化特质的载体,同时更重要的是需在新的城市建设中找到古为今用的方式与手段,因地制宜地用现代的科技成果去彰显具有我们本民族本地域特点的新建筑文化,让新的城市建筑特色与传统建筑遗产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二、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植入

当前,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正大行其道,围绕建筑创作的理论与教学工作也在深入开展。美丽中国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需求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并能在学习中结合社会实践形成具备宏观多元的创作理念,已经是培养未来工程师不可或缺且亟待加强的重要环节。由岭南地缘关系而催生的创作理念更能够让我们的创作思想与现时追求城市化特色的社会进程相吻合,我们把这种理念归纳为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就是要通过研究岭南建筑的过去与现在,与时俱进地形成对未来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创作脉络,让建筑学专业教育更加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先生所讲“建筑设计要体现地域文化时代的统一”。建筑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中,受到当地的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城市地段环境所制约。建筑既要自觉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提炼地域独有的文化特征,创造地研究和发展本土文化,又要注意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遗产,在现代建筑的共性中突出地方个性。岭南地域人杰地灵,其城市与建筑文化历史上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出现了大量引领全国潮流的新城市与新建筑作品,非常值得我们去扎扎实实地深入总结,这样才能为将来的发展创新提供有效的指引。从岭南建筑创作在新中国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轨迹来看(见表1),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已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特点,每个时期都有影响较大的设计作品与领军人物,而且在设计思想上都充分表现了对岭南地域文化与环境特色的兼容与创新,其中许多的优秀作品不仅对设计思想的解放颇有启迪,更大大丰富了当地的城市面貌,这对于我们在教学上使学生通过实践树立具有多视角多层次的设计视野,为以后的工作打下牢固的创作底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门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五邑大学是由海内外侨胞捐资兴建的五邑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具有研究岭南建筑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教学上引入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目的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有特点的地方性传统建筑加深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掌握新地域建筑创作的时代特征,同时还要树立宏观的城市发展观。教学实践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能仅仅懂得画图就行了,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建筑师在新的环境下扮演的重要角色与社会责任,建筑师不是画图的工具,而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创作出有内涵有思想性的作品,从而为地方城市化特色的塑造尽一己之力。要做到这些则必须从树立新的创作理念开始。

三、教学整合与探索

基于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我们在建筑学专业教学实践方案中着重以下几方面来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对原有相关性课程的调整。整合原有系列课程,将岭南建筑﹑岭南建筑传统工艺两课程合并为“岭南建筑特色”40课时课程,结合建筑测绘实习课程组织学生选择江门五邑地区乃至广东地区具有特色的近代建筑及城市园林和商业中心进行测绘与实地考查,重点归纳各类型岭南近代建筑的历史发展特点﹑主要空间处理手法及装饰工艺风格,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图表对各地区的特点进行重新比对,找出共性及差异的环节以供将来查阅。传统建筑设计与保护课程改为“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更新”并扩充至24课时,加大对侨乡历史街区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使之有步骤地融入江门五邑地区新城市化的发展中去。(见表2)

2.注重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与主体设计课程的结合。整合课程如建筑设计﹑公共设计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生态建筑学﹑室内设计等,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重点考查广东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居住建筑﹑节能生态建筑及景观设计,目标是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设计选题的若干环节直接利用竞赛活动拓展学生对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的认识,组织学生研讨岭南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并有意识地用于课程设计方案的构思。让各相关课程在新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教学形式的定位上更具有关联性与针对性,在形式上更注重多元化,重视教学文件的优化与展扩学生的创作视野。(见表3)

四、多元化创新实践

1.结合“4+1”模式通过产学合作与多元化的创新实践强化与检验创作理念的操作性,建筑学专业“4+1”培养模式包括4年通识教育及专业基础与能力培养,以及1年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根据这一培养体系的安排,结合如设计院实习等课程与当地建筑及规划设计院挂钩,选择地理环境有文化背景的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参与设计,真正将以往调研及实测的成果联系实际,体会建筑创作的具体操作与表达,并通过实际工程课题了解如何针对不同的企业市场信息与要求总结出新地域建筑创作的某些新做法。关键在于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真正体会出新构思如何得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全过程。(见表4)

多元化的创新实践采用分阶段法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来实现(见图1)。第一阶段:调查核实阶段,以实地考查与测绘为主,重点为侨乡近代建筑与城市发展特色,撰写新岭南建筑创作实践调查报告。第二阶段:教学总结阶段,以调查报告及论文的形式系统总结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确定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制作新的课程教学文件。第三阶段:产学合作阶段,采用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方式,结合岭南地区的现实课题实践创作理念。精选合作项目,以保护再利用型和新建筑创意运用型两方面为主。第四阶段:理论研发阶段,通过各阶段积累的经验与发现的问题,总结出专业教学实践计划的阶段性成果。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我们总结和认识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互动反馈与解决创作理念中的难点。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一线设计院有实际经验的建筑师、规划师定期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及答疑,让学生与一线建筑创作领域保持互动,避免闭门造车并掌握市场动态。我们根据专题讲座的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并集合成阶段性的总结报告,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引导式教学”、“情景模拟”、“团队调研”、“分类比较”等,可以从中找出各年龄段学生对于新建筑尤其是地域性建筑不同理解的基本情况,对教师的课程讲授及实践课题的选择提出改进意见。例如我们通过参加挑战杯与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定期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建筑沙龙”,选取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通过对最新设计领域出现的地域化特点进行交流,启发学生创作思想的解放,引导学生更为理性的创作思维。(见图2,3)

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是根植于岭南生态与人文环境下的设计创新,其理念的培养是一个多元及不断发展的过程,新就新在不是为研究过去而研究,而应从过去的发展中总结出一条体现本地域特色的未来创新之路。教学的实践虽然是分阶段的,但却是对岭南建筑这一体系逐步深入了解的重要过程,彼此联系又相互促进,我们所追求的新创作理念应该既富地域化与原创性,又能体现开放与时代气息。目的是既要让学生得到实际课题的锻炼,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树立全面的建筑创作观念;既要总结单体项目的设计特点,又要关注城市设计与城市建设,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特点的项目应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将建筑文脉理念植入,并且根据现实发展动态趋势不断丰富创新内涵。在建筑文化的修养上应时刻体现新与旧协调发展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动态思维,不断总结完善教学改革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何镜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J].建筑学报,1998,(3).

[2]肖毅强.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现代性”思考[J].武汉.新建筑,2008,(05).

[3]王河.岭南建筑学派[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

[4]吴长福,等.缜思畅想—注重创造力培养的同济建筑设计教学[J].中国建筑教育,2009,(2).

[5]张万胜.科研项目促进型教学改革—以五邑大学建筑系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五邑大学2012校级教改项目“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实践培养计划”与五邑大学2013广东省高校教改项目“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实践探索”〔粤财教(2013)329号〕的资助,并成为其结题成果之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余榕(1965-),男,广东新会人,高级建筑师,工学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历史理论与城市设计研究,现为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三、教学整合与探索

基于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我们在建筑学专业教学实践方案中着重以下几方面来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对原有相关性课程的调整。整合原有系列课程,将岭南建筑﹑岭南建筑传统工艺两课程合并为“岭南建筑特色”40课时课程,结合建筑测绘实习课程组织学生选择江门五邑地区乃至广东地区具有特色的近代建筑及城市园林和商业中心进行测绘与实地考查,重点归纳各类型岭南近代建筑的历史发展特点﹑主要空间处理手法及装饰工艺风格,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图表对各地区的特点进行重新比对,找出共性及差异的环节以供将来查阅。传统建筑设计与保护课程改为“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更新”并扩充至24课时,加大对侨乡历史街区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使之有步骤地融入江门五邑地区新城市化的发展中去。(见表2)

2.注重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与主体设计课程的结合。整合课程如建筑设计﹑公共设计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生态建筑学﹑室内设计等,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重点考查广东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居住建筑﹑节能生态建筑及景观设计,目标是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设计选题的若干环节直接利用竞赛活动拓展学生对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的认识,组织学生研讨岭南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并有意识地用于课程设计方案的构思。让各相关课程在新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教学形式的定位上更具有关联性与针对性,在形式上更注重多元化,重视教学文件的优化与展扩学生的创作视野。(见表3)

四、多元化创新实践

1.结合“4+1”模式通过产学合作与多元化的创新实践强化与检验创作理念的操作性,建筑学专业“4+1”培养模式包括4年通识教育及专业基础与能力培养,以及1年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根据这一培养体系的安排,结合如设计院实习等课程与当地建筑及规划设计院挂钩,选择地理环境有文化背景的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参与设计,真正将以往调研及实测的成果联系实际,体会建筑创作的具体操作与表达,并通过实际工程课题了解如何针对不同的企业市场信息与要求总结出新地域建筑创作的某些新做法。关键在于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真正体会出新构思如何得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全过程。(见表4)

多元化的创新实践采用分阶段法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来实现(见图1)。第一阶段:调查核实阶段,以实地考查与测绘为主,重点为侨乡近代建筑与城市发展特色,撰写新岭南建筑创作实践调查报告。第二阶段:教学总结阶段,以调查报告及论文的形式系统总结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确定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制作新的课程教学文件。第三阶段:产学合作阶段,采用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方式,结合岭南地区的现实课题实践创作理念。精选合作项目,以保护再利用型和新建筑创意运用型两方面为主。第四阶段:理论研发阶段,通过各阶段积累的经验与发现的问题,总结出专业教学实践计划的阶段性成果。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我们总结和认识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互动反馈与解决创作理念中的难点。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一线设计院有实际经验的建筑师、规划师定期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及答疑,让学生与一线建筑创作领域保持互动,避免闭门造车并掌握市场动态。我们根据专题讲座的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并集合成阶段性的总结报告,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引导式教学”、“情景模拟”、“团队调研”、“分类比较”等,可以从中找出各年龄段学生对于新建筑尤其是地域性建筑不同理解的基本情况,对教师的课程讲授及实践课题的选择提出改进意见。例如我们通过参加挑战杯与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定期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建筑沙龙”,选取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通过对最新设计领域出现的地域化特点进行交流,启发学生创作思想的解放,引导学生更为理性的创作思维。(见图2,3)

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是根植于岭南生态与人文环境下的设计创新,其理念的培养是一个多元及不断发展的过程,新就新在不是为研究过去而研究,而应从过去的发展中总结出一条体现本地域特色的未来创新之路。教学的实践虽然是分阶段的,但却是对岭南建筑这一体系逐步深入了解的重要过程,彼此联系又相互促进,我们所追求的新创作理念应该既富地域化与原创性,又能体现开放与时代气息。目的是既要让学生得到实际课题的锻炼,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树立全面的建筑创作观念;既要总结单体项目的设计特点,又要关注城市设计与城市建设,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特点的项目应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将建筑文脉理念植入,并且根据现实发展动态趋势不断丰富创新内涵。在建筑文化的修养上应时刻体现新与旧协调发展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动态思维,不断总结完善教学改革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何镜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J].建筑学报,1998,(3).

[2]肖毅强.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现代性”思考[J].武汉.新建筑,2008,(05).

[3]王河.岭南建筑学派[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

[4]吴长福,等.缜思畅想—注重创造力培养的同济建筑设计教学[J].中国建筑教育,2009,(2).

[5]张万胜.科研项目促进型教学改革—以五邑大学建筑系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五邑大学2012校级教改项目“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实践培养计划”与五邑大学2013广东省高校教改项目“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实践探索”〔粤财教(2013)329号〕的资助,并成为其结题成果之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余榕(1965-),男,广东新会人,高级建筑师,工学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历史理论与城市设计研究,现为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三、教学整合与探索

基于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我们在建筑学专业教学实践方案中着重以下几方面来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对原有相关性课程的调整。整合原有系列课程,将岭南建筑﹑岭南建筑传统工艺两课程合并为“岭南建筑特色”40课时课程,结合建筑测绘实习课程组织学生选择江门五邑地区乃至广东地区具有特色的近代建筑及城市园林和商业中心进行测绘与实地考查,重点归纳各类型岭南近代建筑的历史发展特点﹑主要空间处理手法及装饰工艺风格,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图表对各地区的特点进行重新比对,找出共性及差异的环节以供将来查阅。传统建筑设计与保护课程改为“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更新”并扩充至24课时,加大对侨乡历史街区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使之有步骤地融入江门五邑地区新城市化的发展中去。(见表2)

2.注重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与主体设计课程的结合。整合课程如建筑设计﹑公共设计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生态建筑学﹑室内设计等,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重点考查广东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居住建筑﹑节能生态建筑及景观设计,目标是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设计选题的若干环节直接利用竞赛活动拓展学生对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的认识,组织学生研讨岭南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并有意识地用于课程设计方案的构思。让各相关课程在新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教学形式的定位上更具有关联性与针对性,在形式上更注重多元化,重视教学文件的优化与展扩学生的创作视野。(见表3)

四、多元化创新实践

1.结合“4+1”模式通过产学合作与多元化的创新实践强化与检验创作理念的操作性,建筑学专业“4+1”培养模式包括4年通识教育及专业基础与能力培养,以及1年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根据这一培养体系的安排,结合如设计院实习等课程与当地建筑及规划设计院挂钩,选择地理环境有文化背景的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参与设计,真正将以往调研及实测的成果联系实际,体会建筑创作的具体操作与表达,并通过实际工程课题了解如何针对不同的企业市场信息与要求总结出新地域建筑创作的某些新做法。关键在于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真正体会出新构思如何得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全过程。(见表4)

多元化的创新实践采用分阶段法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来实现(见图1)。第一阶段:调查核实阶段,以实地考查与测绘为主,重点为侨乡近代建筑与城市发展特色,撰写新岭南建筑创作实践调查报告。第二阶段:教学总结阶段,以调查报告及论文的形式系统总结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确定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制作新的课程教学文件。第三阶段:产学合作阶段,采用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方式,结合岭南地区的现实课题实践创作理念。精选合作项目,以保护再利用型和新建筑创意运用型两方面为主。第四阶段:理论研发阶段,通过各阶段积累的经验与发现的问题,总结出专业教学实践计划的阶段性成果。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我们总结和认识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互动反馈与解决创作理念中的难点。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一线设计院有实际经验的建筑师、规划师定期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及答疑,让学生与一线建筑创作领域保持互动,避免闭门造车并掌握市场动态。我们根据专题讲座的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并集合成阶段性的总结报告,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引导式教学”、“情景模拟”、“团队调研”、“分类比较”等,可以从中找出各年龄段学生对于新建筑尤其是地域性建筑不同理解的基本情况,对教师的课程讲授及实践课题的选择提出改进意见。例如我们通过参加挑战杯与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定期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建筑沙龙”,选取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通过对最新设计领域出现的地域化特点进行交流,启发学生创作思想的解放,引导学生更为理性的创作思维。(见图2,3)

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是根植于岭南生态与人文环境下的设计创新,其理念的培养是一个多元及不断发展的过程,新就新在不是为研究过去而研究,而应从过去的发展中总结出一条体现本地域特色的未来创新之路。教学的实践虽然是分阶段的,但却是对岭南建筑这一体系逐步深入了解的重要过程,彼此联系又相互促进,我们所追求的新创作理念应该既富地域化与原创性,又能体现开放与时代气息。目的是既要让学生得到实际课题的锻炼,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树立全面的建筑创作观念;既要总结单体项目的设计特点,又要关注城市设计与城市建设,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特点的项目应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将建筑文脉理念植入,并且根据现实发展动态趋势不断丰富创新内涵。在建筑文化的修养上应时刻体现新与旧协调发展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动态思维,不断总结完善教学改革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何镜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J].建筑学报,1998,(3).

[2]肖毅强.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现代性”思考[J].武汉.新建筑,2008,(05).

[3]王河.岭南建筑学派[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

[4]吴长福,等.缜思畅想—注重创造力培养的同济建筑设计教学[J].中国建筑教育,2009,(2).

[5]张万胜.科研项目促进型教学改革—以五邑大学建筑系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五邑大学2012校级教改项目“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实践培养计划”与五邑大学2013广东省高校教改项目“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实践探索”〔粤财教(2013)329号〕的资助,并成为其结题成果之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余榕(1965-),男,广东新会人,高级建筑师,工学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历史理论与城市设计研究,现为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教学整合创新实践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
基于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
浅谈基于计算机竞赛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