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

2014-08-30任颖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9期
关键词:培训机制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

任颖

摘要:当今世界处于信息网络时代,高校教育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的工作也发生了许多改变。从目前来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较为滞后,现有队伍以及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本文分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选聘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26-02

自建立辅导员制度以来,辅导员工作就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辅导员工作不仅表现在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上,还表现在服务功能和辅导功能上,所以高校应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同时辅导员也要不断强化自身素质,以提高胜任能力。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国际形势发展的要求。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西方思潮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先进思想文化是值得吸收的,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腐朽思想也无孔不入,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薄弱的就会逐渐被蒙蔽。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带路人,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所以辅导员必须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

2.大众化教育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步走向大众化阶段,辅导员工作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一是招生规模扩大,使学生生源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二是辅导员数量并没有因学生增长而增长;三是教学对象复杂化和多变化;四是高校收费制度和就业制度改变,学生压力变大。一系列的问题仅靠现有的辅导员队伍很难完成,而只有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服务,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提高。

3.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具体要求。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养成了娇生惯养的性格。进入大学以后,社会上传播的西方思潮和拜金主义价值观念很快就可以腐蚀掉他们脆弱的心理防线,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个阶段正是大学生“三观”逐渐成熟的阶段,高校辅导员处于大学生工作的一线,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对大学生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辅导员队伍的认识不足。从1950年实行辅导员制度至今,辅导员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在一些高校交流和调研之中发现,领导们对辅导员工作并不重视,经常听到他们“投入与产出”的抱怨,认为过多的辅导员,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高校将辅导员工作定位于不出事上,设置辅导员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出事。更有一些高校认为班主任兼辅导员职能的办法更可行,因为班主任对班级更加负责,更有精力防止班级出事。这样做还有别的好处,如班主任受职称评定等硬性规定限制,需要具有班主任工作经历,所以不需要付出成本就能完成辅导员的工作。可以看出,根深蒂固的传统管理思想决定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而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上的不正确认识,也反映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现状。

2.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及素质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首先,辅导员队伍出现“年轻化”倾向。一些优秀的辅导员并不能安心在学校工作,一直在寻求合适的跳槽机会。辅导员岗位对教师、行政人员的吸引力不足,而能够坚持在岗位上的大多是教师、领导的家属,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都有一定的不足。为了弥补辅导员数量的不足,高校招聘了许多年轻的辅导员,这些年轻人有热情、有激情,也很容易融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但同时暴露出许多问题。年轻人的工作经验不足,边工作边摸索经验的现状显然不符合时代赋予辅导员队伍的责任。其次,辅导员职称较低。能坚持下来的辅导员大多是本科以下学历,能够通过在职教育获得硕士学位的少之又少。大多人认为,辅导员工作是一个没前途的工作,能够评上初级职称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更不用提中、高级职称了,所以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辅导员少之又少。最后,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认同感较差。大多数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认同感较低,出于就业压力,希望以辅导员为跳板进入高校工作,然后再逐步向教师或行政工作转变。

3.对高校对辅导员的评价缺乏科学性。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并不是用成绩来体现的,所以很难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评价,而高校也没有建立起一种科学、有效的辅导员评价体系。首先,辅导员考评制度不科学,对辅导员的考评以定性考评为主,没有将考评标准量化。其次,职称评定往往与学历、科研挂钩,而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辅导员,与本岗位上滥竽充数的辅导员待遇、职称没有区别。另外,思想教育工作本来就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见成效,所以“做多做少都一样”,许多辅导员干脆不做。学校认为学生问题与辅导员工作密切联系,所以思想问题、学风问题、心理问题等都与辅导员联系在一起,只要是问题就与辅导员脱不了“干系”,甚至因为“问题”而否定辅导员的工作成绩。长此以往,许多辅导员养成了“求稳”的心态,只要不出事就万事大吉。

4.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许多高校对辅导员培训重视不够,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大多情况下,也就是把辅导员聚集起来,由高校主管领导做几场讲座,再让德高望重的老辅导员谈谈工作体会。近年来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高校偶尔也会请几位专家来做做演讲,但总体效果差强人意。另外,许多高校也坦言,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高校对主抓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展开了一些培训工作,但经费投入成为辅导员培训的短板,无法满足培训的需要。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策略

1.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首先,要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辅导员的地位理论上是确立的,但实际并没有引起高校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度缓慢。因此,要从思想上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引起重视,将辅导员工作看成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用长远眼光看问题,目光不局限于不出事,而是以培养具有先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合格学生为目标。其次,要配齐、配足专职辅导员。《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200作了具体规定,所以高校应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在辅导队伍建设上要舍得投入,按要求配齐、配足专职辅导员。

2.规范辅导员的选聘机制。一要规范选聘标准。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条件与素质,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且乐于奉献。随着辅导员工作的日趋复杂,要求现有的辅导员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新聘辅导员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历,甚至以硕士学历为主。在专业选择上要注重互补性,既有政治教育专业,又有管理学、心理学等其他专业,构建一支多学科的辅导员队伍。二要严格选聘程序。目前在选聘上主要有笔试和口试两部分,通过考试的不一定能够担当辅导员工作。对此,应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增加心理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内容,同时将拟聘用的辅导员在师生中进行公示,把好入口关。

3.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一要制定培训计划。新上任辅导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获得上岗证书;要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日常培训相结合。二要合理设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内容、岗位认识、专业理论知识及现代科技知识等。三要拓宽培训渠道。设立专项基金,定期选拔先进的辅导员外出学习,拓宽他们的视野;经常开展研讨交流会;在学校主页开辟辅导员论坛,加强技术交流。

4.建立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一要制定合理的薪酬标准,让辅导员有职业归属感和公平感,切实感受到工作被认可,内心达到平衡。二要对优秀辅导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完善绩效管理制度,科学评价辅导员的工作,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付出总有回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三要建立辅导员淘汰制。有奖必有罚,对无法完成工作任务、典型滥竽充数的考虑调离辅导员岗位。另外,还应该给予辅导员公平的职称晋升机会,让他们对自己的岗位前途充满向往。

总之,在社会发展之中,贫富、失业、贪污腐败以及其他不良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科学观念是摆在辅导员面前的工作。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形势,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转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樊泽民,陈怡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5):29-32.

[2]王东红.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39-42.

[3]唐宏林.论人文关怀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14):72-73.

猜你喜欢

培训机制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军事院校非现役文职教员队伍建设探析
企业营销人员培训机制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浅析现代合同管理的重点及新举措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培训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