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里埃尔钢琴小品《清晨》音乐分析

2014-08-29梁宝忠

艺术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文化背景

梁宝忠

摘 要:《清晨》是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的钢琴小品。这部作品以简洁的笔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清丽的晨景。文章的论述是想从更宽泛的视角去建构这部音乐作品的内容, 避免传统的音乐分析专注于乐谱文本的倾向,以便对这部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本质。

关键词:格里埃尔 清晨 音乐分析 文化背景 作曲技术 感性理解

《清晨》(《Уmро》,Cоч.43 Nо.4)是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的钢琴小品。这部作品以简洁的笔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清丽的晨景。笔者现在从作者简介与文化背景、作曲技术分析和对音乐音响的感性理解三个方面去进行分析与阐述,以便对这部作品形成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一、作者简介与文化背景

莱茵霍尔德·莫里采维奇·格里埃尔(Reyngol′d Moritsevich Glier,1875—1956),是苏联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苏维埃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出生于乌克兰、基辅的一个音乐世家。“格里埃尔是俄国浪漫主义音乐传统的直接继承人,他的创作主要的集中在大型音乐作品方面(包括歌剧、芭蕾舞剧、交响乐、交响诗等)。他的风格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富于表现力的旋律。多愁善感、优美、富于色彩性和绘画性是他的芭蕾音乐的特征。他的作品中最流行的具有这种风格的是舞剧《红花》和《青铜骑士》。在他的交响乐作品中,他从最多体现于包罗丁和格拉祖诺夫作品中的俄罗斯史诗性的传统之中汲取了营养。他的第三交响曲《伊里亚·穆罗梅茨》显而易见是取名于一个民间英雄;但是,他所有的交响曲、协奏曲和交响诗都表现了对于英雄的纪念和听觉上的丰富的想象力。①”格里埃尔的作品是亲切的抒情诗(较多地继承和发展了柴科夫斯基的风格)和浪漫的叙事性(是巴拉基列夫交响风格的继承和发展)的完美结合。

格里埃尔的音乐创作在生前为人所熟知的程度和其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其过世以后。比如,现代人常常会提及并赞誉其部分钢琴作品,而很少谈及其大型的音乐作品,比如交响乐、歌剧、舞剧等,但是其大型音乐作品才是其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比如,1926至1927年的莫斯科音乐季里,苏联大剧院首演了格里埃尔的舞剧《红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舞剧的音乐写得也较出色,形象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富于交响性,被认为是苏联舞剧发展史上的奠基之作②。此外,还有舞剧《青铜骑士》和《塔拉斯·布尔巴》,音乐剧《古尔萨拉》,乐队作品《竖琴协奏曲》、《圆号协奏曲》、《声乐协奏曲》、《人民友谊序曲》、《斯拉夫主题序曲》和《红军25周年序曲》以及交响大合唱《苏联军队的光荣》等音乐作品都受到广泛的欢迎和高度的评价。

格里埃尔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涌现出各种思想流派,但真正对其世界观的形成造成决定性影响的是马克思和列宁主义思想。马克思的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哲学立场,在俄国被列宁所阐释,在前苏联哲学界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全部感性、理性认识过程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反映过程是能动积极,辩证发展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格里埃尔的音乐美学思想属于音乐现实主义反映论。音乐现实主义反映论的代表人物是尤里·克列姆辽夫(1908—1971),克列姆辽夫认为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是艺术作品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现实是第一性的,音乐表现人类对这个客观的存在于人类意识之外的现实世界的关系。

二、作曲技术分析

格里埃尔的钢琴小品《清晨》的音乐语言体现出了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或者俄罗斯民间音乐对他的影响,比如五声性旋律的使用,以及调性对置、色彩化和声、和弦外音的使用等等。现在笔者从曲式结构、旋律、调性和声三个方面对该曲从作曲技术方面进行剖析。

1.曲式结构:

该曲的曲式结构是个平行复乐段,全曲建立在一个主题旋律的几次变奏重复上,这个主题旋律又构成乐曲的前奏和尾声,形成前后呼应的关系。下表展示的是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

2.旋律:

(1)《清晨》全曲由主题旋律发展而来,这条旋律带有一定的五声性特点,让人很容易联想起田园乡村的景象。旋律本身很像从长笛上流淌出来的音流,清澈,透明,并带有一丝凉意;旋律第二小节带有的那个细小的装饰音,像一声清丽、婉转的鸟鸣,使晨景的画面更加形象和生动。

(2)主题旋律是全曲的核心材料,以后的变奏式发展,主要是在调性、和声上做文章,主题旋律的轮廓很少变化。这应该和短小的音乐篇幅以及所表达的音乐形象有关系。如果变奏和原主题的轮廓对比性太强,会给人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压力,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清晨给人的恬静、轻松的感受相背离。主题的旋律时而在高声部,时而在低声部,而且不停地变换着色彩,使音乐的画面更具有立体性和空间感。

(3)该曲有很多隐伏旋律的写法,比如第5—8小节,左手低声部的c1—bb—a—g—f—e—be—d的旋律进行,第9—12小节,左手低声部的c1—bb—a—ba—g—﹟f—g—c1的旋律进行,第13—17小节,右手和声声部的c2—d2—e2—﹟f2—﹟g2—﹟e2—﹟c2—﹟g1的旋律进行等等,都对增强音乐的推动力、增加和声色彩的丰富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曲旋律的发展手法简洁自然,富有艺术效果。

3.调性和声:

这首乐曲调性和声的手法丰富多变,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该曲中使用的调性和声手法包括:

(1)转调前进行几次离调。如第9小节,先通过d小调V2/Ⅳ→Ⅳ6的和声进行,向d小调的Ⅳ级和弦离调,接着通过d小调V2/Ⅲ→Ⅲ6的和声进行, 向d自然小调的Ⅲ级和弦离调,再以Ⅲ级和弦为中介和弦,转入C大调。对于深受俄罗斯民间音乐影响的格里埃尔来说,这样做或许很烦琐,但是也可以在平淡中创造变化,增加和声色彩的丰富性。

(2)远关系调直接对置以及调性游移。比如从14小节的d小调直接进入15小节的A大调;从16小节的A大调直接进入17小节的﹟C大调;从17小节的﹟C大调直接进入18小节的D大调;从19小节的D大调直接进入20小节的﹟F大调;从21小节的﹟F大调直接进入22小节的bD大调;从23小节的bD大调直接进入24小节的F大调。这种远关系调性直接对置的手法中,每一个新调性都只经过短短的一两小节,而且都没有属主进行对之进行巩固,这是典型的调性游移手法。这种调性游移技术增强了音乐画面的色彩变化,收到了理想的音乐效果。

(3)和弦外音的使用。比如第5—8小节,作者为了产生级进的线条,在和声中使用了较多的和弦外音,使和声的结构和色彩更为丰富多变。总之,在这首乐曲中,格里埃尔的和声依然呈现出晚期浪漫派的特征,而且较好地表现了乐曲的内容。

三、对音乐音响的感性理解

乐曲《清晨》刚一开始的建立在大三和弦上的琶音(第1小节)清澈明朗,仿佛一阵轻风吹过,似乎是让人呼吸到了一口早晨清新的空气;高音区的带五声特点的优美的旋律,好像在暗示这里描述的是一个乡间的清晨;旋律中出现的装饰音又似乎在模仿在淡淡晨风中小鸟婉转的啼鸣,给晨画中顿添一丝生机;这个旋律后面干脆将伴奏完全撤掉,极有个性,好像一丝清风给人的印象,又好像耳边想起的昨晚听到的小提琴手的舒展的旋律。总之,乐曲前面短短的三四小节,音乐清淡,意境悠远,很好地描画出了清晨的意象,非常的逼真和传神。

紧接着,“晨歌”(第5小节)再次出现,但其下面中音区出现的节奏均匀的柱式和声,使音乐具有了一定的厚度和层次,似乎是将听众的目光移向了刚才还在啼鸣的小鸟飞向的密匝匝的树林。小鸟虽然一去无影踪,但是它的鸣叫似乎还在耳边回响,清晨的树林依然是这么的美丽!随着和声的逐渐下移,色度很快变暗,似乎是远处天空快要往下坠的沉甸甸的云,又好像深色的树林给人的沉重的意象。在音乐的几次反复中,这种印象得到了加强。不协和和声的不断出现,在给音乐动力的同时,又好像暗示出远处树林中藏着什么可怕的东西,令人迷惑而又紧张。

然后,节奏均匀的柱式和声出现在上方,“晨歌”(第13小节)的旋律出现在下方,似乎是在暗示歌唱的小鸟飞入了密林深处,融入了一片涛声跌宕的林声之中;随着柱式和声音区的不断上移,力度的不断加强,好像是听众已经走近了密林。“哇”!树木如此高大,林木此般厚密,森林的清晨已经将我们完全包围,听者显得如此的渺小!旋律声部接着两次出现的“拱”形的琶音式旋律(第18小节与第20小节),似乎突然卷起的一阵阵风,并在林中激起了回响,而期间出现的颤音和极有特性的带附点的四度旋律片段(第19小节与第21小节),又好像传来的一声声鸟鸣。

接着,一声略带不协和的琶音(第22小节)又将听者拉回到现实中来。噢,刚才的景色都不过是自己在乐声中的一种想象而已!这时极有特性的带附点的四度旋律片段又一次次出现(第22小节与第23小节),仿佛小鸟又在呼朋引伴!高音区不带伴奏的“晨歌”(第25小节)又一次出现,依然那么的俊秀清朗!清晨如此之美,令人留恋忘返!

总之,对一部音乐作品该如何进行分析?音乐作品的分析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问题一直都是音乐理论家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的论述也是想从更宽泛的角度去建构这部音乐作品的内容, 避免传统的音乐分析专注于乐谱文本的倾向,以便对这部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本质。希望听到批评!

注释:

①译自《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Printed and bin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Kingsport Press Inc, The Volume No.9, “Gliere [Glier]” .

②钟声.《格里埃尔——俄苏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载《音乐爱好者》[J] 1986(2),第42页.

参考文献:

[1]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M].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Printed and bin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Kingsport Press Inc, The Volume No.9,

[2]钟声.格里埃尔——俄苏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J].载《音乐爱好者》, 1986(2).

[3]G·M·齐平,陈美琦译. 格里埃尔[J].载《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88(1).

[4]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俄罗斯部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6.

[5]周一良,吴于廑,张芝联,杨生茂,程秋原主编 .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册)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陈鸿铎.从“音乐分析”与“音乐学分析”到“音乐分析学”——“音乐分析学”学科建设刍议[J].载《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7(4).

[7]贾达群.音乐分析学的任务与使命[J].载《音乐研究》 , 2010(1).

[8]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9]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10]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12]罗艺峰.《从解释学美学角度对音乐存在方式的思考[J].载《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1).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3)和弦外音的使用。比如第5—8小节,作者为了产生级进的线条,在和声中使用了较多的和弦外音,使和声的结构和色彩更为丰富多变。总之,在这首乐曲中,格里埃尔的和声依然呈现出晚期浪漫派的特征,而且较好地表现了乐曲的内容。

三、对音乐音响的感性理解

乐曲《清晨》刚一开始的建立在大三和弦上的琶音(第1小节)清澈明朗,仿佛一阵轻风吹过,似乎是让人呼吸到了一口早晨清新的空气;高音区的带五声特点的优美的旋律,好像在暗示这里描述的是一个乡间的清晨;旋律中出现的装饰音又似乎在模仿在淡淡晨风中小鸟婉转的啼鸣,给晨画中顿添一丝生机;这个旋律后面干脆将伴奏完全撤掉,极有个性,好像一丝清风给人的印象,又好像耳边想起的昨晚听到的小提琴手的舒展的旋律。总之,乐曲前面短短的三四小节,音乐清淡,意境悠远,很好地描画出了清晨的意象,非常的逼真和传神。

紧接着,“晨歌”(第5小节)再次出现,但其下面中音区出现的节奏均匀的柱式和声,使音乐具有了一定的厚度和层次,似乎是将听众的目光移向了刚才还在啼鸣的小鸟飞向的密匝匝的树林。小鸟虽然一去无影踪,但是它的鸣叫似乎还在耳边回响,清晨的树林依然是这么的美丽!随着和声的逐渐下移,色度很快变暗,似乎是远处天空快要往下坠的沉甸甸的云,又好像深色的树林给人的沉重的意象。在音乐的几次反复中,这种印象得到了加强。不协和和声的不断出现,在给音乐动力的同时,又好像暗示出远处树林中藏着什么可怕的东西,令人迷惑而又紧张。

然后,节奏均匀的柱式和声出现在上方,“晨歌”(第13小节)的旋律出现在下方,似乎是在暗示歌唱的小鸟飞入了密林深处,融入了一片涛声跌宕的林声之中;随着柱式和声音区的不断上移,力度的不断加强,好像是听众已经走近了密林。“哇”!树木如此高大,林木此般厚密,森林的清晨已经将我们完全包围,听者显得如此的渺小!旋律声部接着两次出现的“拱”形的琶音式旋律(第18小节与第20小节),似乎突然卷起的一阵阵风,并在林中激起了回响,而期间出现的颤音和极有特性的带附点的四度旋律片段(第19小节与第21小节),又好像传来的一声声鸟鸣。

接着,一声略带不协和的琶音(第22小节)又将听者拉回到现实中来。噢,刚才的景色都不过是自己在乐声中的一种想象而已!这时极有特性的带附点的四度旋律片段又一次次出现(第22小节与第23小节),仿佛小鸟又在呼朋引伴!高音区不带伴奏的“晨歌”(第25小节)又一次出现,依然那么的俊秀清朗!清晨如此之美,令人留恋忘返!

总之,对一部音乐作品该如何进行分析?音乐作品的分析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问题一直都是音乐理论家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的论述也是想从更宽泛的角度去建构这部音乐作品的内容, 避免传统的音乐分析专注于乐谱文本的倾向,以便对这部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本质。希望听到批评!

注释:

①译自《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Printed and bin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Kingsport Press Inc, The Volume No.9, “Gliere [Glier]” .

②钟声.《格里埃尔——俄苏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载《音乐爱好者》[J] 1986(2),第42页.

参考文献:

[1]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M].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Printed and bin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Kingsport Press Inc, The Volume No.9,

[2]钟声.格里埃尔——俄苏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J].载《音乐爱好者》, 1986(2).

[3]G·M·齐平,陈美琦译. 格里埃尔[J].载《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88(1).

[4]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俄罗斯部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6.

[5]周一良,吴于廑,张芝联,杨生茂,程秋原主编 .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册)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陈鸿铎.从“音乐分析”与“音乐学分析”到“音乐分析学”——“音乐分析学”学科建设刍议[J].载《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7(4).

[7]贾达群.音乐分析学的任务与使命[J].载《音乐研究》 , 2010(1).

[8]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9]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10]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12]罗艺峰.《从解释学美学角度对音乐存在方式的思考[J].载《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1).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3)和弦外音的使用。比如第5—8小节,作者为了产生级进的线条,在和声中使用了较多的和弦外音,使和声的结构和色彩更为丰富多变。总之,在这首乐曲中,格里埃尔的和声依然呈现出晚期浪漫派的特征,而且较好地表现了乐曲的内容。

三、对音乐音响的感性理解

乐曲《清晨》刚一开始的建立在大三和弦上的琶音(第1小节)清澈明朗,仿佛一阵轻风吹过,似乎是让人呼吸到了一口早晨清新的空气;高音区的带五声特点的优美的旋律,好像在暗示这里描述的是一个乡间的清晨;旋律中出现的装饰音又似乎在模仿在淡淡晨风中小鸟婉转的啼鸣,给晨画中顿添一丝生机;这个旋律后面干脆将伴奏完全撤掉,极有个性,好像一丝清风给人的印象,又好像耳边想起的昨晚听到的小提琴手的舒展的旋律。总之,乐曲前面短短的三四小节,音乐清淡,意境悠远,很好地描画出了清晨的意象,非常的逼真和传神。

紧接着,“晨歌”(第5小节)再次出现,但其下面中音区出现的节奏均匀的柱式和声,使音乐具有了一定的厚度和层次,似乎是将听众的目光移向了刚才还在啼鸣的小鸟飞向的密匝匝的树林。小鸟虽然一去无影踪,但是它的鸣叫似乎还在耳边回响,清晨的树林依然是这么的美丽!随着和声的逐渐下移,色度很快变暗,似乎是远处天空快要往下坠的沉甸甸的云,又好像深色的树林给人的沉重的意象。在音乐的几次反复中,这种印象得到了加强。不协和和声的不断出现,在给音乐动力的同时,又好像暗示出远处树林中藏着什么可怕的东西,令人迷惑而又紧张。

然后,节奏均匀的柱式和声出现在上方,“晨歌”(第13小节)的旋律出现在下方,似乎是在暗示歌唱的小鸟飞入了密林深处,融入了一片涛声跌宕的林声之中;随着柱式和声音区的不断上移,力度的不断加强,好像是听众已经走近了密林。“哇”!树木如此高大,林木此般厚密,森林的清晨已经将我们完全包围,听者显得如此的渺小!旋律声部接着两次出现的“拱”形的琶音式旋律(第18小节与第20小节),似乎突然卷起的一阵阵风,并在林中激起了回响,而期间出现的颤音和极有特性的带附点的四度旋律片段(第19小节与第21小节),又好像传来的一声声鸟鸣。

接着,一声略带不协和的琶音(第22小节)又将听者拉回到现实中来。噢,刚才的景色都不过是自己在乐声中的一种想象而已!这时极有特性的带附点的四度旋律片段又一次次出现(第22小节与第23小节),仿佛小鸟又在呼朋引伴!高音区不带伴奏的“晨歌”(第25小节)又一次出现,依然那么的俊秀清朗!清晨如此之美,令人留恋忘返!

总之,对一部音乐作品该如何进行分析?音乐作品的分析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问题一直都是音乐理论家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的论述也是想从更宽泛的角度去建构这部音乐作品的内容, 避免传统的音乐分析专注于乐谱文本的倾向,以便对这部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本质。希望听到批评!

注释:

①译自《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Printed and bin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Kingsport Press Inc, The Volume No.9, “Gliere [Glier]” .

②钟声.《格里埃尔——俄苏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载《音乐爱好者》[J] 1986(2),第42页.

参考文献:

[1]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M].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Printed and bin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Kingsport Press Inc, The Volume No.9,

[2]钟声.格里埃尔——俄苏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J].载《音乐爱好者》, 1986(2).

[3]G·M·齐平,陈美琦译. 格里埃尔[J].载《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88(1).

[4]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俄罗斯部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6.

[5]周一良,吴于廑,张芝联,杨生茂,程秋原主编 .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册)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陈鸿铎.从“音乐分析”与“音乐学分析”到“音乐分析学”——“音乐分析学”学科建设刍议[J].载《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7(4).

[7]贾达群.音乐分析学的任务与使命[J].载《音乐研究》 , 2010(1).

[8]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9]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10]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12]罗艺峰.《从解释学美学角度对音乐存在方式的思考[J].载《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1).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文化背景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dumka》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