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铜佛像市场现状与反思

2014-08-29张凯

艺术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反思现状

张凯

摘 要:随着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火爆,金铜佛像日益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然而,光环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它们不仅影响了金铜佛像在当代的发展,有的甚至背离了其基本属性和内涵。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加以调整纠正,通过正确引导和宣传,以展现其精神财富和思想精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能使金铜佛像的市场化运作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促使其乘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大势而迎来一个新的高峰。

关键词:金铜佛像 艺术品市场 现状 反思

金铜佛像,是指用青铜或黄铜铸造,表面鎏金的佛教造像。它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教文化的主要载体。我国早在东汉末年便有关于金铜佛像的记载:“(笮融)大起浮屠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彩。”①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金铜佛像,为现藏于旧金山亚洲博物馆的后赵建武四年(338)雕造的释迦佛铜像,距今已有近1700多年历史。另有数十尊十六国时期的精品在国内外相继被发现并确认。

一、金铜佛像市场现状

所谓金铜佛像市场,这里具体是指其微观层面的市场,即金铜佛像的投资方、收藏方与其制作方、拍卖行等共同形成的交易市场。

与瓷器、玉器等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铜佛像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并不长。国外藏家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便开始了相关佛像的专场拍卖,大陆地区藏家的介入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直至2004年,北京瀚海才首尝佛像专场。令各界始料未及的是,以金铜佛像为代表的佛教艺术品一经推出,立即成为各大拍卖场的黑马,快速成长并成熟,藏品日益丰富,收藏队伍不断壮大,价格也一路攀升。此后中国嘉德、北京瀚海等大型拍卖公司纷纷开设佛像专场,金铜佛像市场从此开始火爆起来。从下表2004年至2010年的拍卖记录我们可见一斑。

市场在经过2011、2012两年的调整酝酿后,2013年再次迎来大爆发。在春拍中,几家重要拍卖公司的金铜佛像专场成交皆过半。而在秋拍中,金铜佛像再次成为世人焦点。在香港的苏富比,广东藏家以2.36亿港元拍得一尊明永乐铜铸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图一),一举刷新中国单体佛像记录。这与七年前的同样一尊明永乐铜铸释迦牟尼坐像相比,价格径直上升约1.2亿元。

在这繁荣市场的背后,我们大致可以看见两股力量在推动着金铜佛像市场地位的步步上升。首先是整体艺术品市场持续火热的外力。在目前国内楼市调控不断加紧,三四线城市房价下降压力增大,全球股市哀鸿遍野的同时,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却是风景这边独好。拍卖市场从2008年市场总额不足200亿,到2013年超过640亿。正是这种大环境带动了整个佛教艺术品市场,据几家大型拍卖公司的粗略统计,2006年至2010年,全球佛教艺术品市场增长32%,而中国佛教艺术品市场增长了228%。横向比较来看,2006年国际佛教艺术拍卖市场成交额约6.18亿人民币,中国为1.23亿元,占20%;而到了2010年,国际成交额为7.16亿人民币,国内约4.03亿,达到了总数的56%,占据了国际佛教艺术品市场的半壁江山。

其次是佛教艺术品本身的审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佛教艺术品由于是佛教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有着特殊的艺术审美价值。其自身宣扬的佛教思想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情趣追求。我它所蕴含的宗教神秘感、历史性、民族性、思想性以及宁静安详、般若智慧的佛学理念愈来愈被世人接受,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物质文明被一再强调的现今社会,佛教艺术品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而受到市场关注。

二、关于金铜佛像市场的反思

金铜佛像在当下繁荣的市场背后却蕴含着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对精神文化信仰的冲击。金铜佛像作为佛教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可以说,宗教性是其基本属性。佛教早期是反对造像的,直至阿育王时代才开始出现相应的佛教图像。东传中国后,随着佛教的重新兴盛而出现无数的佛教造像精品,然而,这些作品无论是从其创作目的、创作过程、作用用途来看,均是表现信徒对佛的信仰,抑或是将自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寄托在佛像之中,佛像本身的宗教性和精神性超出了佛造像本身的价值。这与书画、玉石等有着较大的差别。书画作品大多是单纯的以艺术创作为目的,或是为抒怀、消遣雅兴而作,或是为记录、刻画、反映生活而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作者名气、作品年代、技法优良、是否具有意义来衡量其价格。然而,金铜佛像的制作并不是以艺术性为其根本目的,佛教甚至有《佛说造像量度经》来严格控制对佛像的表现,反对艺术化的再创造。而所谓的艺术市场价格则只能从其年代、来源、技法、尺寸、材料等方面来确定价格,舍本从末,具有极大的片面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对于金铜佛像价格炒作是对其固有精神文化信仰的极大冲击,这会使得佛像艺术品淡化了它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人们开始以利益心追逐佛像,其出发点和目的性不再是一种虔诚的信仰和精神的寄托,而产生一种精神的扭曲。众所周知,佛教造像除了信仰供奉外,还可以帮助人们收敛心魔,净化心灵,和谐关系,如果人们对待佛像如同对待字画、玉石一样,先从利益角度考虑,便是对传承两千多年的佛教文化的无情践踏。

第二,对当代金铜佛像艺术品制作的影响。如今金铜佛像市场的火热呈现出三大趋势,均与专业拍卖机构或文化传播机构的有意引诱有关。首先反映在“宫廷”一词上,将金铜佛像与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联系起来,为其穿上“宫廷制品”的外衣。毫无疑问,这种运作方式准确的把握住了中国民众内心深处所藏有的宫廷情结,很好的迎合了富人阶层追求虚荣的心理。从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推出的“永宣宫廷造像”开始,金铜佛像借宫廷之势强劲上升。紧接着瀚海推出“永乐气象—明初宫廷鎏金铜佛像和法器”专场。此后各大拍卖机构多次借助宫廷皇权的营销手段助推金铜佛像市场。截至目前交易的几件金铜佛像价格之最来看,也均与此有关,如2006年10月苏富比的佛像专场中一尊明永乐御制72.5厘米高鎏金释迦牟尼像,便拍出1.66亿港元,买家最为看中的便是其出身皇门。在苏富比2013秋拍专场上,同样是一尊永乐宫廷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创造了新纪录。反观书画市场上却是一派雅俗共赏。古字画中既有宫廷权贵之作,亦有出自民间文人之手,“宫廷”之气对书画的影响固然有之,但还是形成了一套相对系统、客观、科学的定价方式,即便是如瓷器、玉器、漆器等其他艺术品,也并未出现金铜佛像这样受宫廷影响之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民间金铜佛像的艺术价值。

其次,金铜佛像市场有向高古藏品追求的趋势倾向。中国佛像收藏在经历数年发展后,出现由永宣更往上走的态势,开始追逐唐宋制品,甚至南北朝时期造像。比如瀚海2013春拍金铜佛像折桂者便是一尊宋代的铜鎏金苏频陀尊者像。这固然是对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探寻与挖掘,但这种只往上单行的发展,对当代金铜佛像的制作便是极大的冲击。在艺术品拍卖中,鲜有当代金铜佛像艺术品出现,即使有,其价格也与古件相去甚远。反观书画市场,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上,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便是以4.255亿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中国书画价格的世界纪录。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也以2.668亿元成交。即便是当代画家也屡创佳绩,如苏富比2013秋拍中,画家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便拍出1.8亿港元的价格,刷新了亚洲当代艺术品纪录。而这幅油画创作于2001年,是一幅不折不扣的当代作品,这在金铜佛像市场上是很难看到的。更让人痛心的是,由于无法得到认可与展现,一些技艺精湛的金铜佛像制作者,走向了制作赝品、仿制品的道路。他们精通工艺,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佛教知识,因此仿制出的赝品同样古朴端庄,具有灵气,以假乱真,造成了金铜佛像市场的鱼龙混杂,真赝杂陈。

再次,金铜佛像市场有向藏传佛像追求的趋势倾向。近年来藏学成为继敦煌学之后又一个世界瞩目的焦点,金铜佛像市场又被自觉不自觉的引向了追逐藏传佛像的道路。从2010年起,在当年的瀚海佛像专场中,“清康熙大成就者嘎巴拉造像”、“清康熙铜鎏金绿度母造像”、“14世纪西藏地区铜鎏金宝冠释迦牟尼造像”均以千万元成交,其中嘎巴拉造像更是达到1792万元。在2013苏富比秋拍中,“明永乐宫廷铜鎏金大成就者毗瓦巴坐像”、“明永乐宫廷铜鎏金金刚萨陲坐像”也均是高价成交。藏传佛教作为佛教传承的重要分支,一直以来与内地东传佛教有着一定的不同,具有较为独立的体系。印密、藏密、蒙密的多方位融合,使得其在造像形式上、义理上风格迥异,且意义深刻。这对于刚刚起步不到十年的金铜佛像市场来说,更像是一块难以消化的大蛋糕。藏传佛教的推广势在必行,但对于各方面尚不完善、健全的市场来说,还不能一下为广大藏家接受,也同样使得大多数内地金铜佛像制作者无从下手。对于藏文的学习,藏密义理的掌握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而单纯的因为藏学热而大范围追逐藏式佛像恐有拔苗助长之弊,也不能排除一些不良商家借助广大藏家对其不求甚解而浑水摸鱼之嫌。

第三,对金铜佛像理论深入研究的冲击。目前的金铜佛像理论有被艺术品市场所绑架之势。它们紧盯市场、投其所好,甚至出现像其他艺术品那样,部分理论著作出现的目的是为赝品摇旗助威,著录图示,谋求暴利。试观现今市场上的金铜佛像理论书籍,大多是从鉴定、收藏的角度出发,理论知识少且非常肤浅,更多的是在教人识别佛像、辨别真伪,充斥着盈利赚钱的目的,硬生生地将原本知识性、精神性很强的佛教艺术变得物质化、庸俗化、商品化。如今除佛学院或部分相关专业外,鲜有人会再从佛学入手,了解义理,了解仪轨,以恭敬心、敬仰心去研究金铜佛像,挖掘他们身上的精神财富和宗教价值,不能正确认识金铜佛像作为佛教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如果这种理论的深入不能得到推广和延续,并且金铜佛像的收藏不能摆脱价格的诱导,而以较深理论知识为根基的话,不仅会贻害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扼杀了金铜佛像未来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关于金铜佛像市场的几点建议

第一,以宣扬佛教文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规范佛教艺术品市场。艺术品收藏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承方式,是一种对艺术品本身历史文化价值不断挖掘的过程,特别是以金铜佛像为代表的佛教艺术品尤为如此。其与生俱来的宗教性能够摄人心魔,也可以调和人心。自古以来,制作金铜佛像大多是为了供奉、发愿、消障、祈福所用,只是在如今艺术品市场疯狂发展的情况下,也成为了人们角逐利益的对象,价格成为了最关心的要素。赝品、假拍、作局、欺诈甚至洗钱,原本用来统摄人心的佛像,如今反成为人们牟利的道具,这不能不说是对精神信仰的践踏。因此,从政府到个人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尤其是拍卖行、媒体、专家更应该从中发挥主导作用,以身作则,以宣扬佛教文化为目的,正确地引导藏家收藏金铜佛像,形成广泛、全面、深入的收藏局面和氛围,充分发掘其价值,让金铜佛像成为扶正社会风气,净化浮躁人心的文化工具。

第二,鼓励当代金铜佛像艺术品的制作。佛像作为重要的社会财富,占据着一定的地位。金铜佛像的制作,自古以来都备受推崇,《大乘造像功德经》中云:“若有人于生死中,能发信心造佛形像。当知此人在在所生净除业障,种种伎术无师自解,虽生人趣得天六根,若生天中超越众天,所生之处无诸疾苦。”古往今来,从皇家到民间,佛像制作名家辈出,戴逵、戴颙、杨惠之等人均是佛像制作大家。清时康熙帝更是率先在宫廷设立“中正殿念经处”,兼办佛造像事宜。乾隆专设“造办处”制作佛像,还亲自设计图稿,监督造像过程。我国尽管不是一个宗教国家,但拥有着浓厚的佛教氛围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如能加以正确引导,营造好的艺术氛围,一定能够出现优秀的佛像精品。2011年云南昆明举办了名为“心者无疆——与佛对话”的台湾佛像艺术展,共呈现了7位台湾知名艺术家的99尊佛教雕塑。艺术家们尝试将新材料和新工艺用于佛雕,如将纯度很高的日本铜用于金铜佛像,使得作品细腻、圆润,极富观赏性(图二)。2012年底云南省博物馆又举办了当代最大规模佛教造像艺术展,共展出了160余件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佛教造像精品,除了传统的石雕、铜雕、木雕、泥塑等作品外,还尝试运用新型环保材料或抽象表现手法来创新佛像艺术,表现了当代社会对佛教义理的理解和思考,体现了对佛教造像的时代解读与阐释(图三)。然而与书画、陶瓷等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此类展览还是少之又少,如能加以规范发展和积极宣扬,一定能使金铜佛像乃至佛教艺术品摆脱对高古、宫廷的一味追求,让当代作品喷涌而现,让其成为“一种传递人生信念的工具”②,使得悠久的文化焕发青春,出现佛教造像史上的新高峰。

第三,加强金铜佛像理论知识的研究。与书画、陶瓷、玉石相比,金铜佛像的理论探究还比较弱小,这与它的历史地位,收藏热度是不成比例的,加强其理论研究一方面可以让人们普及佛教义理、把握造像规律、懂得欣赏作品精髓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市场有一个很好的监督调控作用,将金铜佛像收藏引向科学健康的道路上来,避免出现类似书画这种拔苗助长,利欲熏心的现象。

四、总结

金铜佛像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接受人群,我们可以合理借助当下艺术品市场的浪潮,通过调整、改进一些有害的因素和不利于其健康发展的势头,立足于传承其优秀的精神财富,弘扬传统艺术,净化社会空气,从而促进当代金铜佛像新材料、新工艺、新人才的发展和培养,使得这一传承近两千年的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注释:

①【晋】陈寿.三国志[M],吴志,卷四,刘瑶传.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②倪进.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南社弘一法师书法作品鉴定 [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作者单位: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反思现状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