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职员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与卫生指导
2014-08-29徐翠红应秀华郑桂爱陈凤华朱安善
徐翠红,应秀华,郑桂爱,陈凤华,朱安善
(丽水市人民医院,浙江丽水 323000)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lance,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1]。发达国家NAFLD患病率为20%~30%[2],中国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为15%左右[3],本病已成为本世纪全球重要的慢性肝病问题,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视的慢性肝病问题。NAFLD发生与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改变有关,国内大多数关于NAFLD患病率的数据报道主要来自城市和农村居民,较少单独开展女性公职人员NAFLD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的调查。中国女性占全世界35亿女性总数的1/5[4],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5]:城市女性超重、肥胖高于农村,50岁以后女性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男性,心血管危险事件增加,而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疾病治疗率偏低。为此笔者收集浙江省丽水市女性公职人员健康体检资料,分析女性公职人员NAFLD患病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今后开展NAFLD的预后研究和治疗提供依据。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3月至12月在本院健康体检中心行常规健康检查的女性公职人员3 493人,年龄20~79岁,平均41.5岁;均为本市、县(区)和乡镇三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及大中小学教职员工,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2 602人(74.5%)、中专学历891人(25.5%);受检者均无过量饮酒史。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 受检者均接受全面体检。观察指标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BP)、空腹血糖(FPG)、TG、TC、尿酸(UA)及腹部实质性脏器B型超声波检查。受检者均空腹12 h后,次日清晨抽取静脉血5.0 ml。血糖、血脂、UA检测采用Olympus-400自动化检测仪和同一公司生产的生化诊断试剂;腹部实质性脏器B型超声波检查采用G50型超声诊断仪。
1.2.2 诊断标准 NAFLD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和腹部实质性脏器B超检查等确诊[6]。按照BMI分类标准[7],将受检者分为体重过低(<18.5 kg/m2)、体重正常(18.5~23.9 kg/m2)、超重(24.0~27.9 kg/m2)、肥胖(≥28.0 kg/m2)4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8]规定: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为高血压。TG>1.7 mmol/L 为高甘油三酯,TC>5.7 mmol/L为高胆固醇血症[9],UA>360 μmol/L(女)为高尿酸血症。FPG 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FPG≥7.0 mmol/L为糖尿病[10]。本调查研究中,如调查对象提供既往确诊过糖尿病或高血压病或正在服药者,也确定为糖尿病或高血压病。
1.2.3 资料收集 收集受检者健康体检资料、检验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设计统计表,对统计结果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本次调查结果,按照丽水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人口学资料进行标化。
2 结 果
2.1 女性职员NAFLD患病状况及与年龄和BMI的关系 3 493名体检人员中,经腹部B超检查确诊脂肪肝407例(11.65%)。年龄和BMI与NAFLD患病率比较见表1。
表1 年龄和BMI与NAFLD患病率比较(例,%)
2.2 各项观察指标在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的比较 见表2。
表2 观察指标在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的比较
2.3 NAFLD相关危险因素回归分析 对NAFLD相关危险因素采用二项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NAFLD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见表3。
表3 NAFLD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3 讨 论
3.1 女性职员NAFLD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丽水市3 493名女性职员健康体检检出NAFLD 407人,检出率为11.65%。表2两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TG、TC、FPG和UA在脂肪肝组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P均<0.01),经二项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NAFLD与年龄≥50岁、体重超重、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糖和高尿酸血症等相关危险因素分别是非脂肪肝女性的2.38、7.99、5.19、3.36和3.12倍。
3.1.1 年龄≥50岁 NAFLD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1],NAFLD年龄分布呈双峰现象,50岁前男性NAFLD患病率高于女性,而50岁后女性NAFLD患病率高于男性。表1显示,将年龄分为<40岁、40~49岁、50~60岁、>60岁时,女性随着年龄增加NAFLD患病率呈上升趋势;NAFLD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也提示,50岁后女性职员的NAFLD患病率较50岁前有明显升高,此结果与李娜等[12]观察结果相似,说明妇女更年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易致内脏脂肪增多。
3.1.2 超重 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年人BMI分类标准,将受检女性职员分为体重过低、体重正常、超重、肥胖4组,NAFLD患病率分别为3.46%、22.59%、47.56%和79.67%;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是NAFLD最危险因素之一。
3.1.3 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血糖及高尿酸血症 本文资料分析结果还显示,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糖、高尿酸血症3个相关危险因素。脂肪肝组TG和FPG水平较非脂肪肝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NAFLD与胰岛素抵抗(IR)存在密切相关;脂肪肝组血UA水平升高,可能与长期摄食高热量食物有关。
3.2 卫生指导
3.2.1 NAFLD卫生指导目的 NAFLD是指除外乙醇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由于目前对于NAFLD还没有疗效确定的治疗药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善生活方式[13]。采取有效的卫生指导,把科学的脂肪肝疾病相关知识和自身保健知识深入浅出地教给人们,使其充分认识到脂肪肝的可预防性及其发生后的危害。充分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做到未病先防。
3.2.2 NAFLD卫生指导内容
3.2.2.1 合理膳食 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制度,调整饮食结构,以高蛋白、高膳食纤维、低脂、低糖为原则,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能量来源以粮食为主的传统方案,以减少能量过剩。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告知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合理分配,各营养素按1/3分配,每餐做到8~9分饱,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避免过量摄食和吃夜宵等不良习惯,以免扰乱代谢功能,诱发超重、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3.2.2.2 适当运动 体育锻炼与发生脂肪肝呈正相关[14]。有氧运动是预防脂肪肝的有效方法之一,指导患者根据自己的体重、体能、体质、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时间、频率、强度。选择中等量、持之以恒的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散步、打球、爬山等;运动强度依心率而定,靶心率=170-年龄,持续时间30 min以上,运动后疲劳感于10~20 min消失为宜。每周运动3~5次,可消耗体能和多余热量,促进脂肪代谢,从而控制体重,增加冠脉血流,对于降低血脂、血压有显著效果,有利于脂肪肝的康复。
3.2.2.3 心理平衡 针对部分职员体检出NAFLD后的紧张、焦虑心理进行心理疏导,讲解心理因素和疾病的关系及脂肪肝防治知识,说明只要采取综合措施,脂肪肝是可以治疗的,使其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心理平衡。
3.2.2.4 定期检查 NAFLD患者存在引起该病的多种相关危险因素,培养自我保健意识,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相关疾病和相关危险因素,有效阻止疾病发展,做到未病先防、已病早治。
3.2.2.5 健康宣教 根据体检结果,对受检者进行集体健康教育讲座和个别一对一教育,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全方位指导,如组织观看电视讲座、光盘知识讲座、科普教育,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手册,开展热线电话咨询和发送短信等形式进行健康宣教。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3):163-170.
[2] Preiss D,Sattar N.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n overview of prevalence,diagnosis,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considerations[J].Clin Sci(Lond),2008,115(5):141-150.
[3] Fan JG,Farrell GC.Epidemiolog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China[J].J Hepatol,2009,50:204-210.
[4] 项美香.女性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机制及危险因素特点[J].心电与循环,2014,33(1):13-16.
[5] Wang RR,Li N,Zhang YH,et al.Novel compound heterozygous mutations T2C and 1 149insT in the KCNQ1 gene cause Jervell and LangeNielsen syndrome[J].Int Mol Med,2011,28(1):41-46.
[6]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下册)[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07-2009.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
[8]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M].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10):5.
[9]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17.
[10]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5-8.
[11] 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5-48.
[12] 李娜,闫杏娜,谷淑芬,等.河北省博野县4748例城镇职工脂肪肝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3):2585-2586.
[13] 李文利,许妍,赵卫红.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09,8(4):276.
[14] 方藕环,董静波,陈国员,等.慈溪市观海卫镇农民脂肪肝患病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2,11(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