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电学中的应用

2014-08-28杨国辉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匝数电磁铁导体

杨国辉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35-02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也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电学的学习中。

一、探究物理规律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础和重点,处于电学的核心位置。学生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了电学的3个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安排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涵盖了探究的3个要素。其中重点是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整个实验,明确用什么方法保证什么物理量不变,用什么方法改变什么物理量。

1.控制电阻R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U,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的关系

(1)固定电阻值,可保证定值电阻R的阻值不变。

(2)影响导体两端的电压值的改变,可用两种办法:1.改变电源两端的电压,即可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用这个电路,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要使学生明确研究对象是定值电阻这部分电路,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为了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改变。

2.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改变电阻R,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用不同的定值电阻可改变电阻R的值。

(2)变动电阻R的同时必须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改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使用同一个电源,即可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更换不同的电阻,可直接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但如果实验中使用的是干电池,电池有内阻,外接电阻R变化时,电阻R两端的电压也会随之变化,给实验带来误差。换用阻值不同的电阻R时,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不动,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会发生变化。电压、电阻都改变,就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电流。这一点学生在实验中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电压表,使其示数保持不变。

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探究,学生得出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便水到渠成了。

二、用控制变量法来学习电阻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了电路的两个基本部分:电流及电压;紧接着学习电阻,学生的压力不会很大,但这时学生对科学探究物理的方法还没什么概念。这时教师会根据课程的要求授完这节课,然后引入“控制变量法”安排一节课,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典型例题。

例题:在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将一根粗细均匀的导体截成长度不同两段后分别接入电路中,这是用来探究( )。

A.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B.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C.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D.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解析:从题中所给的条件看,两段导体是同一段导体按不同的长度截取的,即它们的材料、横截面积及温度是相同的,但是长度不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C。

但学生要掌握的是:本题由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演化而来,这是中考试题常出现的命题来源,更重要的是,本题中涉及了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在学习电学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

在总结“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我们会用到如下图所示的例题:在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小华和小明从实验室选取了匝数分别为50匝和100匝的外形相同的电磁铁,并先后将这两个电磁铁接入电路中,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后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重复了多次实验,记录如下:

(1)分析第1、2、3次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结论: 。

(2)分析第1、4次和2、5次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结论: 。

(1)题中,在控制线圈的匝数相同、都有铁芯的情况下,随着电流的增加,吸引铁钉数目也在增加,说明电磁铁的磁性在增强,那么可以得出的结论:线圈的匝数相同、都有铁芯时,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2)题中,是在控制电流和铁芯的情况下,线圈匝数不同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可以得出的结论:电流相同,都有铁芯的情况下,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就越强。

这两个题目的共同特点是:涉及多个物理量的问题,让学生感觉比较麻烦,但是百变不离其中,因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三个因素有关系,那么就要控制其中的两个物理量,来讨论第三个物理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电学习题中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在比较物理量的大小时用控制变量的思路

例1:已知甲导体的电阻比乙导体的电阻大,把它们并联在电路中,比较甲的电功率和乙的电功率。

学生通常的思路是用公式p=UI或p=或p=者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可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的思路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根据题目意思找到起相同作用的因素,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再分析电功率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一并联种方法是,在并联电路中,U是相同的,又知道R甲>R乙,那么可根据p=来判断出p甲

总之,控制变量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式,不仅在物理中得到很好地运用,在生活中也能进行有效渗透,为我们解决各种生活中的难题,通过让学生在物理电学中掌握好控制变量法,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35-02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也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电学的学习中。

一、探究物理规律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础和重点,处于电学的核心位置。学生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了电学的3个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安排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涵盖了探究的3个要素。其中重点是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整个实验,明确用什么方法保证什么物理量不变,用什么方法改变什么物理量。

1.控制电阻R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U,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的关系

(1)固定电阻值,可保证定值电阻R的阻值不变。

(2)影响导体两端的电压值的改变,可用两种办法:1.改变电源两端的电压,即可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用这个电路,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要使学生明确研究对象是定值电阻这部分电路,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为了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改变。

2.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改变电阻R,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用不同的定值电阻可改变电阻R的值。

(2)变动电阻R的同时必须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改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使用同一个电源,即可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更换不同的电阻,可直接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但如果实验中使用的是干电池,电池有内阻,外接电阻R变化时,电阻R两端的电压也会随之变化,给实验带来误差。换用阻值不同的电阻R时,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不动,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会发生变化。电压、电阻都改变,就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电流。这一点学生在实验中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电压表,使其示数保持不变。

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探究,学生得出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便水到渠成了。

二、用控制变量法来学习电阻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了电路的两个基本部分:电流及电压;紧接着学习电阻,学生的压力不会很大,但这时学生对科学探究物理的方法还没什么概念。这时教师会根据课程的要求授完这节课,然后引入“控制变量法”安排一节课,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典型例题。

例题:在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将一根粗细均匀的导体截成长度不同两段后分别接入电路中,这是用来探究( )。

A.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B.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C.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D.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解析:从题中所给的条件看,两段导体是同一段导体按不同的长度截取的,即它们的材料、横截面积及温度是相同的,但是长度不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C。

但学生要掌握的是:本题由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演化而来,这是中考试题常出现的命题来源,更重要的是,本题中涉及了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在学习电学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

在总结“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我们会用到如下图所示的例题:在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小华和小明从实验室选取了匝数分别为50匝和100匝的外形相同的电磁铁,并先后将这两个电磁铁接入电路中,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后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重复了多次实验,记录如下:

(1)分析第1、2、3次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结论: 。

(2)分析第1、4次和2、5次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结论: 。

(1)题中,在控制线圈的匝数相同、都有铁芯的情况下,随着电流的增加,吸引铁钉数目也在增加,说明电磁铁的磁性在增强,那么可以得出的结论:线圈的匝数相同、都有铁芯时,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2)题中,是在控制电流和铁芯的情况下,线圈匝数不同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可以得出的结论:电流相同,都有铁芯的情况下,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就越强。

这两个题目的共同特点是:涉及多个物理量的问题,让学生感觉比较麻烦,但是百变不离其中,因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三个因素有关系,那么就要控制其中的两个物理量,来讨论第三个物理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电学习题中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在比较物理量的大小时用控制变量的思路

例1:已知甲导体的电阻比乙导体的电阻大,把它们并联在电路中,比较甲的电功率和乙的电功率。

学生通常的思路是用公式p=UI或p=或p=者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可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的思路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根据题目意思找到起相同作用的因素,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再分析电功率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一并联种方法是,在并联电路中,U是相同的,又知道R甲>R乙,那么可根据p=来判断出p甲

总之,控制变量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式,不仅在物理中得到很好地运用,在生活中也能进行有效渗透,为我们解决各种生活中的难题,通过让学生在物理电学中掌握好控制变量法,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35-02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也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电学的学习中。

一、探究物理规律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础和重点,处于电学的核心位置。学生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了电学的3个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安排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涵盖了探究的3个要素。其中重点是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整个实验,明确用什么方法保证什么物理量不变,用什么方法改变什么物理量。

1.控制电阻R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U,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的关系

(1)固定电阻值,可保证定值电阻R的阻值不变。

(2)影响导体两端的电压值的改变,可用两种办法:1.改变电源两端的电压,即可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用这个电路,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要使学生明确研究对象是定值电阻这部分电路,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为了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改变。

2.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改变电阻R,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用不同的定值电阻可改变电阻R的值。

(2)变动电阻R的同时必须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改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使用同一个电源,即可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更换不同的电阻,可直接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但如果实验中使用的是干电池,电池有内阻,外接电阻R变化时,电阻R两端的电压也会随之变化,给实验带来误差。换用阻值不同的电阻R时,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不动,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会发生变化。电压、电阻都改变,就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电流。这一点学生在实验中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电压表,使其示数保持不变。

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探究,学生得出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便水到渠成了。

二、用控制变量法来学习电阻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了电路的两个基本部分:电流及电压;紧接着学习电阻,学生的压力不会很大,但这时学生对科学探究物理的方法还没什么概念。这时教师会根据课程的要求授完这节课,然后引入“控制变量法”安排一节课,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典型例题。

例题:在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将一根粗细均匀的导体截成长度不同两段后分别接入电路中,这是用来探究( )。

A.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B.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C.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D.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解析:从题中所给的条件看,两段导体是同一段导体按不同的长度截取的,即它们的材料、横截面积及温度是相同的,但是长度不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C。

但学生要掌握的是:本题由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演化而来,这是中考试题常出现的命题来源,更重要的是,本题中涉及了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在学习电学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

在总结“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我们会用到如下图所示的例题:在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小华和小明从实验室选取了匝数分别为50匝和100匝的外形相同的电磁铁,并先后将这两个电磁铁接入电路中,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后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并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重复了多次实验,记录如下:

(1)分析第1、2、3次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结论: 。

(2)分析第1、4次和2、5次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结论: 。

(1)题中,在控制线圈的匝数相同、都有铁芯的情况下,随着电流的增加,吸引铁钉数目也在增加,说明电磁铁的磁性在增强,那么可以得出的结论:线圈的匝数相同、都有铁芯时,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2)题中,是在控制电流和铁芯的情况下,线圈匝数不同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可以得出的结论:电流相同,都有铁芯的情况下,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就越强。

这两个题目的共同特点是:涉及多个物理量的问题,让学生感觉比较麻烦,但是百变不离其中,因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三个因素有关系,那么就要控制其中的两个物理量,来讨论第三个物理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电学习题中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在比较物理量的大小时用控制变量的思路

例1:已知甲导体的电阻比乙导体的电阻大,把它们并联在电路中,比较甲的电功率和乙的电功率。

学生通常的思路是用公式p=UI或p=或p=者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可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的思路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根据题目意思找到起相同作用的因素,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再分析电功率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一并联种方法是,在并联电路中,U是相同的,又知道R甲>R乙,那么可根据p=来判断出p甲

总之,控制变量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式,不仅在物理中得到很好地运用,在生活中也能进行有效渗透,为我们解决各种生活中的难题,通过让学生在物理电学中掌握好控制变量法,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猜你喜欢

匝数电磁铁导体
一种无刷双馈电机匝数配合的半解析优化方法*
JB/T 10159—2019《交流本整湿式阀用电磁铁》解读
磁悬浮小车电磁铁优化设计
一种电磁铁吸取减速顶调整垫的工具
不同侧出线的变压器线圈匝数计算
关于电机电枢参数和空载电流对电机力矩影响的研究
汽车电线用导体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应用自适应交叉近似算法快速计算导体RCS
单相电容异步电动机抽头调速在风机上的应用
双导体系统电容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