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临床观察
2014-08-28闫万里
闫万里
(河北省临西县第二人民医院外一科,河北 临西 054901)
针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临床观察
闫万里
(河北省临西县第二人民医院外一科,河北 临西 054901)
肠梗阻;腹部;外科学;针刺疗法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是普通外科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约占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的20%左右[1],是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2009-04—2013-08,笔者在西医保守治疗基础上应用针刺治疗EPISBO 30例,并与西医保守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及排除标准 参照“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1]中EPISBO的诊断标准。患者于腹部手术后2周内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相对于粘连性肠梗阻,EPISBO腹痛程度较轻或无腹痛,查体可见腹部轻度对称性膨隆,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腹部轻度压痛,压痛部位不固定,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立位腹平片可见不同程度肠管扩张及散在小而浅的气液平面。排除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低钾血症及解痉药物所致麻痹性肠梗阻。
1.2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均为我院普通外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4~78岁,平均(49.6±1.0)岁;术后梗阻出现平均时间(5.8±0.5)d;其中胃部手术5例,胆道手术6例,结肠手术8例,阑尾手术11例。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5~81岁,平均(48.7±1.5)岁;术后梗阻出现平均时间(6.1±0.6)d;其中胃部手术7例,胆道手术5例,结肠手术5例,阑尾手术1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西医保守治疗。禁食水,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减少消化液分泌,若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给予抗炎治疗。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针刺治疗。取穴:足三里、上巨虚、气海、天枢,均为双侧。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选好穴位,常规消毒皮肤,以长50mm、直径0.3mm不锈钢针灸针直刺20~40mm,以局部产生痠胀感为度。气海、天枢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捻转频率100次/min,捻针1min,足三里、上巨虚应用重提轻插泻法,所有穴位均留针30min,每日治疗2次。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至腹部症状消失,恢复排气排便,进流食3d症状无复发时停药。
2 结 果
2组观察指标缓解情况比较见表1。
治疗组(n=30)对照组(n=30)恶心、呕吐消失时间2.15±0.73∗3.42±1.26腹胀缓解时间3.35±0.52∗5.15±1.34肠鸣音恢复时间5.24±1.83∗7.05±2.41恢复自主排便时间5.87±1.32∗8.16±1.83完全经口进食时间7.45±2.63∗10.85±3.16梗阻治疗时间11.59±4.26∗14.35±4.13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治疗组观察指标缓解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EPISBO为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一种特殊类型,既存在肠梗阻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腹部手术后由于腹腔污染严重致腹腔炎性渗液多,加之手术机械刺激导致肠壁水肿,腹腔内广泛粘连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共存的粘连性肠梗阻,炎症造成的胃肠蠕动减弱和肠壁水肿引起肠腔阻塞是造成梗阻的重要因素。EPISBO多发生于术后2周内,梗阻症状相对较轻,很少发生绞窄或肠坏死,而腹腔内粘连存在发生、发展、吸收、消退的过程,因此EPISBO患者大多会随着粘连的消退而自愈,保守治疗成功率可达87.5~98.0%[2]。在静脉营养支持、胃肠减压等西医保守治疗的同时,如何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消除肠腔水肿成为治疗关键之一,中医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EPISBO属中医学关格、肠结范畴,“关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不通则痛”。其病机为气滞血瘀,痰湿互阻,腑气不通。患者术后元气损耗,脏腑气机受损致升降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余毒未清致湿热内生,脾气不升,胃气不降,糟粕滞留,导致肠道内容物不能通过而发生EPISBO。治疗应以泄热通腑、活血攻积导滞、调理肠腑为法。与粘连性肠梗阻不同的是,EPISBO发生于术后早期(2周内),患者禁食时间长,加之手术损伤、感染等因素,正气严重耗损,推动无力致枢机不利,气滞血瘀,脏虚而腑实,因此在攻积泄热的同时,应注意补气活血,攻下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
针刺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通过针刺人体相关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功能性疾患治疗效果尤佳。针刺可以疏通经络,激发经气,通调气血,和谐脏腑,通过调节机体本身的潜能,使失调的脏器功能得以恢复。本研究选取足三里、上巨虚、气海、天枢作为治疗穴位,足三里和上巨虚均属足阳明胃经,足三里为胃经之下合穴,可调理胃肠气机以助运化,通阳理气,清理三焦湿热,通六腑积滞。上巨虚为大肠经之下合穴,可激发脾胃经气,使脏腑气机贯通助运化传导,传化糟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下巨虚可调节自主神经,使胃肠道蠕动加快,解除肠道痉挛使肠管扩张,加速胃肠排空功能,提高胃肠道的自我修复能力[3]。在针刺手法上针对腑实采用重提轻插泻法,能疏泄六腑病邪,攻积泄热除湿,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天枢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募穴,为阳明脉气所发,脏腑经气聚集所在,为升降清浊之枢纽,通于中焦职司升降,可调节上、下腹部气机通畅,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气海穴可益气助阳,调经固精,对下焦气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针刺手法上针对脏虚采用捻转补法,能够补气活血鼓舞脏腑正气,促使六腑功能恢复正常。诸穴合用,补泻结合,共奏泄热通腑、活血攻积导滞、调理肠腑之功效,可调理肠腑经气,促进胃肠道气血运行,消散肠管组织水肿,加快腹腔炎性粘连吸收,增加胃肠蠕动,恢复胃肠功能。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388.
[2] 姜涛.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诊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5):1250.
[3] 闫瑞鹏,解基良,周振理,等.复方大承气汤联合针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17(1):30-32.
(本本编辑:习 沙)
闫万里(1977—),男,主治医师,学士。从事临床普外工作。
R574.204;R574.205;R245.31
A
1002-2619(2014)10-1522-02
201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