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历史演变

2014-08-28王健英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年8期
关键词:演变

王健英

[摘 要]中共中央最早建立的工作机关是宣传部。随着全党组织发展壮大,中央工作机关也不断充实发展。笔者在《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书内,曾对民主革命时期历届中共中央宣传部作过介绍,但很分散。现经查阅历史文献史料进一步考证,将其沿革作一系统概述。

[关键词]中共中央宣传部;民主革命时期;演变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E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8-0013-04

一、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的中共中央宣传部

(一)中共一大后的中共中央宣传部。1921年8月初,中共一大选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其中李达负责宣传。此前李达已经编辑《共产党》月刊。9月陈独秀从广东回上海,成立中共中央局,首先成立了中央局宣传部,李达为宣传主任,办公地址即在李达住所。据李达称“当时决定宣传工作,仍以《新青年》为公开宣传刊物,由陈自己主持。我则继续编辑《共产党》月刊,作为秘密宣传刊物(从第三期起到第七期止)”。“人民出版社由我主持,并兼编辑、校对和发行工作”,“雇了一个工人作包装书籍和递书籍的工作”。[1]

中共二大后并无中央宣传部组织。中共二大后,蔡和森当选中央执行委员,分工负责“政治宣传”。

(二)中共三大后的中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1923年6月召开中共三大,蔡和森仍负责政治宣传党的教育工作。同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局发出《教育宣传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教育宣传委员会由党及青年团两中央协定派委员(十七人)组织之;其职任“在于研究并实行团体以内之政治上的主义上的教育工作以及团体以外之宣传鼓动”。会内设编辑部、函授部、通讯部、印行部、图书馆。出版八种出版物:《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向导》周刊、《党报》(不定期)、《青年工人》月刊、《中国青年》周刊、《团镌》(不定期)和小册子[2]。经考证,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书记罗章龙,委员有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林育南、高君宇、萧楚文等。《新青年》、《前锋》均由瞿秋白主编,《向导》主编蔡和森,《党报》主编由陈独秀兼,《中国青年》主编恽代英,《青年工人》主编罗章龙兼[3]。这表明了党中央对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视。

(三)中共三大后的中共中央宣传部。1924年5月三届扩大中央执委会议决议称“中央宣传部应当在党报上加重党内教育的工作,并且指导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党内教育的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培养指导人才”。该委员会只对中央执委会全会报告工作,同时指导各地参与国民党报纸的同志,“指导并训练政治及策略问题的全党思想”[4]。经考证,中央宣传部部长罗章龙兼,中央机关报编辑委员会主任蔡和森,委员有瞿秋白、恽代英、彭述之等。《向导》主编蔡和森,校对和资料郑超麟,印刷与发行张伯简;《新青年》季刊主编先后瞿秋白、彭述之(1924年7月下旬回国);《前锋》主编瞿秋白;《中国工人》月刊(1924年10月在上海创刊)主编罗章龙[5]。

(四)中共四大和五大后的中共中央宣传部。1925年1月召开的中共四大通过宣传工作决议,强调“中央应有一强固的宣传部负责进行各事,并指导各地方宣传部与之发生密切且有系统的关系。中央宣传部下应有一直能负责做事的编译委员会”。决议对《向导》、《新青年》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再次强调“更有设立党校有系统教育党员”之必要[6]。四大选出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彭述之为中央宣传部主任,蔡和森和瞿秋白为宣传部委员。中央宣传部秘书郑超麟;中央编译委员会主任彭述之兼;国民新闻社(1925年5月8日中共中央决定创办)社长邵季昂;《向导》主编蔡和森兼;《新青年》月刊主编彭述之兼;《党报》(不定期)主编陈独秀兼;《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在上海创刊,6月27日被迫停刊)主编瞿秋白,编辑沈泽民、郑超麟、何味辛[7]。1926年7月四届三次扩大执委会议后,中央宣传部成立中央编辑委员会,主任彭述之兼:消息科科长沈雁冰(茅盾);技术书记黄文容、羊牧之;国民通信社社长宋云彬。1927年2月23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共中央兼上海区委特别宣传委员会,委员尹宽、郑超麟、高语罕、贺昌、徐伟,主持人尹宽[8]。“约在4月间”,瞿秋白“出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主持党的宣传鼓动工作”[9]。

1927年4月中共五大召开,选出新的中央委员会,蔡和森为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宣传部秘书陈绍禹(王明),宣传科科长尹宽,出版科科长王步文,图书馆负责人陈伯达,技术书记羊牧之。另有工作人员宋侃夫、李德昭、汪海若、朱白牡等。中央党报委员会(1927年5月25日决定成立)书记瞿秋白。筹备委员会成员张太雷、沈雁冰、汪原放等,书记沈雁冰。《向导》周刊编辑王步文、陈绍禹。中央出版局局长先后有张太雷、汪原放[10]。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宣传部

(一)中共六大前后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其中由瞿秋白主持党中央工作并兼中央宣传部部长和党报总编辑。9月15日中央决定成立由郑超麟、彭礼和、毛泽民、倪忧天和共青团中央代表一人组成的出版委员会,由郑超麟主持。成立中央出版局,先后由郑超麟、汪原放负责。10月22日中央决定出版中央机关报《布尔什维克》周刊,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组成编辑委员会,以瞿秋白为主任。同年11月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出“各级党部新的组织法”,规定“中央、省委……废止设部制度,集权于常委”,“组织、宣传等部改为科”。决定取消了中央宣传部,成立了中央组织局之下的宣传科,科长尹宽[11]。1928年6月中共六大召开。大会成立宣传委员会,委员41人,召集人蔡和森。大会修改党章规定“为处决党的各种特殊任务起见,各级党部委员会之下,得成立各部或各委员会,如组织部、宣传部[12]”。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常委蔡和森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党报主笔由蔡和森兼,宣传部内设立宣传会议[13]。1929年3月2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曹典琦、谢觉哉回中央宣传部工作;成立一小报委员会,由恽代英等6人组成,李求实为书记,受中央宣传部指挥[14]。六大后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先后蔡和森(1928年10月被撤职),李立三(1928年10月4日起)。副部长罗绮园(易元)。秘书先后恽代英、陈原道(1929年2月15日任)、潘文玉(问友)。编辑科科长先后曹典琦、赵毅敏(1929年冬)。审查科科长聂洪钧(1929年9月)。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1929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归中央宣传部领导)书记潘汉年。《环球》周刊主编吴亮平[15]。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先后蔡和森(兼)、李立三(兼)。《布尔什维克》(中央理论刊物)月刊编辑委员会主任先后蔡和森(兼)、李立三(兼),秘书谢觉哉。主编先后郑超麟、罗绮园(易元),编辑曹典琦、张采真等。《红旗》周刊(中央机关报,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创刊)主编罗绮园,编辑先后有谢觉哉、吴永康、周天僇、冯乃超、韩哲。《上海报》(1929年4月17日创刊,中央机关报)总编辑(主编)李求实(李伟森)。编辑有吴永康、谢觉哉、韩哲。报社经理陈为人。中央出版部经理毛泽民[16]。

1930年6月至8月,陈绍禹(王明)担任中央宣传部秘书。1930年9月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改选了中央领导,由瞿秋白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瞿秋白兼。中央出版部负责人罗绮园。10月30日中央机关刊物《实话》(五日刊)在上海创刊。同年11月王稼祥调任中央宣传部秘书,不久并任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

(二)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和“临时中央”宣传部的变动。1931年1月召开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改选了中央领导。沈泽民被补选为候补中央委员,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2月17日张闻天从苏联回国抵上海,被任命为中央宣传部部长。此后的中央宣传部部长为张闻天,副部长罗绮园(易元)。宣传干事华少峰(华岗)、潘文育(问友)、潘汉年、李一氓、祝廷章、朱镜我、何克全(凯丰)等。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先后由冯乃超、祝百英(祝廷章)、朱镜我担任。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张闻天(兼),秘书长先后王稼祥、罗绮园(1931年4月至8月),出版部负责人先后罗绮园、于昆,《布尔什维克》主编张闻天(兼)。《红旗周报》(中央机关报,1931年3月9日由《红旗日报》改成)主编(总编辑)张闻天(兼),编辑华少峰(华岗)、萧保璜[17]。

同年9月成立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张闻天为中央常委,分工主管中央宣传工作,不再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临时中央”宣传部部长华少锋(华岗),1932年10月由杨尚昆继任。秘书李宇超。宣传干事有朱镜我、章汉夫、黄文杰。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布尔什维克》(1932年7月1日停刊)、《红旗周刊》、《斗争》(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主编均由张闻天兼[18]。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转移至中央苏区瑞金同苏区中央局合并,对外称中共中央局,张闻天为中央常委兼任中央局宣传部部长,杨尚昆任宣传干事。2月初成立中共中央局党报委员会,主任由张闻天(兼)。《斗争》(中共中央局机关报,1933年2月4日创刊)主编张闻天(兼),编辑杨尚昆。《红色中华通讯社》(1933年2月成立)负责人杨尚昆[19]。不久潘汉年担任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

(三)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后的中央宣传部。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改选了中央领导,张闻天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常委),仍兼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副部长潘汉年。驻于瑞金的中央宣传部十分精干。经查其下并无科、委等组织,也无秘书。实际上张闻天的住处便是中央宣传部机关。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张闻天兼,《斗争》主编仍由张闻天兼。主要助手是出席六届五中全会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部长成仿吾[20]。同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此后张闻天仍然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8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中央领导分工,决定博古负责宣传,《斗争》由博古主编,张闻天、王稼祥为编委。8月29日政治局常委会议又决定成立中央宣传委员会,由博古、凯丰、杨尚昆和李维汉4人组成[21]。

1934年10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中共中央宣传部先由吴亮平负责,不久由张闻天兼任部长,吴亮平任副部长,秘书李华生。《斗争》主编由张闻天兼。1936年后吴亮平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5月成立中央党报委员会,成员有博古、吴亮平、李维汉、凯丰、陆定一、王稼祥。主任张闻天(兼),秘书毛齐华[22]。2月24日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凯丰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吴亮平任副部长[23]。此后李华生任中央宣传部秘书长,博古任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秘书先后有廖承志、徐西萍(徐冰)。出版科科长刘雪苇,发行科科长先后涂国林、王均予。《新中华通讯社》(中共中央通讯社)1937年1月29日由《红色中华通讯社》改称,社长先后为博古、廖承志。《新中华报》(1937年1月29日由《红色中华》报改称,是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机关报。)社长兼主编向仲华,编辑廖承志、李柱南、左漠野。《解放周刊》(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主编张闻天(兼),责任编辑吴亮平,编辑凯丰、邢西萍(徐冰)[24]。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宣传部

(一)抗战初期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抗战爆发后,驻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逐步充实健全。中共中央宣传部增加了工作人员,部下设立了科。部长先后为凯丰(何克全)、张闻天(1938年3月兼),副部长陈昌浩、吴亮平、凯丰(1938年9月)。秘书长杨松(吴平)[25]。1938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宣传委员会,委员杨松、陈昌浩、吴亮平、陈伯达、徐冰、萧向荣,主任张闻天(兼)。1939年2月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干部教育部,部长张闻天(兼),副部长李维汉(罗迈)。同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合并入中共中央宣传部,李维汉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成立中共中央党刊编辑委员会,委员:张闻天、王稼祥、康生、陈云、李维汉,主任张闻天(兼),编辑主任李维汉。《共产党人》杂志、《解放》出版社(中共中央编辑出版社)总编辑均为张闻天(兼)。《中国文化》杂志总编辑艾思奇。

(二)抗战中期的中共中央宣传部。1940年3月底成立中央广播委员会。委员:周恩来、向仲华、王诤,主任周恩来(兼)。10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出版发行工作划归中央宣传部管理。1942年1月12日,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同意张闻天赴绥德和晋西北考察,决定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职务由凯丰代理,日常工作由副部长李维汉主持,徐特立为第二副部长[26]。2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白区工作总结委员会下属宣传教育委员会由凯丰主持。

(三)抗战后期的中共中央宣传部。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在中央政治局及书记处之下,设立宣传委员会与组织委员会……是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助理机关。”由毛泽东、王稼祥、凯丰、博古组成中央宣传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副书记王稼祥,秘书胡乔木。宣传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中共中央宣传部、解放日报社(包括新华社、广播电台)、中央党校、文委、出版局的工作。

抗战后期中共中央宣传部的组织和主要工作人员,部长张闻天(不在位),代理部长凯丰、陆定一(1944年任)。副部长李维汉(1942年9月调离)、徐特立(1942年初任)、赵毅敏(1943年3月)。秘书长先后由章夷白、赵毅敏兼。教育科科长先后赵毅敏、张仲实,出版科科长许子桢,编辑所所长师哲。中央党报委员会(1942年3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改组,1943年3月撤销)委员为博古、凯丰、胡乔木、余光生、陆定一、陈正人。主任博古,秘书长赵毅敏。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周扬,秘书长艾思奇。《解放日报》社(中共中央机关报)社长博古,总编辑余光生,副总编辑艾思奇,秘书长徐健生。新华通讯社(中共中央通讯社)社长博古兼,第一副社长陈克寒,副社长吴文涛。中央出版局负责人博古兼,秘书长许之桢[27]。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宣传部

(一)解放战争初期的中共中央宣传部。1945年8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宣传委员会改为宣传会议,毛泽东为主任,张闻天为副主任,暂不设立中央党报委员会。出版局归中央宣传部领导。8月26日中央政治局批准中央书记处人事安排,徐特立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余光生任《解放日报》社总编辑。1946年11月2日中央书记处决定廖承志主管新华社、解放社兼中央宣传部副部长[28]。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为陆定一。副部长陈伯达、徐特立、廖承志。中央宣传会议成员,主任毛泽东,副主任张闻天,成员有陆定一、陈伯达、徐特立。宣传部秘书长赵毅敏(1945年冬去东北)。教育研究室(1947年6月成立,对外称教育工作团)主任徐特立兼。教育科科长张仲实。《解放日报》社社长先后博古(1946年4月8日殉职)、代理余光生、廖承志(1946年11月2日)。总编辑先后余光生(去东北)、廖承志(兼)。副总编辑艾思奇、石西民、杨放之、徐迈进,秘书长徐健生。新华通讯社(同《解放日报》社合署办公)社长、总编辑先后由博古(兼)、廖承志(兼)。副总编辑陈克寒、钱俊瑞、范长江、梅益[29]。

(二)1947年后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变动。1947年3月中共中央从延安撤出后,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和新华社副总编辑范长江率少数干部随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廖承志率新华社人员经晋西北转移至晋冀鲁豫解放区。副部长陈伯达、徐特立率少数干部经晋西北随刘少奇任书记的中共中央工委转移至晋察冀解放区河北平山西柏坡。“中宣部、解放日报社……徐特立文教工作团”,“均由安子文率领去太行,受中央工委领导”[30]。5月15日,中共中央与中央工委合并后,中央电称:陆定一为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徐特立、陈伯达、廖承志、胡乔木为副部长。

中共中央宣传部1948年至1949年9月组织和主要工作人员:部长陆定一。副部长陈伯达、徐特立、胡乔木。秘书长丁华。教育研究室主任徐特立(兼)。编审组组长张仲实。党内教育组组长张仲实(兼)。普通教育组组长程今吾。翻译组组长曹葆华。出版组组长祝志澄。文艺组组长何其芳。图书组组长于光远。电影局局长袁牧之。《人民日报》社(1948年8月1日,由华北局机关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社长张磐石,总编辑邓拓,副社长邓拓、魏克明;副总编辑袁勃、安岗。新华通讯社(中共中央通讯社)社长先后为廖承志、胡乔木。总编辑先后为廖承志(兼)、胡乔木(兼);副社长陈克寒、范长江;副总编辑艾思奇、陈克寒(兼)、范长江(兼)、石西民、梅益、徐迈进。秘书长祝志澄[31]。

参考文献:

[1]“一大”前后(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4.

[2]党史研究(1981年第三期)[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63.64.

[3][5][7][10][14][15][16][17][18][19][24][25][27][28][29][30][31]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57-58.66-67.72-73.89-90.132.122.180-182.209-210.244.354-355.389-390.427-428.487-488.502-504.521-523.566-569.

[4][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二一—一九二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95-198.304-307.

[8]中共上海党史大事记[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127.

[9]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8卷)[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51.

[11][13]党史研究(1985年第五期)[M].北京: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85.48-51.70-71.

[12]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

[20]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448.

[21][22][23]张闻天年谱(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259-261.271.608-609.

[26]张闻天年谱(下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665.

作者系解放军后勤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演变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浅谈汉族姓氏文化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