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方向研究》

2014-08-27潘红艳

卷宗 2014年7期
关键词:职业标准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摘 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院校作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优秀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重大责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更多突出的是实践性和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体现实践性,与职业需求对接。职业标准是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标准的衔接、融合能一定程度解决高职课程“学问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为改革高职课程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职业标准;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1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主要输出和培养基地,应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顺应时代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向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的培养,学校教育是关键。高职院校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条件。课程设置不合理,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1.1 课程设置缺乏市场定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针对学科,注重学科知识的完善和结构的完整,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有效分析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合理预测。这就使得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必要的市场定位。设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最终将回归市场。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注重学科的特性,更要依托于市场定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针对劳动力市场紧缺的工种和热门的技术类型,进行课程设置。而不能闭门造车,仅仅将课程设置僵化的定位为学习学科的基本知识。

1.2 课程结构单一,缺乏实践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结构单一,以专业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主,很少有学校开设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的重要补充,更多的是以前沿的理论知识讲授,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为主。专业选修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际操作的学习机会,更好的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进入工作岗位后,仍需进行二次培训,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课程结构单一,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1.3 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技术革新的速度日益提升。但是各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更新速率,明显跟不上技术革新的速率。很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课课本版本陈旧,一些学校的专业课课本是九十年代中期出版的,甚至有些是八十年代中期出版的老教材。教材长期不更新,无法跟上技术新时代的脚步,会导致授课内容缺乏吸引力,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

1.4 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考勤记录、课堂纪律、课堂行为、小组活动以及课外活动等。终结性评价,主要是以期末考试为主。通过调研,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是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平时成绩主要看考勤,将考勤分和考试分相结合,是大多数高职院校进行课程评价的基本做法。这种课程评价体系,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无法做到全面、准确的把握。

2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 职业标准的定义

职业标准是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将职业标准引入到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就意味着打破传统的学校课程体系模式,根据实际工作的标准,对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革新。比如汽修专业,将职业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中,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汽修专业从课程设置、课程机构、课程内容到课程评价体系,都要以汽修专业的实际工作需求为指导。以职业标准定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标志着高职院校将以实际工作需求为指南,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工作需求和行业标准,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案。

2.2 必要性

高职院校引入职业标准,进行课程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职毕业生。

1.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引入职业标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职业标准与现实的工作需求对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职业标准引入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增加实践课程和上机操作课程,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升。而高职学生的实操能力是用人单位很重视的能力,这一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2.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引入职业标准,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吸引力

不可否认,社会对高职院校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在很多家长和学生的眼中,高职院校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去上的学校。很多家长甚至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是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的。改变这些偏见,就需要高职院校进行彻底的革新,与职业标准对接,与工作环境对接。高职院校只有用高就业率,才能回击这些偏见。引入职业标准,可以促使高职院校更好的和用人单位对接,提高就业率,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3.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引入职业标准,有利于用人单位的人才使用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可以避免用人单位的再教育,节约用人单位的成本。将职业标准引入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意味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有利于用人单位更好的使用人才。

3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体系要求

3.1 系统性要求

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将职业标准引入其中,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要进行彻底的革新。要将职业标准,贯彻到课程体系的各个方面。从课程设计、授课内容到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每个环节都应该将职业标准渗透其中。从课程设计上,要按照职业标准的要求,使课程的设计更贴近实际作业需求。在授课内容上,在保证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性知识,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更好的与今后的工作对接。在授课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更多的引入实验室教学和小班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同时,引入职业标准,更需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校不是与社会互不相关的独立个体,学校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桥梁。高职院校除了做好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外,还应在校园中打造模拟职场环境,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3.2 综合能力本位要求

将职业标准引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中,就是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提升到,综合能力本位的要求上。综合能力本位的要求,就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高分低能的缺陷,更多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一味的看重考试成绩。同时,综合能力本位也不是一味的强调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

3.3 工学交替要求

将职业标准引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中,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学生培养模式,创造一种工学交替的全新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培养基地不能仅仅拘泥于学校,车间、工厂、企业都是高职学生的培养地。通过组织学生实习、实训、轮岗等形式,使学生更多的接触今后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应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工作中总结差距。回到学校后,可以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学习得到解决,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高职院校应积极的打造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更好的将工学交替模式进行下去。

3.4 全面素质及专业教育相结合

将职业标准引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中,并不意味着在高职学生的教育中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一个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学习基础性的知识,促进全面素质的提升。同时,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应该更突出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讲全面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玉春.高职教育的新探索[M].福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焦彩丽,周燕,赵建伟.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研究 [J].职教论坛. 2011(15)

[3]赖华清.简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 职教探索与研究. 2010(01)

[4]翁幼珍.校企合作视野下的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J]. 教育与职业. 2011(02)

作者简介

潘红艳(1975-)湖南岳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标准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途径分析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职业标准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课程改革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