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清兵卫与葫芦》学写作技巧
2014-08-27王琴
王琴
摘 要: 作文,尤其高考作文,内容固然要充实,但恰当运用技巧会让文章更有张力、魅力,会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更上一层楼。高中语文教材中其实有很多技巧值得借鉴,如《药》巧设明线暗线、欧·亨利式结尾、蒙太奇手法、雨果作品中的美丑对照等,灵活运用这些技巧,会让学生在高考中语文科目获得高分。
关键词: 《清兵卫与葫芦》 写作技巧 高考语文
学生作文,甚至高考作文,常常平淡无奇,关键是不会灵活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其实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典型技巧可供采纳,如巧设明线暗线、欧·亨利式结尾、蒙太奇手法、美丑对照等。下面笔者就《清兵卫与葫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一些技巧加以介绍,希望广大学生能有所收益。
一、倒叙——悬念陡起
平时在写记叙文时,我们常采用“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结构谋篇布局,这样显然有些平淡。该文总体上也是按照“爱葫芦—得葫芦—失葫芦—爱好转变”的事情发展顺序行文布篇的,但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平铺直叙,而是在文章开头采用倒叙手法加以描写,“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究竟是什么事情呢?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注意。通过倒叙,对小说结构布局加以有意识地调整,从而使其曲折有致,趣味浓厚,增强读者的阅读欲望。
二、细节——妙趣横生
细节描写就是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该文细节描写也极为传神,如清兵卫把一个老人熠熠发光的秃头当成葫芦的细节可反映他的痴迷。又如清兵卫买葫芦时的心理变化细节描写也尤为精到:高兴——担心太贵——庆幸不贵——担心被别人买去——买到后的心花怒放。通过这一系列的心理描写,同样可以看出清兵卫独到的爱好和痴迷程度。
其实文中一处关于教员爱好武士道的细节描写被很多老师忽略了。作者安排这个细节是有深意的,假如教员能以自己的爱好体谅清兵卫的爱好,是不是会有另一个结局呢?
三、摇摆——曲折多姿
古人云:“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该文作者通过穿插许多细节,让行文结构变得摇曳多姿,这在叙事结构上称之为摇摆。正如教材所说的“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出犹疑不定的状态”。这就是说,在一部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绝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
如在“爱葫芦”这个情节里,作者写了清兵卫如何不厌其烦地收拾葫芦、观察葫芦,以至于把一个老头的秃头当成葫芦,使文章妙趣横生,同时鲜明地刻画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清兵卫如此热爱葫芦,自然而然地会收集葫芦,作者在这个情节之前,让文本发生了一次摇摆:父亲的朋友到访,客人和父亲谈论葫芦,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葫芦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这时热衷葫芦的清兵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儿子相反的看法,父亲却圆睁着眼呵斥了孩子,孩子沉默了。这个摇摆暗示了父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以及凡是与社会主流文化不相合的观点都会被排斥、被拒绝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次摇摆为后文做了铺垫,并和开头告知的结果遥相呼应。
接着写清兵卫花一毛钱买了一个葫芦,可是由于上课玩葫芦,葫芦被没收了,于是教员家访,父亲粗暴地阻止,清兵卫终于断绝了玩葫芦的兴趣。故事到这里本应结束,可作者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摇摆,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文章达到了高潮,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被教员没收的葫芦被校役拿出去卖给古董店的老板,竟卖出了五十元。在这个摇摆之中,作者又穿插了一个小的摇摆,古董店的老板又把葫芦以六百元的高价卖给了富商。这样的摇摆耐人寻味,证明了清兵卫的眼光和天赋。
四、结尾——意味深长
“欧·亨利式”的结尾常常为人称道。该文固然不是“欧·亨利式”结尾,但同样让人感到回味无穷。其妙处就在以下方面:就结构而言,照应开头;就内容而言,暗示作品主题,同时深化主题,引人深思。清兵卫新的爱好仍然为父亲不喜欢,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小说在这里戛然而止,但读者会自然想到结局最终又是葫芦故事悲剧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试想,如果不断地重演这样的故事,会对清兵卫造成什么影响?清兵卫会变成什么样的人?由此推广到社会,作品主题就不言而喻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