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型期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4-08-27齐晶高江江

考试周刊 2014年50期
关键词:学分制

齐晶 高江江

摘 要: 学分制是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实行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本文通过对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比较,深入分析高等教育管理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推行学分制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学年制 学年学分制 学分制

教育部颁布的第二十一条文件规定“实行学分制的学校,由学校按学生学期或学年所修学分数,确定学生学习进程”。这是为了响应教育部199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的文件号召,用学分的形式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增大学习弹性,放宽对学生入学年龄的要求,只要修满毕业学分均可顺利毕业。起初这种模式并没有被国内高校认可,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高校逐渐接受了这种学分制模式,学分制改革成了高校体系改革的又一重点内容。在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改革不同步导致不同高校进行毕业考核的目标均不相同,有的还是传统的学年制;有的开始向学分制改革,属于学分和学年制并存;还有部分学校已经完全转变成学分制院校。高等院校从学年制向学分制改革是我国教育部提出的大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了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笔者所在学校从2011年开始实施学分制。

一、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教育制度

1.学年制。

所谓学年制,即要求在校学生务必完成既定学时内容,实现目标上限并顺利通过考试者,最终获得毕业证书。高等院校根据每个专业所需掌握技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每个学年要学习的内容都是按照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执行的,学生并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籍处理以年级为单位,升级即进入高一年级学习,跳级就跳过一个年级段,留级就是停留在已学过的年级段重修一年。学年制的主要优势是所有课程体系都是经过周密安排的,所有学生享受的都是同等待遇,接受一样的教学内容。这样统一的教学方式便于学校进行管理,有利于学校对整体教学水平的宏观调控。我国自五十年代学习苏联实行学年制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全国有了比较统一的教学计划,各门课程有了较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有了一套具体的规章和制度,对于教学秩序的维护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稳固作用。

传统学年制教学体系具有众多优势,也存在很多弊端,主要是不利于新学科较快地进入高等学校:学年制教学体系通常会安排大量课程,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没有时间根据个人爱好开展相应的业余活动,由于学年制教学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间的差异性,因此不能按其不同发展水平、兴趣和特长主动学习。

2.学年学分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发生变革,学年制向学分制的发展即是一个典型阶段。社会经济向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高校进行学分制管理模式是必然产物之一。所谓学年学分制是学校根据专业不同设置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及时间自行安排学习计划,通常二十学时被记为一个学分,根据学年或学期中获得的不同类型课程学分情况最终衡量该学生是否有获得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的资格。通常,学分的统计是以学年为时段的,如果有需要降级及劝退的学生,所累积的课业学分即是唯一可以进行衡量的有效因素。步入21世纪,绝大多数高校已在教学管理中形成了学年学分制的特有管理模式。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目前实行的教育制度为典型的学年学分制。学校2011版培养方案明确规定,理论学时按16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按32学时计1学分,实践课按1周(24课时)计1学分。以本科培养方案为例,所有课程按必修课(通识教育必修、专业大类必修、专业必修)、限选课(专业大类限选、专业限选)、任选课(专业大类任选、专业任选)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分类。不同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学生毕业所需修满学分不同,整体在160~180学分之间。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学校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修业年限。”“本科学生修业年限为3~6年;高职专升本学生修业年限为2~4年;高职专科学生修业年限为3~5年。”“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所在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并取得规定的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

由于学年学分制课程是按固定学期开设的,教务处每学期会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为每个专业的学生安排相应的必修课程,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教室完成必修课的学习任务。选修课内容则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但通常由于选择项目的限制,很多時候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并不多。学年学分制虽然较传统的学年制有一定的自由,但毕竟缺乏灵活性,不能满足市场变革的全部需求。

3.完全学分制的教育制度。

纯粹的学分制对教学活动量的衡量是以单位时间内的分量为计算标准的。学分制对学生的唯一要求即必须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但与学年学分制相比,不同点即是所学内容的掌握不受时间限制,只要学生累积足够的学分,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纯粹的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在学分制教育体系中,学分是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与传统学年制相比较,纯粹学分制最大的不同是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下,学生能否毕业,标准不是年限,而是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

对于学生来讲,学分制最大的优势即在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学课程。选课是学分制教学体系的最大特点,以承认学生差异为基准,设置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及个人能力,对授课教师进行全面自主的挑选,在整个课程传授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由于学分制教学体系采用的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学方式,因此,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引入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让教师习惯了安逸,甚至淡化了基本的竞争意识。学分制可以刺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只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如此,与传统学年制教学方式相比,学分制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学生增加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保证学生在一定期限甚至更短时间内掌握所有教学内容,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实施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并没有完全实现学分制教学体系改革的全面目标,尤其是学分制要求的不限制学习时间这一方面,我国很多高校还是设置了一致的学年时间,想要彻底响应学分制教学体系的号召,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时间段,难度还很大。

1.学分制配套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分制管理系统的构成并不简单,需要很多配套设施相互辅助完成工作。例如,传统学年制管理系统中比较容易运行的选课、排班、教师分配、教学管理等内容,在学分制管理系统中就必须进行较为完善的设置,否则便不能为教学过程提供良好的条件。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即使实行全面学分制管理的高等院校在管理系统设置方面都没有进行完善处理,并没有将学分制管理的优势完全展现出来。

(1)国家和学校缺乏相应配套的政策、措施支持。按照我国传统政策,每年的七月是本科毕业学生走出校园的日子,为了工作方便,很多用人单位都选择一个统一的日子来校招聘大学生,相关工作单位也只在这个时刻为大学生办理户籍、档案的调取工作。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即使是提前修足学分的学生还是没有便利条件促使他们提前离开学校,很多与之息息相关的事情都会受到影响。干部身份对大学毕业生来讲非常重要,不在七月份毕业就面临拿不到派遣证的问题,这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所以,即使政策允许,但目前来讲,真正提前毕业只能是纸上谈兵。

(2)选课制度操作难度大。目前,在相关政策的要求下,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学分要求基本维持在170左右。非特殊情况下,学生需要整整四年时间才能顺利完成学业。即使学校实行了学分制管理系统,但大量必修课与限选课还是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甚至一些高校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名存实亡,学生只是采用选修型的“必选”形式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否则还是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所以,真正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而且,学分制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有些学生为了顺利完成学业,选择的课程往往不是自己兴趣所在,而是为了轻松选择一些比较容易通过考试的课程。尤其对于新入学的学生来说,学校没有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导致学生选课时产生极大的茫然感,不知道该选什么课,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學分才算合理。

不仅如此,很多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也存在很大问题,一部分创新意识很强的课程因为师资力量不足而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甚至一些学校并不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选修课的,而是有什么老师上什么课,因人设课无形中大大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3)学校收费标准不统一。各高校目前执行各自的标准,各自为政。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由于学分制刚刚开始实施,正处于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的阶段,学生仍然按学年缴纳学费,不及格学生重修暂不收取重修费用。无形中导致部分学生对正常考试及补考不重视,他们认为重修免收学费又多了一次重学考试拿高分的机会,助长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补考缺考(补考成绩只能以60分计算)的风气。

(4)缺乏相应的教师奖励机制。由于学校实行选课制度,自主选课,自主选择教师。那么相同课程,报名名师的学生人数多,教师工作量相应增加。目前,所有教师都有基础工作量要求,教师的授课效果及超额工作量并未与特别合理的奖励机制挂钩。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结果,教师势必会失去工作动力,教学效果也会大大削弱。

2.学分制的实施大大增加了教务管理工作的难度。

(1)成绩梳理难度加大。实施学分制后,学生学籍管理方面的工作增加了很多内容。一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并没有顺利通过考试,必然面临补考和重修的问题,有一部分课程还是跨专业的,一旦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学生成绩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对于学生成绩的确认往往需要几个过程,无形中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2)学生置课工作量大幅增加。在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过渡期,由于学校执行的是不同的教学计划,课程命名、教师安排、学分设置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一旦出现学籍异动情况,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学生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尤其在学分互抵方面,教务处往往要再次投入巨大精力。

(3)学生毕业资格审查难度加大。如果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那么每年学士学位的受理就无法在统一时间内完成,学生毕业能力的考核也不能在统一时间进行,学校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一进行审核。由于很多学生在毕业前都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工作势必存在很多困难,为了解决这一状况,很多高校都会临时出台相应政策协助核查成绩工作顺利进行。

(4)教学秩序维护难度加大。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讲,很多人已经开始到社会实习,想要与这样一部分学生取得及时联系往往存在众多困难。原来形式上的班集体已经不存在了,管理过程中由于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教学秩序的维护具有很大难度。

3.学分制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与传统学年制管理模式相比,学分制管理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也不会时刻在一起学习,所以班级意识在学生心中已经逐渐淡化了。也就是说,学生群体面临集体责任感消失的现象。活动方式由集体活动转为分散活动,导致班级凝聚力下降,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学分制管理体系的改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班级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无疑给教学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困难。以往班级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靠班级干部完成学生考勤及作业收发等工作,开放式管理以后,这些工作内容只能由教师自己完成,所以,维持教学秩序等工作分散了教师的精力。很多学生会抓教师的管理死角,逃课、作弊等现象屡屡发生。所以,如何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提高教学质量成了各高校共同探索的问题。

4.惯性思维影响限制了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行。

在我国,人们根深蒂固地认为:正规本科专业修业年限一般为四年,个别专业可能更长,如医学为五年,专科一般为三年,个别学校的个别专业可能为两年。因受到传统专科及本科学习时间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觉得不按规定时间走出校园的学生都是非正常的,不愿意给予机会,所以,此方面也是影响学分制管理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高校實行学分制的对策与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高等院校尚处于学分制管理模式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问题都亟待解决,需要相关部门提出相应政策妥善处理。

1.加强学分制条件下相关制度建设。

(1)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高校进行学分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扩展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广泛的发展空间与自主选择权利。所以,学校要在相关领域做好科学调查,安排好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尤其在学分设置方面,全面提倡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建立健全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籍管理制度。学分制改革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即学籍管理。由于很多学生在学业完成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补考、重修、退学、转学等,为此高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使纷繁复杂的学籍管理在良好秩序下进行,有章有序,加快学分制改革发展步伐。

(3)完善学生自主选课制度。学分制管理模式最终体现为学生可以自主选课。所以,学校需要经过一系列科学筹划确定哪些是学生的必修课,哪些可以设立为选修课程,必须保证学生在学完主要专业知识的情况下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其他内容。对于每年新入学的学生,学校都要安排教师详细指导,消除学生的茫然感觉,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怎样才能合理利用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进行选课。

(4)实行免修、免听制。对于在某一方面先天优势强烈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免修权利。总之,学分制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不同学习要求。加强考试管理,确保学生在免修、免听的情况下成绩依然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5)加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将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引到学分制管理模式中,系统开发一定要做到人性化、完整化,利于管理,一定要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进行,同时利用高科技的网络技术在校园内部形成一个沟通平台,方便学生学习与自主交流,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网络信息平台学习,保证学业顺利完成。

(6)加强对弹性学制的社会宣传。学校可以通过适当的宣传方式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学分制的优势,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高等院校才能彻底完成学分制改革工作。

2.建立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的学生管理团队。

学生是校园的主体,只有做好了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学校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前景。高等院校想要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为校园里的每个同学提供开放、健康的学习环境,就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1)严把辅导员遴选关。对于大学生来讲,辅导员对他们的大学生活影响至深。学校在进行辅导员筛选过程中一定要严把质量关,保证进校的每一个辅导员都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专业知识能力等。要净化辅导员队伍,为大力进行学分制变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辅导员引进校园后,适当的岗位培训对整个工作过程十分重要。要让辅导员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及在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一系列问题,要提高他们看待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思想层次有了提高,才能很好地完成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

(3)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需要提高辅导员的福利待遇,通过岗位补贴形式提高辅导员的整体收入水平,不能使其过分低于教师的正常收入。辅导员平时工作任务量繁重,一定要做到收入与付出成正比。与此同时,还要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办公室、宿舍等条件都要进行全面完善,还要对辅导员的晋升道路实施完整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为学生及学校提供服务。

从发展角度看,高校教学体系完成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改革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无论是学年安排还是学费收取,都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认为,学分制目前仍处于实践摸索阶段,高等院校想要彻底完成学分制教学体系改革,就要从实际角度出发,在学费收取、教学管理、考试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整,边实行、边改革、边完善,充分发挥学分制教学体系的优势,这将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相乐等.关于学分制的理论问题.石油教育,2008.

[2]薛文智.对高等学校由学年制到学分制转变的思考.高校发展与教育,2011(9).

[3]张金甫,杨燕红.对改革学年制、推进学分制的思考.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10).

[4]孔祥国,周蓉.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比较分析,高教论坛,2005(2).

[5]汪筱兰.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型期实施弹性学制遇到的问题.科教文汇,2006(6).

通讯作者:高江江

猜你喜欢

学分制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路径探究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学分制条件下产品设计专业指导教师制教学模式实践与分析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高校实践育人学分制模式构建研究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