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比较研究

2014-08-27刘俊俊

2014年20期
关键词:葛兰西卢卡奇异同

作者简介:刘俊俊(1987-),女,汉族,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景观。它以独有的话语体系和犀利的思想锋芒,刺激着大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分别阐述,总结归纳出来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我们能正确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提供一定的方向和指导。

关键词: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异同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种既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相对立,又与第三国际列宁主义相抗衡的,其创始人是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初,从60年代起在西方发达的资本逐国家广为流行。西方马克思主义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创始人,《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他是在总体上崇尚马克思主义观。①他着重方法,也是区分与其他主义最重要的标准。他认为只要不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能延续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思想。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任何改善的途径、方法,最后的结果都是折中主义。马克思彻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最本质的要求。

柯尔施和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受到了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特别是黑格尔深刻的影响。与卢卡奇的一些观点比较接近,柯尔施仅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的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提出是没有搞清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柯尔施坚持他们的这种马克思主义观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有出入的,从其本性来看,是与哲学不存在关系。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所把握的事物是从整体来对待的,特别是对待社会革命问题。在革命斗争时期,这种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的,是有利于革命进程的,应该给予肯定。可以看出,柯尔施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葛兰西的《反对〈资本论〉的革命》一文中,根据对马克思的理解,对当时历史事件作出解释,这也成为了他的“实践哲学”即马克思主义未来发展的先兆。葛兰西放弃欧洲改良主义和国内“不妥协”多数派,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强大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能够利用这一理论进行自我解放。并且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经济危机不是决定无产阶级革命的源泉,应该历史的考察问题,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绝对历史主义”和“实践一元论”是葛兰西思想的核心。

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是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是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解决实际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观的精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真理,做到认识再认识,从而达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看待问题,避免出现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主要可以概括为一下三个方面:第一,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实现全人类的自我解放,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第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第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严格按照客观事实去办事,一切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立场、观点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三、比较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不同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不同点

1、形成背景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在混乱的第一次大战后,中西欧革命的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西欧带来了曙光,但实践表明俄国革命道路在中西欧又是行不通的,卢卡奇等人就开始分析中西欧革命失败的原因,希望探索出新的革命道路。他们认为以往的经济危机不是导致革命的主要方面,而最重要的是缺乏无产阶级意识。可以说,一战后的欧洲革命运动的失败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给资本主义带来了极大的发展。而这给西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客观依据。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背景是他对当今世界特征和主题的观察、分析、判断;形成的历史依据是1957-1977年的历史经验;形成的现实依据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与工人运动结合的密切程度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中西欧革命强大的思想武器,曾经给革命带来了胜利的曙光,但是由于其革命思想没能考虑到与广大的无产阶级特别是工人和农民的结合,后期的思想也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认为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割裂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片面修正的解读,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导致了虽然有一定革命进步性的思想没能长久的成为其领导革命的思想武器,而且由于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致使革命走向了失败。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特别是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审时度势,不断总结国外和国内发展经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生产力发展,是在中国革命、改革的发展进程中总结出来的。

3、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全面程度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创始人对马克思的理解上都存在偏差,最主要是把马克思的观点绝对化,不能够整体系统的去对待马克思的基本思想观点,也不能够客观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缺陷。主要表现为:卢卡奇认为真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也就是所谓正统思想,而且把这种方法归结为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柯尔施仅仅从历史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葛兰西仅仅从哲学的角度去认识马克思主义,显然这种本体论的认识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不能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邓小平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全面的、整体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方法,是集立场、观点和方法于一身的统一整体。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相同点

1、都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方法。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源泉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只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就在。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不仅能够给予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正确认识,而且对我们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保持永不衰竭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方法功能。

2、都很注重立足实践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和实践辩证统一的总体性的社会革命理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更是强调实践的重要位置。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的态度明确。他深知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功能的实现和发挥,必须在实践中,必须和具体的实际和具体的情况相结合。就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②

3、都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开放的。纵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不难发现他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多元的、开放的。因此应该把单一的马克思主义从生活中一笔抹掉,提倡多元的马克思主义,要允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不管是宗教哲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还是别的其他哲学流派提出的观点,都应该“包括”在马克思主义中,因为他们的每一个观点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76,(3):78-79.

[2] 梁树发.卢卡奇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评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03):25-28.

[3] 张康之.卢卡奇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05):96-102.

[4] 唐琳 吴恒.略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理论[J].理论界.2012.48-52.

[5] 韦磊 张秀荣.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69-71.

注解

①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76,(3):78-79.

② 韦磊 张秀荣.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69-71.

猜你喜欢

葛兰西卢卡奇异同
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回望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葛兰西文化哲学的实践概念
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深化与曲解:改革开放以来葛兰西实践哲学之争的研究综述
主持人的话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永恒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