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新题型对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
2014-08-27何玲
何玲
摘 要: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2013年12月起进行了改变,其中改变程度最深、反响最大的是翻译题型的改革。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通过对翻译新题型特点的研究,结合我国大学英语课堂中翻译教学的现状,运用反拨作用理论,探讨翻译新题型的积极反拨作用及其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 翻译新题型 反拨作用 翻译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CET6)已经实施了27年,因其认可度高,受众面广,社会影响大,成为十分重要的大学英语测试。其结果不但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重要依据,而且往往被作为评价教师水平、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其每一次的变化和改革都会引起普遍关注。从2013年8月颁布的最新CET4和CET6改革新规定中可以看出,虽然听力、阅读和翻译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改革程度最深、反响最大的是翻译部分的改革,翻译题的难度和所占比重大大增加。这项改革必然促使教师和学生加强对翻译能力的培养,对翻译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大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比重,推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笔者试图从四级考试翻译题型的变化探讨其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
1.四级考试翻译新旧题型对比
旧题型中,翻译题在四级考试中的比重仅为5%,要求是进行5个单句的汉译英翻译,即给出五个不完整的英文句子,要求考生根据括号中的中文进行相应翻译,将所缺部分补充完整,考点的实质仍是语言知识,而非语言能力。这种考核的方式实际上仅仅是变相地考查学生造句的能力,即用核心词汇、短语或固定搭配结合典型的语法规则进行造句填空,而没有考查学生实际的翻译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对翻译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
改革后,翻译题的比重从5%大幅度提高至15%,考题的形式改为以语篇形式出现的汉译英段落,长度为140至160个汉字,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著名语言测试专家Bachman认为“能进行有效交际的语言能力由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两部分组成”。语言组织能力包括运用语音、词法、句法的语法能力和连接话语与句子的语篇能力;语言使用能力包括根据不同语境及相应社会习惯,使用合适语言形式表达语言使用者意图的能力(Bachman1996)[1]。新题型考查了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因为其不但对词汇短语、句型语法和固定搭配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表达能力、组织篇章的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强调考查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性,突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所以新题型更具挑战性,对学生的翻译能力要求更高。
2.反拨作用理论
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是指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产生的影响。首先,毋庸置疑,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有影响,即一定会产生反拨作用。Popham( 1987)提出“测量促进教学”(measurement-driven instruction)这一理念,认为重要考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Morrow(1986)甚至提出“反拨效度”(washback validity)的概念,指出“效度应是通过其对教学的积极作用的大小来衡量”;Shohamy(1996)[2]提出了“课程调整”的观点,认为课程会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调整;Bachman和Palmer指出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会影响到个人(学生和教师)、教育体制和整个社会。其次,关于反拨作用的性质,反拨作用可以分为积极的反拨作用和消极的反拨作用。根据Bailey的观点,区分积极和消极反拨作用的标准就是看测试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起到了促进还是阻碍作用。Hughes认为,如果测试的内容和测试的技巧与课程目标不相符,其反拨作用就是消极的;如果测试的内容和测试的技巧符合课程目标,其反拨作用就是积极的。再次,有关反拨作用起作用的机制和模式。Hughes(1993,in Bailey 1996)[3]使用三分法界定反拨作用的各个层面,认为考试的影响涉及“参与者”(考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材编写者、教科出版商等)、“过程”(大纲制定、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学习策略等参与者所采取的任何有助于学习过程的举措)和“结果”(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和学习的质量)三个方面。Alderson和Wall(1993)[4]针对反拨效应提出了15个假设,即“从教和学的内容、方法、顺序、进度、程度、深度等方面阐释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包括影响的大小与范围”(亓鲁霞,2011)[5]。
3.翻译新题型以其反拨作用
3.1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翻译教学现状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并没有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具体表现为:
第一,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一直被视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因此,学生和教师几乎是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四六级的备考状态,整个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学习和测试围绕四六级统考进行。由于四级考试中翻译题的难度不高,教师和学生通常认为只要扩大词汇量,重点掌握一些固定短语和搭配,考前重点复习一些基本的语法和句型,例如: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倒装句、时态、各类从句等,就能在考试中一对一地进行翻译,并不需要太多翻译技巧。翻译题只占考试的5%,这个分数不会影响大局。因此,四级考试中的翻译题对翻译教学的指导作用并不大。
第二,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来看,教材中涉及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内容很少,尽管很多精读教材每个单元后面都有翻译练习,但这些翻译也只是孤立的单句翻译练习,实际上只是考查学生能否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或词汇造句,“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练习不是翻译,而是一种语法词汇的综合练习”(蔡基刚,2003)[6],这种练习很难反映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三,从思想观念来看,一些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只要有了足够的词汇量和扎实的语法基础,基本的翻译能力能够增强就自然而然。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是高年级的学生或者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和将来欲从事翻译工作的学生才需要掌握的知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只要具备基本的阅读和听说能力即可。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很少有翻译教学的位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已经扩大到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英语不仅在各个专业领域有对外合作交流,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使用也越来越多。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用英语进行交际,进行跨文化交流,直接开展工作,但如今的翻译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是很难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因此,需要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和测试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
3.2翻译新题型的积极反拨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本次改革的新题型考查学生的篇章翻译能力和对我国经济、传统文化、历史、社会发展等内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正是考核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和实际翻译能力的体现。这实际上就是翻译新题型要发挥的积极反拨作用。
从微观层面(即个人,包括学生和教师)来讲,翻译新题型的积极反拨作用在于:翻译测试的改革能促使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指导教学和学习的新方向,纠正之前教学中不重视翻译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些错误做法,实现考试要求和课程要求中对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宏观目标。通过考试要求,学生能明确学习目标不再仅仅是对词汇语法的死记硬背,会更全面地学习和操练单词,积累大量地道的英文习惯表达,并积极地学习翻译理论,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这无疑能促进对学生各种英语技能的培养,避免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
从宏观层面(教育体制和整个社会)来讲,其积极反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翻译测试的改革能促进课堂教学从知识型教学向技能型教学转变,促进考查方式进一步实现以知识和结构为纲的语言测试模式到以技能为纲的语言测试模式的转变,推进师生关系从以教师占主导地位到师生合作关系的转变,进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往技能型、交际型和实用性的目标前进。对整个社会而言,更多的接受大学英语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能把英语作为一种学习、工作和对外交往的工具,成为跨文化交际人才。
3.3发挥其积极反拨作用的途径
考试这根“指挥棒”用得好,就能促进教学;用得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不利于教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反拨作用,找到促进积极反拨作用充分发挥的途径,减少测试给英语教学带来的消极反拨作用,这样才能实现其最佳反拨,发挥其期望的反拨作用。结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新题型来说,其就是避免教学成为为考试服务的工具,在课堂上进行题海战术和应试教育,而忽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
3.3.1改革教学内容
德国的阿尔布雷希特·诺伊贝特提出翻译能力的5个定性参数:(1)语言能力;(2)篇章能力;(3)主题知识能力;(4)文化能力;(5)转换能力(Neubert 2000)[7]。针对现今翻译教学在课堂中的缺失,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进行翻译的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翻译的定义、标准、基本方法与技巧、翻译腔的辨认和规避、翻译策略的选择等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和翻译理念。有了理论的指导,他们才知道如何做到忠实于原文并创造出可接受的译文。
(2)不能仅仅做一些单句的翻译,而应该通过篇章练习,加强培养学生的篇章意识,掌握篇章中的指代词、多义词、抽象词、转义词的语义厘定,加强学生语篇衔接和连贯意识的培养,且注意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词汇、语法和修辞的能力。
(3)注意指导学生学习中西文化。文化是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也可能是最难的问题之一(王树槐,2001)[8]。因此,课堂中应该指导学生学习有关不同民族的思想、习俗、礼仪、宗教等知识,了解其文化底蕴,了解文化因素在翻译中出现意义的空缺、交叉、包孕、冲突、相符等情况,使学生具备“敏锐判断两种文化差异并加以调整”(罗选民,2008)的能力[9]。
(4)语言能力首先指的是“双语语言知识”,还包括“言语交际能力”(姜秋霞,2002)[10]。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更全面地学习和操练英文单词,积累大量地道的英文习惯表达、谚语和成语的表达,扎实掌握语法规则。另一方面要提醒学生在课外注意加强汉语基本功的培养,避免出现能理解原文,却苦于找不到准确的汉语表达方式,只好生搬硬套、硬译死译的情况。这样才能创造出流畅的、地道的译文。
3.3.2改革教学方法
现今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仍以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语言知识点为主,一定的课后练习和练习讲解为辅。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实现从知识型教学到技能型教学的转变,促进师生关系从以教师占主导地位到师生合作关系的变革。在翻译教学中,技能的培养和师生的合作更重要,因为翻译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靠教师对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传授,更多的是靠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实现语言能力和转换能力的运用。在翻译课堂中,我们可以做以下尝试。
(1)在精读课程教学中,可以改变传统的讲解词汇的做法,找出其中的名篇佳句,让学生翻译,并且把几个学生的译文进行对比,大家讨论优缺点,汲取好的译文中的语言素养和翻译技巧。
(2)组织学生进行翻译欣赏。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给出一篇文章的原文和译文,让学生感受名家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也可以给出几个经典译文,供学生对比、讨论,谈谈自己的感受,加强对翻译技巧的学习和掌握。
(3)由学生课后挑选自己喜欢的译文,然后拿到课堂上自由发言,畅谈自己阅读此译文后的感受,跟老师与同学一起讨论哪些地方翻译得好,哪些需要改进。
(4)进行大量的翻译练习。练习有两种完成形式:个人完成,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文章的选择要注意文体的多样化,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的文体,注意到不同文体的遣词造句的不同之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译文进行点评,对精彩之处予以表扬,对需要改进的地方予以修改。
4.结语
语言测试对教学与学习的反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次改革中的翻译新题型给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增加了不小难度,给师生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相信,以本次改革为契机,通过努力发挥其积极的反拨作用,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我国高校一定能培养出更多的跨文化交流人才。
参考文献:
[1]Bachman, L. F.& Palmer A. 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Shohamy, E. et al. Test impact revisited: washback impact over time. Language Testing, 1996, 13(3): 298-317.
[3]Bailey, K. M. 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 1996, 13(3): 257- 279.
[4]Alderson, C & Hamp-Lyons L. TOEFL preparation courses: A study of washback [ J]. Language Testing, 1996, 13(3): 280- 297.
[5]亓鲁霞.考试风险与期望反拨效应之间的关系[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1(1).
[6]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
[7]Neubert, A. Competence in Language, in Languages, and in Translation [C].//Christina Sch?ffner & Beverly Adab.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msterdam/ Philadelphia : John Benjamins : 3 - 18.
[8]王树槐.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1(5).
[9]罗选民,黄勤,张健.大学翻译教学测试改革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8(1).
[10]姜秋霞,权晓辉.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关系的理论假设[J].中国翻译,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