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2014-08-22江苏省宜兴市红塔中学
张 跃(江苏省宜兴市红塔中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数学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结果性方面,转变到数学的形成性方面,其核心是给学生创造机会、提供机会,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由来和发展过程,积极主动地探索并建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应用的方法与途径.教学时,我们应善于从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努力改变以前的被动、单一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现实情境而构建发展的.围绕《新教材》教学目标,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操作活动的情境,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是改进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丰富的图形世界、有趣的七巧板、银行储蓄、打折销售……通过以上手段将数学问题镶嵌在具体而丰富的生活情境中,使数学知识注入生动的生活气息,就能实现“人人从生活中体会有趣的数学”、“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在数学上得到相应的发展”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根据教学内容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带着浓厚兴趣愉快地学习.例如在讲授《正方形的识别》时,我拿了一些长短不一的塑料小棒和一把剪刀,对学生说:“我们在前面几节课学习过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那么现在请几个同学选一些塑料小棒把这些图形拼一下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踊跃参加,被叫起来的几个学生都能既快又正确地把几个图形拼好.我又问:“矩形、菱形你们是怎么拼的?”学生回答:“拼矩形时可以先拼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把平行四边形扶成两邻边垂直,拼菱形时只要把平行四边形的长边剪成和短边一样长”.然后我把前面同学拼的矩形和菱形拿在手上,对学生说:“现在谁会把矩形和菱形变成我们熟悉的正方形呢?”不一会就有人举手回答:拼正方形时可以把菱形扶成两邻边垂直,拼正方形时也可以把矩形的长边剪成和短边一样长.这样学生就从自己的动手实践中找到了识别正方形的方法,效果比直接告知他们识别的方法要好得多.
二、建立数学模型,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不仅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同时《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背景材料,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学会并掌握数学建摸的方法,帮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都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使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组开展讨论、交流,然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获取教科书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要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尝试评价不同解题策略之间的差异,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问题中的交流与合作不能流于形式,交流前要有明确的目标,讨论的问题要有思维的价值.另外,合作探索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前提.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可作适当的提示、引导,千万不能包办代替.
如在“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的课堂练习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四位学生在黑板上解题,然后再让几个学生上来批改.其中一个学生的做法被批改为错误,他的做法是:
由①得:5x=y+3③
把③代入②得y+3=11-y
所以2y=8.
所以y=4.
把y=4代入③,
所以5x=7.
于是我问:“为什么认为他的解法有错误?” 该学生答:“因为老师讲的代入方法不是这样的,他没有按老师的方法做”.我说:“但他的结论与其他的同学是一样的呀!” 该学生答不出.于是我趁机表扬解题的同学:“他的解法非常正确,是一种创新的解法!他能够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方法,自己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同学们应多动脑筋,多向这位同学学习,从更多方面去开拓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创设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决了课堂上数学问题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不是单纯地做练习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搜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思想、发现问题思想和创新思想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思想.
课本例、习题虽具有典型性、示范性,但作为新知识的应用,解答时往往只与本节的知识有关,学生也习惯将其与本节知识挂钩,而且思考方法比较单一,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展开,不能有效发挥例、习题的功能.在《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一章的学习中,我引入开放性问题.2001年1月13日《文汇报》报道:NBA官方杂志《篮圈》根据每位球员在7项技术统计上的成绩进行了总排名,“飞人”乔丹得分17102分,列第二,抢断1277次,列第六.曾辅佐“飞人”乔丹开创了公牛王朝的皮蓬,出场第21位,732场,得分第10位,13937分,篮板球第21位,5226次,助攻第10位,4330次,抢断第4位,1608次,上场时间第3位,27752分,在6项中进入前25名.学生根据报道中提供的数据,在评价两人技术水平谁好时,展开了创新研讨:有的认为打篮球最重要的是得分,即乔丹优于皮蓬,且年轻,体力好;有的则赞成技术全面的皮蓬胜于乔丹,认为这是一项合作运动,需要集体力量,强调全面发展,乔丹的得分中渗透了皮蓬的功劳.在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不追求大统一,不搞一言堂,不设计标准答案,不轻率否定学生的探索,积极鼓励学生多视角、多层面地探索和研究问题,寻求不同答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打开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既有利于各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实践证明,数学教学模式与学生的能力培养关系密切.教师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有自身独特性的个体,才能学好数学,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