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丰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钢琴伴奏织体的艺术特色

2014-08-22王爱国吕琳

枣庄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间奏织体钢琴伴奏

王爱国,吕琳

(苏州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创作于1971年,该曲为田丰创作的交响合唱《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中的第三首,也是迄今为止经常上演的堪称经典的合唱曲之一。1975年合唱曲的钢琴缩编谱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采用钢琴缩编谱为合唱曲伴奏更加简洁,也更适合多种演出形式的需要。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是在原来交响乐伴奏基础上的缩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合唱曲伴奏。“作曲家采用了‘歌词服从于音乐发展’的创作观念,并且在创作思维上还出现了一些其他新的探索。”[1](P83)交响化的思维在该曲的钢琴伴奏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作曲家从形式、结构、内容等方面对该曲的伴奏织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注重发挥钢琴伴奏的叙事性和抒情性。作曲家在伴奏的编配方面突破常规,赋予了伴奏更加独立的意义。该作品的钢琴伴奏在弹奏技巧方面有一定难度,织体、力度、和声手法多变。在该合唱曲的钢琴伴奏实践中,许多伴奏者因为对伴奏的创作特色不够了解,缺乏对钢琴伴奏手法的深入分析,所以在实际伴奏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进而影响了合唱曲整体上的音乐诠释。本文主要对合唱曲钢琴伴奏织体的创作特色加以分析和研究,从传统戏曲元素的融汇、音乐形象塑造、音乐情感的表达、伴奏配合的逻辑等方面探寻作品钢琴伴奏的艺术价值,力求为该合唱曲的伴奏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传统戏曲元素的融汇

在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中,对传统戏曲元素的借鉴和吸收成为该合唱曲主要的创作特色之一。“作曲家基本采用了京剧的音调素材、旋法和节奏特征,运用中西方的音乐技术、融汇了中国古诗词、古典戏剧和音乐形式中的音、韵、律。”[2](P6)在钢琴伴奏中,这些京剧音乐元素在合唱曲的前奏、间奏和乐句的间补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也是该曲伴奏的点睛之笔。中国传统京剧元素的融汇,不仅为合唱曲创作风格的形成确立了基调,还为这首作品的宏大的叙事性、强烈的戏剧性特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1.音响的戏剧化对比

戏剧化的音响对比主要体现在节奏形态的疏密,力度突变与渐变、和声音响厚度的增减、调性的游离、速度变化等方面,伴奏利用上述手法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使音响产生剧烈的起伏变化,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如合唱曲前奏部分,作曲家写作前奏用了45小节,不仅预示了合唱曲整体的情绪和风格,还就毛泽东诗词创作中感慨而复杂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前奏部分几乎可以被看做一首小型的独奏曲,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意义。

谱例1:前奏1~8小节

第1小节为短促而有力的和弦,第2小节突弱至渐强有力的震音奏法奏出强烈的音响,第3小节至第7小节双手八度奏出强而有力的主题旋律,由渐快至至减慢的旋律手法使音响变化更具紧迫感,乐句收尾处左手低音以半音音程级进上行,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感。旋律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上,有近似京剧武场开场的效果,塑造出具有强烈战争气氛的音乐画面。之后出现的音乐抒情片段细腻流畅,富于歌唱性,表达出伟人在艰苦境遇下的心情和怀想的情绪,在演奏中要特别强调旋律的歌唱性和强弱的细腻变化,使旋律更加细腻动人。

在乐曲的第15小节,乐曲的情绪开始产生延展性的变化,通过内部和声层的加厚,八度和弦的使用以及速度的变快等等,使乐曲的发展变化更加明朗,音乐通过速度、和声手法、织体的变化表达出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在作品前奏的结尾处,不协和的和弦加之低音声部的八度半音化上行,也使音乐的氛围达到了前奏部分的最高潮,之后音乐以单线条的方式又回落到平静的气氛中。

在合唱曲的间奏当中,也存在着这种汲取了京剧戏剧化音乐元素的伴奏织体。如在乐曲的第53~60小节,为了表现演唱当中“西风烈”的音乐画面,十个小节的间奏采用双手八度的演奏方式,并在两小节后以八度间填补和弦音增加音响的厚度,将音响逐渐变快、变强,最后在很强而短促的和弦当中结束。这一系戏剧化模式的间奏,延续了前面合唱中慷慨激昂的情绪,并继续将这一情绪向前推进并达到了最高潮。“西风烈”一句无论是合唱部分还是间奏部分都与后面“长空雁叫”的很轻而凄凉的音乐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谱例2:间奏

2.“紧拉慢唱”式的纵向结构

“紧拉慢唱”以演唱部分舒缓悠长而伴奏部分节奏密集富于变化为特点,是京剧或其他戏曲当中经常采用的一种音乐表现手法。这一戏剧音乐的表现手法可以利用节奏的强烈反差产生对比,烘托音乐情绪,增加演唱声部的紧张感和流动性。

在合唱曲的展开部分和尾声段落,均吸收了戏曲音乐“紧拉慢唱”式的表现手法作为合唱伴奏的织体形式,这种伴奏形式实现了合唱曲戏剧性与抒情性的巧妙结合,使音乐表现既从容自然又富于动感。优美的旋律与密集而紧张的伴奏音型的对比,既表现出合唱诗词的优美意境,又勾勒出长征途中艰难紧张而复杂的历史画面,因此,“紧拉慢唱”式的织体手法是更具描写性和象征意义的创作手法。

谱例3:“紧拉慢唱”式的伴奏

3.音色的借鉴与模拟

在该合唱曲的伴奏当中,为了凸显合唱作品的民族性和色彩感,还别具匠心的模拟了其他器乐的音色特点,使人产生联想,增强了音响的画面感。

例如:在乐曲的前奏部分,前奏结尾处带有附加音的不协和和弦,十分鲜明地模拟出中国传统打击乐的某些色彩感觉,既增加了音响的冲击力,又体现出合唱的戏剧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谱例4:对打击乐的音色模拟

对军号音色的模拟出现在在合唱曲的间奏和尾奏中,因为处于不同的结构位置,对军号音色的模拟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下例“间奏”部分对军号音色的模拟顺利实现了音响从宏大音乐场景向安静的音乐氛围的转折,也对增加音乐的叙事性起到了积极的补充作用。

谱例5:对军号音色模拟

二、复调性结构的渐变与衍展

在合唱曲的展开部分,复调型的写作手法成为合唱曲的特色之一,通过伴奏声部与合唱声部的呼应,钢琴低音声部对合唱主旋律的加厚与描粗,钢琴伴奏织体与合唱声部的重叠等方式,使合唱曲的情绪层层递进,形成了全曲的高潮。作曲家在合唱曲伴奏中采用复调与主调相结合的方法,巧妙地将国际歌的旋律融汇在伴奏之中,丰富和发展了合唱曲的情感,反映出音乐深刻的思想内涵。

1.伴奏声部旋律与合唱声部的呼应

在合唱曲的第114小节,钢琴伴奏的旋律部分呈现出国际歌的主题音调,与女高声部深沉优美的旋律形成对位。伴奏的旋律声部不仅仅是对合唱主旋律的伴奏和补充,而是作为合唱声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女高声部交相呼应相得益彰,呈现出更为立体深刻的情感内容。

谱例6:伴奏中的国际歌主题

2.钢琴低音声部对合唱主旋律的加厚与描粗

在作品的第129小节,钢琴伴奏低音声部出现的旋律与男低音声部唱出的主旋律相同,是对合唱音乐主旋律的加厚和描粗,强化了音乐低音声部主旋律雄厚稳健的音乐效果。而右手伴奏部分以八度方式弹奏的符点型节奏型,则进一步体现出音乐坚定果敢的音乐情绪。伴奏第二声部的双音,增强了第一声部符点节奏型的色彩感和流动性。在这一伴奏织体当中,钢琴伴奏部分的音响变化和节奏形态变化更加丰富,从整体上来看,合唱声部与伴奏声部,处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3.复调钢琴伴奏织体与合唱声部的重叠

在作品的第137小节,为了展现合唱音乐内容的宏大音乐场景,推动音乐向前发展,钢琴伴奏以对位的形式呈现出复调型的伴奏织体。钢琴伴奏中,左右手各自以八度的形式强化了旋律,并以和弦音衬托旋律的内声部,实现了与合唱旋律的完全重叠。复调钢琴伴奏织体与合唱声部的重叠,发挥出钢琴音乐宽广的特性,使合唱的音乐气氛变得更加气势恢宏,最终达到了音乐的高潮。

谱例7:复调钢琴伴奏织体与合唱声部的重叠

三、审美意图的复合

1.钢琴伴奏中音乐情感的铺陈

通过音乐手段,在音乐中表现出伟人的气魄和情怀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忆秦娥·娄山关》以1935年遵义会议前后中国工农红军所面临的困难和遭遇为历史背景,以毛泽东诗词的意境为参照,展示出极为繁复的情感内容。这首作品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转入长征期间毛泽东的心理变化。作曲家成功地采用多种音乐手法,把毛泽东诗词当中的大气,悲壮、感怀、憧憬等情绪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出来。在合唱曲中,钢琴伴奏对于铺陈音乐的复杂情感,串接音乐的情感结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合唱曲的前奏当中,有概括全曲悲壮情怀的主题性描述,有刻画人物心理,表达伟人细腻情怀的旋律性描写,有体现伟人未来憧憬和希望的和弦手法,也有表达现实境遇艰难困苦的不协和的音响。在合唱曲开始的部分,作曲家通过间奏来延伸“西风烈”悲壮激昂的情绪;在合唱曲展开的段落,通过“紧拉慢唱”式的手法来营造“霜晨月”的紧张氛围;在“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段落,作曲家采用复调手法,来表现音乐展开的层次和顺序。这一段作曲家接受了指挥家严良堃的建议。严良堃回忆说:“‘雄关漫道真如铁’,他是用复调手法写的,但安排的次序不很合适,事实上,当时红军还处在非常危机之中,排练时我提出应该修改一下,从低音慢慢的往上走,这是指红军战胜了困难树立了信心的火焰。田丰接受了,第二天拿来了修改稿,音乐形象马上就不一样了。”[3](P180)可见,作曲家在音乐创作当中是精益求精的。

总的来说,钢琴伴奏在表达合唱曲音乐情感方面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前奏中,通过较大篇幅表达出了复杂的音乐情感,为全曲的情感基调做了较好的铺垫。在间奏中,一方面注重音乐情感的延伸和推动,一方面完成音乐情感的承接和转化,为音乐的进一步展开提供条件。而在伴奏过程中,旋律声部与音乐合唱声部的重合,强化了旋律线条的表现力,推动音乐向高潮发展。固定音型式样的“紧拉慢唱”对营造持续紧张的情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曲家在合唱曲的创作当中,将自己的情感与诗词中包含的情感融会于音乐之中,通过音乐语言的细致描绘成功实现了合唱曲中复杂情感的表达。

2.音乐形象的塑造

在作品中塑造出音乐形象,这是所有成功的音乐作品的共同特征。“音乐形象也是以典型化的、概括的、同时又是具体感性的形式反映了现实的规律性。音乐形象的思想情绪基础,乃是人们的归根结底依赖于社会人、历史人全部感官活动的整个社会思维。……音乐形象创造的道路是从完整的意识走向个别的、独特的、具有具体感性的表现形式。”[4](P460)钢琴伴奏中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丰富的。音乐形象与具体的作曲手法相联系,通过特定的音响效果使人产生联想,塑造出成功的音乐形象。

例如合唱曲前奏中,通过细致优美的旋律,加之左手八度音构成的简单的和声衬托,音响宁静自然,强调了旋律线条细腻的变化。而旋律线条的细腻弹奏加之左手八度节奏衬托的效果,仿佛使人感受到伟人在漫步中思考着未来,在怀想中感悟着当下,气质从容不迫,庄重大气,塑造出伟人漫步怀想的形象。

谱例8:

再如第二次间奏,双手强烈的震音奏法,sff-pp间较大力度范围的音响变化,使得音响仿佛模拟出硝烟密布炮火连天的战争画面,以及危机四伏的音乐氛围。力度、奏法,和声色彩的变化等因素为战争画面的塑造提供了技术方面的基础。

谱例9:

在合唱曲的尾声部分,钢琴伴奏延续了“紧拉慢唱式”的织体方式,并以断奏形式的音程模仿出军号的音色,旋律手法积极明亮,整体音响结构逐渐减弱,在极轻的音乐氛围当中结束,从广远的景深中塑造出红军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历史画面中远去的音乐形象。

谱例10:

总之,合唱曲《忆秦娥·娄山关》钢琴的伴奏织体,采用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既有反映戏剧化冲突的音乐画面,又有体现人物微妙心理变化的情感表达。该合唱曲的伴奏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元素,还融汇了《国际歌》的音调,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反映出作品鲜明的时代特色。在钢琴伴奏实践中,钢琴伴奏者需要特别注意研究钢琴伴奏织体中的情感内容,充分发挥自身艺术的想象力,注意表达出钢琴伴奏当中音色模拟的形象性,旋律线条的歌唱性,整体音乐结构的抒情性和叙事性。伴奏者需要通过细致而有效的练习,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音响的画面感,在伴奏中塑造出鲜活的音乐形象,才能够在伴奏实践当中体现出钢琴伴奏的艺术特色,才能使钢琴伴奏与合唱真正的融为一体,使合唱曲的表演真正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音乐实践活动。

[1]邵晓勇.交响合唱《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研究》[J].音乐研究,2006,(1).

[2]罗愿.合唱的断想听田丰的三首合唱作品之后[J].人民音乐,1987,(4).

[3]施雪钧.孤独的音乐旅者——田丰传[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4]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5]张莉莉.《孔庙大晟乐章》与江文也的音乐理想[J].人民音乐,2011,(9).

猜你喜欢

间奏织体钢琴伴奏
间奏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关于敦煌琵琶谱的深入探析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引入钢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
钢琴在流行歌曲前奏和间奏中的编配探索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