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烙3个饼”谈动手操作
2014-08-20冉华
冉华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四上)的例1,所呈现的是关于合理安排的《烙饼问题》,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何时操作、如何操作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针对本节内容,我将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予以比较,供大家共同思考。
已知条件:每次最多能烙2个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问题:烙1个、2个、3个、4个…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难点:3个饼的最佳烙法。
策略一:置疑—动手操作—推理—动手操作
置疑:
师傅在10分钟内能在一口锅里烙好3个饼吗?
动手操作:(粗放的实践)
a.一个一个地烙,共要6次,18分钟,不能完成。
b.先同时烙好2个再单独烙1个,共要4次12分钟,不能完成。
推理:
a.10分钟最多只能烙几次——3次,共9分钟;
b.3次能烙完3个饼吗?——3个饼共6个面,每次可烙2个面;
结论:10分钟内能在一口锅里烙好3个饼。
动手操作:(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策略二:推理—假设—推理—动手操作
推理:2张饼
两张饼的烙法中,2次可以烙完2张饼的关键在于每次都烙2个面,实质是合理利用了锅资料,尽量不使锅空着,也就达到合理安排。
假设:3个饼
a.(1+1+1)的方法,锅里每次只有一个面,太浪费了;
b.(2+1)的方法,最后1个饼每次也只能烙1个面,有点浪费;
推理:
a.为了达到合理安排,锅里每次都要有2个面,这样时间最少,对资源一点也不浪费;
b.为了使每次都有2个面在锅里,就不可以采用把前2个饼同时烙好的方法。
动手操作:3个饼
在前2个饼不能同时烙完的指导中探索。
纵观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现比较如下:
相同点
两种策略都经历四个步骤,共同的目标——在操作中获得新知。
不同点
1.策略一采用自主操作+指导操作,策略二只有一次操作;
2.策略一一次推理,策略二两次推理;
3.策略一采用“置疑—动手操作”的操作发现问题模式,策略二采用“推理—假设”理性发现问题模式;
4.策略一以“3次”为操作指南,策略二在“不能同时把前2个饼同时烙完”的指引下探索。
辩证分析
策略一通过10分钟之内是否可烙好3个饼的情境激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未发现新大陆的情况下经过分析推理,再次实践,满足了学生的探索与求胜的心理。但从实践中可以发现,第一次的操作是一个无效操作,或者说是建立在个别学生的基础之上,有点脱离群众。其二,作为三年级学生,对3×2÷2=3(次)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有提高要求之嫌。而3次作为关键有点转移重心,3次的前提是每次都烙2个面,合理利用锅资源,这才是文本的本质。但值得肯定的是利用数学方法去分析问题,但对实际操作指导性不强。
策略二通过对2个饼的分析找出关键——锅里每次都有2个面,通过情境再现的方法代替实际操作,让此处的思考比操作更有价值,用一个否定之否定定律推翻不可行途径,从太浪费到有点浪费再到最后的不浪费。从每次都要烙2个面,到不能把前2个同时烙完的具体指导下探索过程,让操作的方向性較强。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而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发现者,故众多教师热烈欢迎,但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动手操作在一个什么样的前提下去操作,何时操作,如何操作都成了我们在每次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溪县长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