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观察中学习人物细节描写

2014-08-19陆蕴玲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木头人橘子葡萄

陆蕴玲

细节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若按类别划分,就有描写人物的,描写事物的,还有描写情状的,等等。人物细节描写是指抓住人物现实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内容,加以生动细致的文字描写,达到刻画人物、表达写作感情的目的。下文侧重从观察角度,来阐述人物细节描写方面的教学方法。

一、观察外貌细节——抓特点,抓变化

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人物的外貌不光指五官、面容,还包括身材、体型、衣着、姿态、神情、风度等较明显的外部特征。肖像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外貌细小而又明显、引人注目的部分进行描写,写得好能给读者以深刻的记忆。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在进行肖像细节描写时常常会出现千人一面、样样俱全的问题,不管男女老少都是“圆圆的脸蛋”“水汪汪的大眼睛”。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各有其特征的,如果能抓住某一局部特征进行描写,就能深刻反映人物的形象特点,让人记忆深刻。

如在观察“我的同桌”时,教师先请出一位学生做“模特儿”,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师:大家仔细看,他长得怎么样?用一个词语概括。

生1:他长得很可爱。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请你从他脸上找出三点来说清楚。

生1:他长得很可爱。他的刘海儿像三毛,翘翘的;脸黑黑的,像小包拯;他还掉了一颗大门牙。

生2:他长得真可爱。他的鼻子有点翘,可以搁把小钥匙。他笑起来左边有个小酒窝。他下巴上还有一颗芝麻点大的咖啡色小痣呢!

……

师:大家都能抓住细节来说清楚特点,很棒!我们把他的模样写进文章时,可以运用先概括后具体,或是先具体后概括的顺序来写。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紧紧抓住“模特儿”的肖像特点“可爱”,以“细”为核心,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模特儿”的众多“细节”——无论是翘刘海儿、黑脸蛋、少一颗门牙,还是翘鼻子、小酒窝、咖啡色小痣,都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从表述再到写法的精细指导,使学生掌握句序排列规律,逐步做到表达的条理性。

相对而言,对于人物五官、面容、身材、体型、衣着等的描写,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掌握,因为这些基本上都是相对静止的,而对于人物的神态变化,学生往往很难及时捕捉到,即使观察到了,也是粗枝大叶,只用简单的“笑”“生气”“哭”等加以描述。其实,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往往能反映出其思想感情。所以,紧紧抓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来引导观察,是十分重要的。

如在《猜数字》活动中,为了观察猜对了答案而“高兴坏了”的神情,教师把一名学生请到讲台前,让他把猜对答案的过程再慢慢“回放”出来,其余学生观察其神态的变化。然后教师就“他的表情如何”和学生展开对话。

师:他为什么高兴?

生1:他猜对了数字,就咧开嘴一个劲地笑。

师:是啊,他咧开嘴,你能看见什么?

生2:我看见他牙齿都露出来啦!

师:能看到几颗牙呢?哪颗牙最突出?

众生:1、2、3、4、5、6,六颗!左边的大门牙都跑到嘴唇外边去笑了。

师:好的。再看看他的嘴角和鼻子是怎么乐的?

生3:嘴角两边都往上翘,鼻子也变宽了,鼻梁上的肉堆成一团啦!

师:再回想一下,他刚才笑的样子是否有点“反常”?

生4:(想了想)他笑啊笑,一个劲地摇头晃脑,身体往后倒着。

师:他“高兴坏了”的神情样子,用个成语来说就是“得意忘形”。下面请大家模仿一遍“高兴坏了”的神情样子,然后把他的神情和姿态都写进文章。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了观察“笑容”的方法,扣住“高兴坏了”的脸部变化,细细观察:咧开嘴——数牙齿——嘴上翘——鼻变样的过程,仿佛“特写”手段一样 ,把笑的细节一览无余地“放大”;然后教师又话锋一转,通过“回想一下”,唤起学生的记忆,挖掘出“笑”的动态,自然地得出“得意忘形”的概念;最后,教师又让学生模仿“高兴坏了”的全套表情并写进文中,将“细节”的观察和描写落到了实处。 由此可见,细节描写的教学本身也是一个细节。

二、观察动作细节——设置情境,化动为静

动作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细小的动作进行细致的描写。精彩的动作细节描写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小学生虽然能够运用部分动词进行描写,但大部分往往只能简单写出人物在做什么,缺乏对具体动作的细节描写,更不会通过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来揭示其个性特征。因此,在课堂上,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动作,通过仔细、有意识的观察,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使学生对人物动作的描写能栩栩如生。

如,在上《吃橘子》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了橘子的外形,了解了橘子的组成部分后,学生们期待已久的“品尝橘子”的环节终于到了。

“你们打算怎样吃橘子?”教师问。

“慢慢吃,一口一口品尝。”“先咬一口,再嚼嚼。”……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有一个男孩子高声说:“我一口吞了它。”

“那太像猪八戒啦!”教师的话刚说完,教室里笑声一片。

“好了,吃吧,吃吧!”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吃起来。教师则边走边看,好像在欣赏着孩子们可爱的吃相。

不一会儿,大家吃完了,三个孩子被请到了讲台前。

“这三个同学吃起来最有意思,我请他们挨个儿来表演表演,大家仔细观察他们的动作。我喊‘停时,表演的同学就停下动作,大家说说他是怎样吃的。说得好的有奖励哦!”教师又拿出一瓤瓤橘子,顿时,孩子们两眼放光,认真、专注地观察起来。

第一位男学生开始表演了,没有几秒钟,教师就喊了“停”,问道:“谁来说?”

一生举手发言:“他抓起橘子,塞到嘴边,咬住了薄薄的瓤皮,里面的汁水慢慢地流了出来。”

“抓、塞、咬这三个动作说得很准确!”教师表扬道。

表演继续……“停!”教师又问:“谁再来说?”

一生说道:“他把头一仰,一咬,一瓤橘子分成了两半。他眯着眼,轻轻舔一舔汁,味道好像很不错!”

“仰、咬、眯、舔,又是四个动词!‘眯着眼好一副馋嘴模样。”

教师的点评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的确,有几个孩子看得连口水都快要掉下来了。

第三次喊“停”后发言的学生更多了。“他用力嚼着橘子肉,嘴巴吧唧着,好像从来没有吃过橘子似的。”“他嚼得可响了,吧嗒吧嗒,好像在唱‘真好吃‘真好吃。”“他还伸出舌头来舔舔嘴唇上的汁水呢!”……

吃橘子的表演还在继续,喊“停”声不时响起,女孩子也不再矜持了,男孩子活泼得忘形了,孩子们精彩的描述不时飞出嘴边,教师手中的一瓤瓤橘子相继奖出。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要指导学生写好动作细节,可以采用“定格观察法”,使系列性的动作过程分解成多个细化的静态情形,给学生留足观察和思维的时间,确保语言表达的同步形成。

“定格观察法”的另一层意义是将原生态情景做了艺术化的处理,使本来的“瞬间”变成了“过程”,本来的“大概”变成了“特写”,本来的“一般”变成了“经典”。对于学生来说,这个“定格观察法”就是游戏,而游戏能激起他们乐此不疲的情绪,这情绪又能成为他们写作的动力。

三、观察语言细节——眼耳齐动,融合描写

语言细节描写是指对富有个性特点的只言片语的描写。人们常说“言为心声”,的确,人物的语言能充分体现他的性格特征。在小学中年级,学生写人、写事时常常会缺乏语言描写,或出现语言描写简单乏味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人物语言细节描写的教学。

如在《做台“录音机”》的习作课上,教师让学生们做一台 “录音机”的替身,用自己的脑袋完成“录音”和“放音”任务。

师:下面,请各“录音机”“录”下我的一句话,注意不要“录”错,准备好了吗?

众生:准备好了。

师: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吐葡萄皮。

(老师说完绕口令,即指名学生“放音”。)

生1:(口吃地)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吐葡萄皮。

生2:(流利地)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吐葡萄皮。

师:第一台“录音机”出问题啦!第二台“录音机”不错,质量好。还要不要试一试?

众生:要!

师:大家听仔细,看谁是优质的“录音机”。准备好了吗?

众生:准备好了。

……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录音”游戏,形象化地规定了“记忆不走样”的要求,目的是强化对人物语言的记忆。这样的语言细节训练,促使学生养成仔细倾听、辨听的好习惯,也为进行语言细节教学打好了基础。学生在写作时,将语言、语态、语势、神情、动作都统一在语言细节的描写中,就可以达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效果。

四、观察心理细节——多次暗示,追问内心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们的心灵。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除了要对肖像、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外,还应把人物心理活动的某些细小处放大进行细致的描写,以展示人物心灵的思想、情绪、感受。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写作时往往容易忽略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学生对心理活动的体验,让心理细节描写呈现在他们的笔端。

如,在习作《做“木头人”》的课堂游戏中,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分钟时间里像“木头人”一样保持一种姿势。游戏前,教师提问:“此刻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做一分钟的‘木头人嘛,容易!” “游戏太刺激了,我一定胜利!”“我做个奥特曼,太棒了!”学生们牛气得很。

“好!记住自己的想法,稍后写进文章里哦!”教师嘱咐道。

开始做一分钟“木头人”了!“30秒……47秒……51秒!”巡视在座位间的教师故意播报时间,并不时提醒学生观察左右同学的动作和表情。

时间到!教室哗然一片,好像山洪冲垮堤坝,所有的学生都轻松了。

教师问:“做一分钟‘木头人,有何想法?”学生们叽叽喳喳起来:“这一分钟咋就那么长,那么慢?我怀疑老师计时有错。我的手酸得抬不动了,真是难熬哦!”“啊,才过了30秒,怎么像过了一年?王林的动作实在太滑稽了,我看着看着,有股子气在我肚子里转上转下,一下子忍不住放了‘空气,自己先笑出来啦。”“一分钟太漫长,是地球转动变慢,还是老师手表停止了转动?”……

这个案例,旨在创设一个喜剧性的情境,让学生在扮演“木头人”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自己的丰富心理,将潜藏的心理活动明朗起来,形成心理描写的细节内容。这就是说,人物的心理产生于特定的情境,只要情境创设适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就能形成心理细节,并付诸文字。

常见的心理细节描写形式有“直抒”和“寄寓”两种。在文章中用上“想”“又想”“还想”“想了又想”等词语,可以直接地写出人物心理。同时,运用借景、借物的方式,也可以寄托人物的心理。比如:“我只觉得天塌地陷,树倒花谢……”,“我眼前一片空白,仿佛踏入白茫茫雪野,一脚软一脚空……”表达了人物绝望悲惨的心理;“我仿佛看到山在欢呼海在笑……”,“我热血沸腾,内心燃烧……”表达了人物喜悦、激动的心理。

综上所述,无论是肖像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还是语言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都能使文章描写生动、内容具体。但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是要服从主题需要的,在关键情节处写下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才能形成一篇好文章。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木头人橘子葡萄
橘皮猜想
葡萄熟了
当葡萄成熟时
摘橘子
好玩的木头人
奇怪的木头人
沉下去,浮起来
木头人
木头人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