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水面张力
2014-08-19张赛琴
张赛琴
【教学目标】
具体地有条理地写出实验过程,注意突出其中的一两个细节。
【课前准备】
一只普通的中号透明塑料水杯、四十多枚彩色曲别针和一大杯冷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这节作文课上,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瞧,我带来了什么实验用具?(板书:实验用具,出示透明塑料水杯。)
(学生们的回答很快。有的说“这是一只杯子”,有的说“这是一只透明的杯子”,有的说“这是一只塑料水杯”,也有的说“这是一只没装水的杯子”。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只透明的一次性的塑料的空水杯。”)
师:这又是什么呢?(出示四五枚彩色曲别针)
(有了刚才观察塑料水杯的经验,学生很轻松地从色彩、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曲别针并回答:“这是彩色的曲别针。”“ 曲别针真漂亮,有红的,有绿的,有黄的,有蓝的,还有白的。”“曲别针小小的,比我的橡皮还小一点儿。”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两句通顺、连贯的话来描述彩色曲别针。)
师:我还带来了一大杯冷水。(出示一大杯冷水)
师:开始做实验啦!看,我在干什么?
生:老师拿起装了冷水的大杯子。
师:说得正确!(接着往空的一次性塑料杯里倒满水)(板书:倒满水)
生:老师慢慢地往一次性塑料杯里倒水,水很快就倒满了。
师:从“慢慢”可以看出你观察得很仔细!水真的倒满了吗?谁来检测一下?(板书:检测)
(学生很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来,纷纷举手,准备到讲台前来检测水是否倒满。教师请一名学生来检查。)
师:看清楚,他是怎样检测的?(学生进行目测)
生:他用眼睛看了看,说:“水倒满了。”
师:请你再慢慢地检查一遍,其余同学仔仔细细地看清他的动作。(学生再次进行目测)
生:他弯下腰来,侧着头,眼睛靠近杯沿,眯起来,认真地看了一会儿,才肯定地说:“水倒满了。”
师:观察仔细,说得具体。(问目测的学生)你怎么知道水一定是倒满了呢?
生:我看见水面是平的。
师:能说更清楚些吗,水面和什么是平齐的?
生:杯子中的水面和杯沿是平齐的。
师:好!谁还有不同的办法?(请另一名学生来检查)他用的是什么办法?把每个动作看仔细、说清楚。
生:他走到水杯旁,伸出食指,在杯沿上刮了一下,一看,手指上有水,说明杯子里的水是满的。
师:接下来,我要请一位同学把一枚曲别针放到装满了水的水杯中。(板书:放入一枚曲别针)其余同学的观察任务是什么?
生:看水会不会溢出来!
师:对!除了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什么?
生:他怎么把曲别针放下去的。
生:曲别针落到水里的速度。
生:看曲别针是浮的还是沉的。
生:看曲别针沉到杯底的位置。
师:好!这些都是观察任务。(请出一名学生,给他一枚曲别针)大家眼睛不要眨,细心观察他是怎么投放曲别针的。(让学生把一枚曲别针放入水杯中) 再看看,水杯里的水溢出来没?
(学生在仔细观察后纷纷发言:“他捏着曲别针……”“他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曲别针从杯沿放到水中。他的手还有一点发抖呢!”“水面轻轻晃动了一下,可是没有一点儿水溢出来。”“曲别针好像一条小鱼跃入水中,水面起伏了一下,过了一会儿就平静了。”“曲别针就像潜水运动员轻快地跳到水中,潜到水底。”“曲别针静静地躺在杯底的中央,好像甜甜地睡着了。”教师又请出一位学生,他在水杯底座四周用手指一抹,检查发现,水杯没有往外溢水。)
师:课上到这里,我们的实验已经做了一半。小结一下,完成了几项观察任务,哪项任务做了重点观察。
(学生思考以后,整理出四项内容:1.观察实验用具;2.老师往杯子里注水;3.通过目测和动手观察了水杯里的水;4.往水杯里放第一枚曲别针。3、4两项任务是重点内容。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内容口述上述内容。待学生们口述结束,教师要求学生尽量把第3项和第4项内容写具体。
随后学生迅速进入写作状态,教室里很安静。教师在座位之间巡视,不时地夸奖学生“写得真快!”“小节分得正确!”有时提醒学生“把动作写仔细”,不时地请个别学生站起身高声朗读自己刚写好的文字。
下课铃响时,多数学生完成了这部分的写作内容。)
第二课时
师:我们继续做实验。一枚曲别针放入装满水的水杯中,水却没有溢出来。那么,你猜猜放几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板书:猜猜)
(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不断窃窃私语,有的说“可以放两枚”,有的说“能放二十枚”,也有的说“能放无数枚”,还有的摇着头,不知道究竟可以放多少。)
师:到底能放几枚呢?(请出一名学生)这位同学每放一枚曲别针,大家要看杯子里的水有没有溢出来。(板书:放入十枚曲别针)
(学生往水杯放入了一枚曲别针)
师:停!现在,你心里想些什么?(板书:想)
生:水怎么还没有溢出来呀?
(这位学生又往水杯里放入四枚曲别针)
师:停!现在,你心里又想些什么?
生:水面还是没有升高,这是为什么呢?
(这位学生连续往水杯里放入五枚曲别针)
师:停!现在,大家心里想些什么?
(学生议论纷纷,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一事实,有的兴奋地鼓起掌来。他们说:“我想,这太神奇了!水居然没有溢出来!”“难道老师带来的水有魔力吗?”“这只水杯里到底可以放多少枚曲别针呢?”)
师:下面,我让大家往水杯里各放一枚曲别针。请想象场面会怎样?(板书:每人放一枚曲别针)班长你给同学发放。
(班长把曲别针分给了同学们)
(教师请出第一组约十人,示意他们排好队。他们有的笑眯眯的,有的一本正经的,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歪着头在思考,有的笑容满面,还有的正盯着水杯看……)
师:好,现在开始放曲别针。其余同学一起大声计数,同时请仔细观察,他们怎样放曲别针,各自的动作有什么不同。开始!
(该组学生依次将手中的曲别针放入水杯中。)
(台上的学生投放曲别针的动作确实精彩。有放得很慢很慢的, 有拎着曲别针的,有朝着曲别针吹了口气才放手的……座位上的学生都挤到了讲台四周,一边大声数数:“11、12、13……”一边饶有兴趣地仔细看着。
此后,剩余的大概二十多名学生也都从班长手里各获得一枚曲别针。他们或兴奋地或紧张地把一枚枚曲别针放进了水杯。杯子底的曲别针堆起来了,杯中的水渐渐隆起,水面微微颤动着。学生的情绪更加激动了。)
师:同学们,先看四十多枚曲别针在杯底堆得如何,再看看杯子水面的变化吧。(板书:杯底……水面……)
(学生不由自主地走下座位观察。一个学生说“杯子里有座小山”,另一个学生补充说“像一座彩色城堡”,还有学生说“水面鼓起来了,像个小馒头”,细心的学生说“不是小馒头,是半个水晶球,你看鼓起的水面在颤抖在闪光”,教师立即赞赏:“对!你看得很仔细!眼光很独特!)
师:如果要把这个实验的上半个过程写下来,应该写哪几个内容?
(学生思考以后,整理出三个内容:1.一个同学怎么放入十枚曲别针?2.十个同学怎么放曲别针?动作神态有什么不同?3.四十多枚曲别针放进去,杯底和水面是怎样的?
同样,教师仍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口述内容。)
师:把这个实验过程写成文章,该取什么题目才能概括文章内容呢?
生:《有张力的水》《会团结的水》《有魔力的水》……
师:好,继续写作,把实验的下半段过程写具体。
(学生们迅速在作文本上写起来。教师一边巡视检查,一边夸奖:“动作写得细致,心情写得真实。”“用‘有的……有的……的句式写出实验的场面。真棒!”大概在10分钟后,当大部分学生完成写作时,教师建议学生上“百度”查阅“水的表面张力”,了解本次实验结论。然后提出要求:1.在文章结尾添写实验结论;2.写完作文,多读几遍,把句子改通顺,把语意说明白。)
师:下课!
【教学反思】
本课学写一次小实验。教学目标有两条:一是过程要写完整;二是要描写一两个实验细节。由于采用了现场情景演示的教学法,把实验过程写完整不称其为难点,难的是实验细节的描述。这个难点主要由两个要素组成:一是细节的确定,二是细节的观察描述。
我事先把“水的张力”的实验反复做了三遍,对实验过程和细节反复体验之后,对其中的教学因素有了把握,在教学中就有了突破。
具体说,本次作文内容应该选定这几个实验细节。①检测水杯里的水是否满。 ②往水杯里投放第一枚曲别针时。③最大极限地投放完曲别针时。
一起来看看这些细节的教学内涵。
细节①:“水面检测”。我请出两位学生先后用“眼睛看一看”“手指刮一刮”的方法来确认杯子里的水是否“满”了。如果教学时间允许,还可以采用“盖一盖东西”“摸一摸杯身”的方法……从实验意义角度看,这些细节是培养科学品质的举动,从写作角度看,这些细节能丰富地表现实验过程。
细节②:投放第一枚曲别针。我给这个细节确定了三项观察任务:投放的动作、曲别针落水的状态、水平面的变化。细细想来,三个观察点正好组成第一枚曲别针的投放过程。事实上,投放一枚曲别针只需“1秒钟”,而放到作文教学课堂上,就是一个个“放大了的镜头”,写出来的就是一段生动的过程。
细节③:投放完所有的曲别针。当四十枚曲别针投进了水杯后,我设定了“看”和“想”两项任务。先看杯中的 “彩色小山尖”,再看杯子水面堆起的“小馒头”;然后引导学生想:“杯子里的水怎么会不溢出来呢?”把质疑引向探秘本次实验结论。
由此可见,课堂上的教学细节具有“呈现和观察”的特性,教学细节就会转化为“写作细节”。
关键是,教师对细节内涵的把握,以及教学步骤的细致设计。
(责任编辑 刘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