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于“语用”的寓言教学研究

2014-08-19陆蕴玲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寓言寓意狐狸

陆蕴玲

一、研读寓言是寓言教学的基础

寓言,即“寄寓之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寄托着深刻含义的简短故事。它用虚构的故事、生动的语言来寄托事理,让读者获得体会领悟。所以寓言被比喻为“理智的诗”“穿着外衣的真理”。故事是寓言的外壳,道理则是其内核,故寓言的特点是小故事大道理。

各版本教材中的寓言大多篇幅简短,过程完整,结构清晰,事理明晰。研读寓言的第一步,是研究“从小故事如何见得大道理”的一般性规律,只有摸准规律才能把寓言教对、教好。以下我从两个切入点展开阐述。

1.寓意的表达规律。

(1)着眼寓言章法把握寓意。

选入语文教科书中的寓言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故事具有童话色彩,主角多数为学生所熟悉。二是内容简洁,语言浅近,文尾揭示寓意。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狐狸和葡萄》,在写完狐狸吃葡萄的故事后直接结语:“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牧童和狼》简述牧童撒谎的故事后,即说:“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蝉和狐狸》写了狐狸吃蝉不成的结局后, 最后写道:“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如此在每则寓言的篇末以一句训诫作结,直截了当地点明寓意,类似一般记叙文的文尾点题,有画龙点睛之效,也有直抒胸臆之情。

当然,选入语文教科书中的寓言也有例外,这些寓言的寓意呈现方式是隐含在寓言故事的叙述中,需要读者自己去寻觅、发现、思索、体味、概括。例如《掩耳盗铃》中的“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的“掩”字,动作是可笑的,因为他虽然掩住自己的耳朵,却掩不住“盗铃”的事实。“掩耳”是自欺欺人,“盗铃”是客观事实,结局一定是“被抓住”。寓意昭然若揭:骗得了自己却骗不了事实。

又如《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明明不会吹竽,可在吹竽队伍里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腔作势,还“混”到了俸禄,但是继位的齐湣王爱听单独吹竽,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再也“装”不下去了。这个结局的寓意是:没有真本领的人,可能装得了一时,却混不了一世。

一般的寓言都将寓意包含在故事里,增强了寓言的可读性,也避免了寓意的说教性。故小学生阅读寓言的规律是,先在点睛之笔处读懂寓意,再从故事本身学会感悟寓意。

(2)多个角度把握寓意。

这里的角度,指的是阅读寓言的侧重点;多角度,是说根据寓言特点所采用的多种不同角度。

角度之一:侧重阅读寓言中的形象。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文中的“那个人”的宝剑掉进江里了,可他 “一点儿也不着急” “不慌不忙”,“掏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说“等船靠了岸,我就从这儿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反复阅读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就可以理解寓意:不懂得事物发展规律本质的人,是思想闭塞可笑可悲的蠢人。

而在《狐假虎威》中有三类角色。描写狐狸“假威”的词语有: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描写“虎威”的词句有:大大小小的野兽都吓得撒腿就跑。反复阅读寓言,从多个形象身上可以得出不同的寓意:狐假虎威恐吓百兽,比喻的就是仗势欺人的小人。而转过角度看老虎,它轻信诡计多端的狐狸的愚蠢行为,又说明了轻信他人容易上当受骗。再转过一个角度看“野兽”,它们不经过仔细观察思考,就被表象所吓倒,又说明遇事要冷静,要透过表象看本质。

角度之二:朗读故事情节把握寓意。

比如《狼和小羊》这则寓言讲了狼“故意找碴儿”想吃掉小羊的故事。寓言以狼的凶恶言行为线索,逐步展现狼吃小羊的过程。阅读时,通过语气、语速、声音的变换,或者借用表情复述、角色表演等方法再现狼和羊的对话情形,寓意也就自然显现:狼的凶恶本性是改变不了的。

角度之三:逐层阅读把握寓意。

如寓言《亡羊补牢》的逐层式教学步骤:①解题,结合故事理解“亡”和“牢”的字意;②初读全文,从描写“亡羊”和“补牢”内容中发现丢羊原因的句子;③用上课文中“发现”一词概述故事。④练读对话,初步感知寓意;⑤看图想象,猜猜街坊们对主人会说些什么;⑥讲述《战国策》庄辛劝告楚襄王的故事,强化对寓意的理解。

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寓言的表层寓意并不难理解,但其深层寓意的理解因年龄和知识所限不必硬作统一规定。

2.研读辞章的精妙之处。

辞章,即文章的修辞和写作技巧。寓言的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它一般不对故事的发展、人物的言行做非常细致的描绘,塑造形象多用白描,叙述直截了当,描写简约鲜明,语言简练、明快,大多直白如话、朴素简洁。寓言常常采用拟人、比喻手法,故事里的动物是拟人化了的,它们的言行举止大多怪诞奇异。寓言的语言、结构和风格值得我们细细揣摩。

(1)品读词语句段,探究语言秘诀。

寓言具有故事短小、语言精练的特点,留给读者的阅读空间很大。寓言中常有一两个词语成为全篇的传神之笔,必须反复琢磨,仔细品味。如《守株待兔》里“天”的用法就有四种:“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这四个词的时间意义各不相同,再深入地研读我们会发现,这四个词分别出现在寓言故事的不同时间点:“一天”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每天”“整天”标志故事的发展;“一天一天”表示故事的结局。四个含有“天”的词语,又形成了故事的主线,拴在这条主线上的农民在四个时间点上的言行变化演绎了故事的过程,寓意也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渐形成。

寓言中也有一些抽象、概括的语言,结合寓言故事的情节来细细品读这些句段,也十分有利于学生体会寓言的语言精妙。如《惊弓之鸟》中有这样一段话:“……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是因果倒置的句式,句子较长,理解稍难。如果换成“因为……所以……”的口吻,说成“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它飞得慢;因为它离开同伴,孤独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它叫得惨”的句式,就化解了教学难点。同时,以“……就像惊弓之鸟一样……”的句式来举例,可在结合实际的例子中自然地理解寓意,体会寓言语言的独特之处。

(2)欣赏寓言特点,感知写作方法。

很多寓言故事有一个共性特点——假。多数会“假借”一个故事来说明某一个道理。虽然这些故事让人觉得“好笑”,但故事所告诫的道理却易读好懂。如《揠苗助长》中,连儿子都知道不能拔苗助长,可是父亲居然这样做了,显得十分可笑,但其中的劝诫之理却不难明白。因此,我们在明确寓言虚构性特点的同时,不要和学生纠缠于故事的真伪上。

还有一部分寓言的特点是“简”——语言简洁、内容简练、结构简单,无论从语言、内容,还是写作结构方面,都能欣赏到寓言的读写价值。寓言还有一个写法特点是“直”,如《南辕北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故事用对话形式表现,一问一答独立成段,词语朴实,甚至连形容语言的修饰成分也没有,直指故事情节。

从内容看写法或从写法读内容,都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寓言是一种象征的语言艺术,它惯用比喻、拟人、夸张和象征手法,通过借物借事,达到以古比今、以小言大的目的。寓言中的狐狸、老虎、青蛙、驴子都是人格化的“人”。无论是《坐井观天》中眼光狭小、自以为是的青蛙,还是《狐狸和乌鸦》中爱听奉承话的乌鸦,都寄托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

二、“语用”活动是寓言教学设计的核心

寓言教学可以借助寓言特点进行教学构思,拟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精妙的寓言教学设计有三个特点:(1)借助故事情节,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2)借助文字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联想,归纳、揭示寓意;(3)借助寓言的语言特点,多形式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的价值指向是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简称语用)的训练。现结合具体实例来阐述“语用”设计方略。

1.深读寓言关键词句。

寓言教学,应以文本为依托,利用寓言中鲜明、生动的形象,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运用多种方法加深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这是加强“语用”的前提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寓言中人物生动的对话、夸张可笑的动作,走进人物的内心,既有利于学生感知人物个性,又有助于揭示寓意。

如,读《自相矛盾》中的两段关键语言“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和“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可以设计这样几步读法:(1)读主人公原话,辨析“锐利、坚固”词义;(2)添加关联词语“无论……都……”感受主人公语言前后的矛盾;(3)改用第三人称“他”转述这句话的意思。(4)直接揭示文章的寓意。

教学《揠苗助长》时,紧紧抓住“巴望”这个词,先想象农夫“在田边转来转去”的内心期望;再演示农夫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时的内心奢望;然后用语言描绘出“田里禾苗全枯死了”的场景,体会农夫的绝望心情,理出一条曲折多变的情感主线,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教学《守株待兔》一课,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偶然”“必然”比较困难。教学时可抓住“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的禾苗变化,再现故事情景,让学生体悟种田人误把“一天”的变化当成了“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结果一无所获。

综上所述,抓住寓言中的关键词句,设计深读步骤,能提升学生阅读寓言的水平,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2.对读“文”“白”寓言。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都是现代白话文,虽然易读好懂,但由于经过翻译,其语言少了些典雅、庄重、凝练和隽永的意味,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缺失的遗憾。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教学时在熟知寓言白话故事的基础上,引进文言文的寓言故事,来个“文”“白”对读,不但能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还能使学生在理解文言文表达规律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语言。

如,朱文君老师执教《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和葡萄》《蝉和狐狸》(苏教版五上)时,引入了文言版《意拾喻言》两则《狐与葡萄》《鸦狐》,就呈现了不一样的课堂风景。

朱老师的《狐狸和葡萄》朗读设计是精致精密的。她先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故事中人物的不同语气;再要求学生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读出故事中人物的神情动态;然后引入《狐与葡萄》文言文篇,让学生对比诵读,从中获得体验,发现两种文本不同的言语形式,学生读到了文本形式的情趣。其中,最为精彩的是朱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言文的“之”字来品味:(1)这篇文言里哪一个字特别多?(2)圈一圈,到底有多少个“之”?(3)同是一个“之”,意思可不一样,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听老师读,考考你的耳力。哪个读得最长?(4)猜一猜:“罕见之物”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方以之为食也”中的“之”又是什么意思?(5)“垂涎久之”的“之”为什么读得最长呢?(6)你能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吗?(7)师生共吟“垂涎久之”,把“之”读得一波三折,意味多变。

在充满情趣的寓言教学中,朱老师巧妙地抓住“之”字,让学生猜测字意,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在感受文言音韵美的同时,也在趣味浓浓的诵读中积累了语言。

3.组合比读同类寓言。

寓言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有的可以根据内容的相关性进行组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狐狸的组读”教学设计:(1)选读三篇寓言《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狐狸和葡萄》。(2)分组各自选读一则寓言,从狐狸的谎言中,分析三只狐狸说谎的不同目的。(3)试用歇后语的形式说出寓言的寓意。(4)用一只狐狸串联起三则寓言故事,以《狐狸的骗技》(3集)为题,讲述狐狸的三次行骗经历。

这个组合寓言阅读课例的特点是:用组合阅读的方式,形成宽阔的阅读背景,让学生尽可能获得更多阅读量;用分组选读阅读方式,让学生掌握阅读寓言的一般规律;用合并寓言串讲故事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用串讲故事的方式,避免寓言的单调乏味的说教式教学。

郭初阳老师是组读寓言教学的高手。他执教《伊索寓言》时,从《开玩笑的牧人》这个家喻户晓的经典寓言拓展开,引导学生学习了他自创的新意寓言《说真话的牧人》和《发出声音的牧人》。

他先教学第一则寓言《开玩笑的牧人》,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明白了谎言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的道理。然后,郭老师改编第一则寓言,形成第二则寓言《说真话的牧人》。故事中的牧羊人常向村里人说“狼来了”,可是很不巧,每当村民拿着棍棒赶来时,狼常常已经离开了。后来,村民们不再相信牧羊人。郭老师让学生对前后两则寓言故事做了内容和寓意的比较,发现说假话的牧人后果很悲惨,但说真话的牧人也要说得及时,否则同样会失去他人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郭老师自创的第三则寓言《发出声音的牧人》,故事里的村民认为牧人不断散布有狼的言论,就勒令他戴上一个特制的口罩,不许他再发出声音。后来怎样呢?郭老师巧妙设置悬念,让学生猜答案。孩子们的思考空间很大,设计出了许多不同的结局,有平安的,有英勇的,有悲惨的,还有皆大欢喜的。

自主创作的寓言教材具有时代意义,透出了师生对于“自由”多元认识的探索。而设计寓言结局的写作练习,又使学生在仔细品读之余学用了语言。

4.演读寓言场景角色。

学完了寓言故事,可以让学生给寓言增加情节,增设环境,添加角色,创编新的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可增加丢剑人在船舷记号处下去打捞的结尾;《狐狸和乌鸦》可增添狐狸和乌鸦对话时的心理活动;《坐井观天》可增加一只蝴蝶或一只井外的青蛙,使寓意内容更为丰富一些。

给画面配音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教学中教师出示课文插图,或使用多媒体课件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中人物的形象,想象人物独白或角色对话的内容,通过同桌相互配音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坐井观天》可以以多媒体课件画面为背景,让学生模仿青蛙和小鸟的语音特点,分角色对话;再如《狐假虎威》可利用无声的动画片,让学生尝试分角色配音,让学生在配音中积累语言,加深理解,提高表达能力。

结合寓言内容,引导学生表演,再现寓言生动的情景,利于学生加深体验,概括寓意,还能内化语言,增强积累。如教学《狐狸和乌鸦》,可以这样演示教学:(1)讲台上摞课桌,表示此处有一棵“大树”。(2)一个学生扮演乌鸦,展开双臂“飞”上桌面(蹲着),嘴里叼着一张纸条,表示“一只乌鸦飞到了树上,嘴里叼着一块肉”。(3)另一个学生扮演狐狸,从讲台下钻出来,仰头注视“大树”上“乌鸦嘴里的肉块”,表示“一只狐狸从树洞里钻出来,看见乌鸦嘴里叼着的一块肉”。(4)“狐狸”和“乌鸦”根据同学旁读的内容,加上动作、神情,表演对话情景。(5)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把刚刚看到的表演内容,以《狐狸对乌鸦说……》为题,写一段话。

这个案例有两个特点:一是将语言材料“活化”为真实情形,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语言与故事情节的对应关系;二是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语言环境,为语言表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有话可说;三是现演、现说、现写,教学节奏快捷,训练效果直接。

5.巧读寓意练写寓言。

寓言的教学十分适合进行写作训练,无论是概括的寓意还是寓言本身,都有利于教师精心设计读写结合点,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了让寓意的概括更精练、更有趣,使学生容易记忆,教师可引导学生参照歇后语的语言形式来表述寓意。学生兴致勃勃,编写的寓意别具匠心。例如:

楚国人卖矛盾——前后抵触

牧童和狼——无信不立

揠苗助长——白费力气

刻舟求剑——过时不候

盲人摸象——瞎摸瞎说

买椟还珠——本末倒置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有的寓言故事结局余味悠长,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学这类寓言,可以利用这些空白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想象,把寓言内容续写开去,以增强正面的自我教育,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陶罐和铁罐》的续写内容:(1)陶罐的子孙在厨房里与铁罐的子孙相遇;(2)双方的子孙们对各自祖先的历史谈论不已;(3)双方子孙约定,各自扬长避短,同舟共济为人们服务。有的寓言寓意稍显牵强,如《龟兔赛跑》中的乌龟的慢速成为了“优势”,而兔子的灵活成为了“劣势”,有误导学生认识的可能。教学这则寓言,可让学生以《谁都可能成为冠军》为题,让学生设想第二局和第三局的比赛,写出冠军的真正意义。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降低写作难度,最好在学过的寓言中选择学生熟悉的动物或人物,以它们为主要角色展开写作。

就当下寓言教学的现状来说,着眼于“语用”活动的教学设计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向前走的路还很长,尚需要我们做出一番研究。因为,寓言教学研究同样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寓言寓意狐狸
时装寓言
模仿老鹰的乌鸦
狐狸和猫
狐狸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狐狸便当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