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悲剧净化理论看《俄狄浦斯王》的悲剧魅力

2014-08-18丁亚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

摘 要:本文通过从审美范畴对悲剧性的阐述引出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理论,并解释了悲剧净化理论的三个基本概念。基于悲剧净化理论基本概念,研究了悲剧的典型代表《俄狄浦斯王》对观众所起到的缓和情绪以及净化心灵的悲剧效果,从而展现了《俄狄浦斯王》的悲剧魅力。

关键词:悲剧净化理论 《俄狄浦斯王》 悲剧效果

第一章 悲剧净化理论

1.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

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一向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写道,“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最悲惨的……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他们,就导致他们的‘净化 和‘发散,所以对人的心理上起着健康的作用。”(亚里士多德,1979)

2.悲剧净化理论的基本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是“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而高乃依和莱辛等较早的理论家都认为悲剧具有道德作用,它能涤除我们情感中不洁的成分,帮助我们形成合乎美德要求的思想意识。(高乃依,2012;莱辛,1981)但是被涤除的东西是什么呢?高乃依认为是悲剧中表现的所有情绪,而莱辛则认为是悲剧激起的情绪。虽然在对于悲剧的作用以及净化理论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在关于悲剧净化问题的各种理论中,有三个非常突出的概念:

1.悲剧可以导致情绪的缓和,使怜悯和恐惧得到无害而且愉快的宣泄。[1]

2.悲剧可以消除怜悯和恐惧中引起痛感的成分。

3.悲剧通过经常激起怜悯和恐惧,可以从量上减少怜悯和恐惧的力量。(朱光潜,1989:462-467)

第二章《俄狄浦斯王》之缓和观众情绪效果

1.缓和情绪的定义

每种本能都可以看成是潜在能量的积蓄,而“情绪的缓和”就是指本能的潜在能量得到了适当的宣泄。但是情绪并不总能够得到表现,本能冲动会被社会力量武断地压制。本能冲动被压抑后,其潜在能量就会被郁积起来,以致对心灵造成一种痛苦的压力。但是,压抑力量一旦被除掉,郁积的能量就可能畅快地排出,其结果是紧张状态的缓和。怜悯和恐惧像其他各种情绪一样,不是心中存在的具体事物,而是心理作用。它们只有在某种客观事物的刺激之下才会出现。在刺激之前,它们只是本能的潜在性质,这类潜在性质可以让人在一定时候产生适当的情绪(朱光潜,1989:468)。而悲剧就是通过人物的塑造,中心思想的表达以及主要结构的创造激发起读者怜悯或恐惧的情绪,从而使潜在的情绪得到缓和。[2]

2.《俄狄浦斯王》缓和观众情绪的特色

谈到希腊悲剧典范的《俄狄浦斯王》,其艺术成就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俄狄浦斯王》具有典型的悲剧性,集中体现在主人公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命运上。命运是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所在,俄狄浦斯王的一举一动都无法脱离阿波罗为他预先设定好的命运之路。这种命运的悲歌所营造出来的“悲剧”气氛主要得益于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巧妙构思与精心布局,剧作家利用倒叙的手法,使剧情的发展自然合理,环环相扣,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了高潮。

索福克勒斯通过对悲剧的塑造使得俄狄浦斯王的不幸似乎具有了某种传染性,它打破了一切怜悯和恐惧情感借以产生的距离感,使观众直接遭遇俄狄浦斯王所发现的“真相”,同时获得的是一种由“发现”的渴求被强烈唤起却注定得不到答案的绝望所引发的痛苦感受。因此《俄狄浦斯王》所带给观众的就是直接的伤害:那个引起俄狄浦斯王癫狂的“真相”使观众得到切身的痛苦和折磨。但同时,读者读到这些悲剧情节时激起怜悯或恐惧的情感,使存在于潜在的能量得到宣泄。从这个角度,悲剧无疑是情绪缓和的一种手段,所以《俄狄浦斯王》也无疑起到了缓和观众情绪的作用。[3]

第三章《俄狄浦斯王》之净化观众心灵效果

1.净化心灵的定义

至于悲剧净化理论中的净化心灵的部分,首先还要回归悲剧的特点:“悲剧是比任何文艺形式更能表现出杰出人物在生命最重要关头的最动人的生活。它也比别的任何文艺形式更能使我们感动。”(朱光潜,1989:471 )从本质上讲,观看悲剧是为了激发潜在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与剧作家一起体验情感的激动,从而达到缓和情绪的目的。那么净化就可以理解为被抑制的情绪得到了缓和性的净化。

2.《俄狄浦斯王》净化观众心灵的特色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魅力除了其情节跌宕起伏之外,更表现在叙事手法的高超上。该悲剧采用倒叙手法,剧情从故事的结尾处展开,并由真相的发现引发突变从而达到高潮。对此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作了高度评价,认为《俄狄浦斯王》是最佳的发现与突转的同时发生。确实可以说,《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在情节上最耀眼的部分是对“突转”和“发现”的巧妙运用,以及对整体情节的深刻把握和灵活安排。他认为,报信人前来安慰俄狄浦斯王,解除其害怕娶母为妻的恐惧,说出了俄狄浦斯的身世,这就是典型的“突转”。这种“突转”,使悲剧的情节有了一种特别的跌宕起伏之感。所谓“发现”,即“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中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这在《俄狄浦斯王》中更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俄狄浦斯王》中,报信人的到来及身世的诉说就是“突转”与“发现”碰撞在一起的爆发点,整部悲剧的艺术效果在这里几乎达到了高潮。[4]

参考文献:

[1] 高乃依. 论悲剧[M]. 吉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2

[2] 莱辛. 汉堡剧评[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3] 亚里士多德.诗学[M]. 北京: 新文艺出版社, 1979

[4]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5卷)[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作者简介:

丁亚娟(1988年2月—),女,河南焦作,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俄狄浦斯王
浅析《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联系与差异
重构《俄狄浦斯王》的文学禳灾功能
古希腊悲剧中的自由与秩序
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的思想内涵
走进索福克勒斯的世界和《俄狄浦斯王》共鸣的舞台
存在主义视野下—《俄狄浦斯王》和《天边外》的解读
《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人物比较
《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伦理禁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