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楹联文化旅游符号的隐喻及重构研究*
——以黟县西递村为例

2014-08-17丁雨莲

关键词:文化景观楹联徽州

丁雨莲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徽州楹联文化旅游符号的隐喻及重构研究*
——以黟县西递村为例

丁雨莲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徽州楹联是高雅的文化旅游符号,表达出古徽州人崇儒重教、讲究孝悌、重视教育、谦让勤勉等处世哲学。文化景观中的楹联符号重构具有意义。重构中楹联符号在主题上应与文化景观的内涵相统一,内容上需民族性与时代性包容并蓄,格调上通俗与高雅兼而有之,形式上要追求赏心悦目的美学享受,功能上可突出渲染主题与深化意境。

文化旅游符号;徽州楹联;隐喻;重构;西递村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术界把符号学理论、方法引入旅游学研究中[1]。MacCannell在《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一书中率先提出旅游的符号意义,他说:“全世界的旅游者都在阅读着城市和风景文化,把它们看做符号系统。”[2]

楹联文化是中国艺苑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楹联是徽州古民居古祠堂等徽州古建筑中的重要文化构成。明、清两代,徽商经济发展到顶峰,致富以后的徽商荣归故里,在家乡大兴土木,营祠建房,亭台楼阁众多。徽商重教化、讲人伦,徽商的处世哲学、人生追求常常通过楹联表达在民居建筑上。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是历史上徽州人生产生活的中心之一,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3]。“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来”“世事每逢谦虚好,人伦常在忍中全”……在徽州古民居内,处处可见书体隽美、耐人寻味、雅俗共赏的楹联珍品佳作,内容、意境、格调丰富多彩,具有珍贵的旅游价值。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黟县西递村为例,研究楹联在文化景观中的符号意义,解构楹联符号在徽州文化景观中的内涵表达,探讨楹联符号在文化景观建设中的重构。

一、楹联在旅游文化景观中的符号意义

从符号学意义来看,文化景观是由各种景观符号构成。楹联在文化景观中的符号意义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承载着景观的文化内涵。文化元素单一而艺术境界较低的文化景观,其旅游价值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楹联作为一种艺术元素,增添了景观的艺术魅力,营造出景观的文化氛围,提升文化景观的价值与品位;第二,强化观者对文化景观的解读与感受。经由“传递与解读”,楹联符号向观者传递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与此同时观者对楹联符号存在着解读与重新编码,进而强化了观者对于景观中蕴藏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图1)。由此,楹联在文化景观中的符号意义得以彰显。

图1 楹联在文化景观中的符号意义

徽州楹联是高雅的文化向导,风景名胜配上楹联,即注入了文化,大大提升景观品味与知名度。文人士大夫从自然、社会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内心情思,借助楹联妙句而物态化,藻绘点染,传递出既定的意境信息,感性地呈现在游人的面前,延引游人进入广阔的艺术天地。

二、楹联在徽州文化景观中的符号隐喻

徽州楹联作为徽州文化旅游的符号,它们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不同楹联秉承不同的先贤思想,传达不同符号隐喻(表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颂扬伦理道德

颂扬伦理道德、崇儒重教,是西递村楹联的一项重要内容。徽州是朱熹的故乡,朱熹理学在徽州流传极广、影响极深。徽州思想文化以朱熹理学为指导,由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儒家思想的忠孝节廉、轻利重德、尊老爱幼、三纲五常、劝学为善、克制欲望、遵守礼节等内容和农耕文化注重土地、重视农业的特征在民居楹联中都有潜移默化的体现。

(二)推崇读书入仕

读书入仕,是西递村楹联中另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在西递村村口有清初修建的文昌阁与魁星楼两座建筑,内有两幅激励儿孙后代读书成才、争气做人的楹联。两联均道出黟县西递村重视教育、推崇读书,诗书传家、书香馥郁的浓厚气息扑面而来。

推崇读书的楹联是古徽州人诗书传家优良传统的产物与反映。徽州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不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文化素质较高。他们秉承中原遗风,以耕读传家,素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成为当地的一种社会风气。即便是普通百姓,也受此影响希望通过“学而优则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不管境遇如何,都要让子女读书,形成了读书的良好氛围与传统[3]。

(三)反映处世哲理

在西递村楹联中,还有不少劝导人们达观开朗、宽厚仁爱、与人为善、勤勉做人等反映处世哲理方面的内容。此类楹联在于劝诫子孙凡事要谦让,生存的天地才会宽阔;要与人为善,做事要留有余地,为后世子孙积德积福。外出经商为古徽州人的第一生机,他们深知告别故土,远离家乡和亲朋故旧,独自异地谋生,将遇到无法估量的困难和艰辛,因此须深谙处事做人的哲理,否则将无立足生存之地。故家家户户都特别重视对下辈进行这方面的教诲,遇事要能忍耻含垢,看淡荣辱[4]。

有关训迪族人的楹联目的在于教育子孙后代要宽容忍让、谦卑随和、多行善事、存仁爱之心、并勤勉做事,这些训诫与劝导集中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处世之道、为人信条。

(四)表现村居环境

皖南古村落的选址与建设遵循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在西递村众多的楹联中,还有不少描述村居环境的状景联。西递村的风物名胜联,或描景绘色,诗情画意,与胜景相得益彰;或借物抒怀,画龙点睛,使华宇和建筑的氛围升华增辉。

表1 徽州楹联的符号隐喻

一幅幅楹联真实地反映了徽州历史的发展和徽商的传承与风貌,以特殊的形式承载着徽州文化,向游客诉说着明清几百年间古徽州人的思想、道德、伦理、教化、政治、经济、文化。同时也成为游客玩味的对象,他们通过包括楹联在类的文化符号来解读厚重的徽州文化。

三、楹联在旅游文化景观中的符号重构

基于前文的探讨,从楹联符号的主题、内容、格调、形式与功能等方面探讨楹联符号在文化景观中的重构,以期对景观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主题:与文化景观的内涵相统一

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产物,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创造出来的文化景观各具特征[6]。不同文化景观特征赋予其不同的主题。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同属文化景观,北方皇家园林与南方私家园林特征不同,其中的楹联符号内涵也不相同。北方皇家园林中的楹联主要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与皇家的威严大气,南方私家园林中的楹联主要表达了江南风景的灵动与秀美。以北京颐和园仁寿殿与苏州拙政园远香堂楹联为例。颐和园仁寿殿是颐和园宫廷区的主要建筑之一,乾隆题仁寿殿联:星朗紫宸,明辉腾北斗;日临黄道,暖景侧南荣。皇帝自诩其居住之地非同凡尘,称为“紫宸”,上联写夜景,下联写昼景,仙宫吉祥,君权神授。远香堂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张之万题远香堂楹联为:曲水崇山,雅集逾狮林虎阜;莳花种竹,风流继文画吴诗。一联道出南方私家园林的清高风雅、淡素脱俗的意境。因此,文化创造了景观,景观符号又巩固了文化。楹联符号在文化景观建设中应用,首当其冲要注意的问题即为楹联内涵须与文化景观的主题、精神相统一。

(二)内容:民族性与时代性包容并蓄

楹联的产生与发展根植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得益于整齐方正的中华文字。《诗经》、《楚辞》、诸子百家著作等古典文化作品中的对偶句是楹联的原始形式;汉魏晋南北朝赋和骈文的修辞为楹联做出典范;盛唐文化的繁荣为楹联产生准备了较充足的条件。中国楹联得益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土壤。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因此,语素与语素之间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在历代帝王和文人的推广下,楹联从宫廷遍及到民间,成为中国的一种民俗。因此,鲜明的民族性是中国楹联的典型特征,它要求楹联符号的内容应该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部分为楹联符号提供了丰富的撰写素材。

楹联符号的内容不仅要具有民族性,还须体现时代性。强烈的时代性要求楹联符号内容要反映出中国当代社会的时代特征。需要指出的是,楹联内容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是不矛盾的,不同的楹联在取材上可以不同,或者颂扬优良传统或者表达时代变迁,同一副楹联也可怀古思今,赞美新风气。

(三)格调:通俗性与高雅性兼而有之

格调原指诗歌的格律声调,现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文学作品的格调有雅俗之分,雅俗观念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观念,是深藏在中国人心底最为稳定的价值尺度和审美标准。基于文化判断,很难制定出大家都同意的雅俗标准,因为艺术审美主观色彩太浓。因此,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论雅俗,不少人采用社会消费层次为标准,以上层社会推许的文学为雅文学,以流行于下层的文学为俗文学[7]。这种考量标准,并不以为雅俗之分即是正与邪、高与低、美与丑、精与粗的差别。

文化景观中的楹联符号应该是雅俗共赏的,它既优美又通俗,能为各种人所接受,各种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能欣赏,上至学者文人,下至妇人孺子皆能喜闻乐道,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楹联符号的通俗性表现在它取材于社会生活,自然质朴、单纯,没有严格的规范体系,体现不同地域、社区与风俗千姿百态,语言、内容、思想通俗易懂,赋有生活智慧。楹联符号俗而能雅。“雅”的楹联词章高雅,对仗工整,用典妥帖,寓意深刻,对道联艺博大精深。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长篇巨制者,铺锦列绣,如同史诗。总之,雅俗共赏的楹联符号能谐能庄,既是一种带游戏性的语言艺术,又具有文学的严肃性,既能够让游客从中获得乐趣,又提高景观的文化韵味。

(四)形式:追求赏心悦目的美学效果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楹联制品可用材料颇多,有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各种材料皆可有不同的发挥。如纸裱可涉及到纸质的材料、装裱的效果;镜框可用木头或石膏等材料制成框子;木刻、石刻的材料、竹刻的工艺流程均可变化与创新。

内容与形式是任何事物均具有的两个方面,在二者的辨证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因此,文化景观中的楹联形式须适合于楹联内容,服从于文化景观主题,服务于文化氛围的营造与烘托,整体上达到和谐统一、赏心悦目的美学效果。再相机辅以恰当的制成材料,达到书文双美、艺趣相生、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五)功能:突出渲染主题与深化意境

楹联符号在文化景观中的功能可突出渲染主题与深化意境。楹联采用语言文字的方式直接描绘风景,高度概括,点出景色的精华与意境,在景观中起到强调主题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加之楹联在文学艺术、书法艺术上所带给游客的美感,它们以特殊的内容、形式与景观融为一体,烘托出景观特色,深化景观意境,增添赏心悦目的内容和文化韵味。渲染景观主题、深化景观意境的点睛之笔凸显出楹联在景观中的符号功能,赋予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民族风格。

当然,楹联符号还具有扩展空间、传承民族文化等作用。景观楹联常常用写意的笔墨,渲染景观的环境,使眼前有限的空间扩展到无限的自然中去,创造出辽阔的艺术境界,使景观空间得到了扩展。景观楹联也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也是楹联符号不可忽视的功能。

楹联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无限的文化意蕴与审美价值。典雅工丽、寓意深刻的楹联是徽州文化旅游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游客通过此种文化载体体验与解读徽州,徜徉于徽州文化历史长河。对于楹联符号的解构旨在服务于当下的文化景观符号重构,以提升、加强或维持文化景观吸引力,延长旅游景观生命周期。

未来可探讨的问题有:第一,不同类型景观符号的解构与重构。文章解构徽州楹联文化符号的隐喻,并探讨其在文化景观中的重构。因此,不同类型景观旅游符号的解构与重组为旅游符号研究提供广阔领域。第二,在景观符号重构中,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符号重新编码中的“原真性”、“失真性”与“舞台化”的问题。一孔之见,以抛砖引玉,期待学界更多的探讨。

[1] 谢彦君,彭丹.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述评[J].旅游科学,2005,19(4):1-6.

[2] MACCANNELL .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M].New York:Schocken Books,1976.

[3] 陆林,凌善金,焦华富,等.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6):660-665.

[4] 王琼.黟县古楹联的民族性及其审美价值[J].文史博览:理论版,2009(3):34-35.

[5] 陆林,葛敬炳.徽州古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76-382.

[6] 王林.文化景观遗产及构成要素探析——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9(1):177-183.

[7] 王齐洲.雅俗观念的演讲与文学形态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3):151-177.

InterpretingandReconstitutingtheCulturalTourismSymbolofHuizhouCoupletsA Case Study of Xidi Village of Yi County

DING Yu-li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Huizhou couplets is an elegant symbol of cultural tourism, which reflects the ancient Huizhou people’s life philosophy of honoring Confucianism, education, filial piety and brotherly love. In their reconstitution, the symbols of couplets should be unified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me, both national character and time element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ir content, and both popularity and elegance should be achieved in style. Thus, they would bring people aesthetic enjoyment in form and highlight the tourism theme and add up the tourism atmosphere in function.

symbol of cultural tourism; Huizhou couplets; interpreting; reconstituting; Xidi Village

2014-02-17

安徽省教育厅青年教师资助项目(2008jqw046:《文化旅游符号研究——以徽州为例);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9-10D59:《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发展研究》)

丁雨莲(1979-),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F59

A

1009-2463 (2014)06-0120-05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楹联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孔府的年节楹联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我与楹联缘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