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转型实践研究*
2014-08-17孙中义占善节
孙中义,占善节
(1.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051;2.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组织人事处 ,安徽 合肥230051)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转型实践研究*
孙中义1,占善节2
(1.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051;2.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组织人事处 ,安徽 合肥230051)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和就业难度递增双重困境、就业结构改善与产业结构调整双重匹配度困境、就业率及满意度下滑和执业稳定性差双重提升空间困境以及技术技能 “能力品牌化”建设和“学历品牌化”持续发展双重扭转困境严重影响着现代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要着力推进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转型,突破高职院校的发展瓶颈,需要从政策保障、人力保障、财力保障、人才培养体系标准、人才培养质量、“能力品牌化”建设角度取得突破,从而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技术技能人才;机制转型;能力品牌;创新发展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699万,2014年达到727万[1]16。大学生就业成为民生关注热点。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大学生就业问题势必长期持续存在。占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格外值得关注。2014年,国家从顶层设计角度专门针对职业教育进行了战略部署。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会议审议通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本文以下简称决定);6月23日、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了重要指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刘延东、马凯等出席会议。作为从事高职教育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将步入战略改革机遇窗口期,其中加快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转型将成为改革重点,也是一种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尝试。
如何稳步推进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转型是我国未来几十年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切实保障,同时对于全国1 300多所高职院校来说也是关键性的教育改革课题,亦是高职教育市场优胜劣汰竞争的开端。社会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过程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大体可分为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技术型人才是指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由于技术型人才的任务是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因而,他们常处于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在人类社会劳动的链环中,他们处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所以国外也有称之为中间人才(Middle Man)。技术人才最初作为工程师的助手,以后作为掌握高新技术的主力[2]。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主要包括取得技工、技师及其他相应水平或拥有各种技能的人员(其中,技师分高级技师和技师两类,技工分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三类)[3]。技能人才强调在做中学,培养目标为动作技能培养;技术人才强调在知识载体中学,掌握高新技术知识等系统理论知识,培养目标为技术系统学习能力培养。高职院校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就是要求我们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既掌握高新技术知识,又要懂得实践操作;既要有系统学习力,又要有动作技能。
一、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转型改革迫切
《决定》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立交桥成才通道的建设将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生源多元化,就业、专升本等上升通道的多元化,从而双重逼迫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转型,需从长远分析现在,规划改革未来。
(一) 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和就业难度递增双重困境
2013年人力资源蓝皮书指出,在全国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重占到70.3%,大学以上学历仅有12.94%[4]。高职毕业生就业空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劳动力供给短缺逐渐显现,近年来各类企业招工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同时,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升级,现有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滞后于企业转型换代升级增长的需求,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企业竞相争取的香饽饽。2014年我国卫生计划委员会虽然开始逐步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增加劳动力供给,但考虑人力资源的成长时间,短时间内仍无法有效缓解。据有关机构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状况的持续检测表明,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2012年年均比率已超过2∶1的水平[5]1。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产业加速转型升级,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将出现长期化特征。
而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却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我国2014年高等院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全国中高等学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 700万人[1]16,未来高等院校毕业生还会有所增长,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77.4%,比2012年低了0.7个百分点[5]2。一方面,毕业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就业率越来越低。就业难成为国家、企业和个人各方关注的问题。这种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和就业难度递增的双重困境,值得我们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二)就业结构改善与产业结构调整双重匹配度困境
就业结构是指毕业生在各个产业或行业就业的比重。据蔡昉对中美在直接生产性行业中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比重作的对比结果为:农业,中国是0.6%,美国是24.6%;制造业,中国是10.3%,美国是30.6%;交通业,中国是10.8%,美国是27.1%;商贸业,中国是11%,美国是28.6%。此数据把制造业和交通业合并处理后,就业结构比例为0.6%:21.1%:11%[5]2。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 8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 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 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 204亿元,增长8.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由此计算的产业结构比例为10%:43.9%:46.1%[1]2。由此反映出就业结构比例和产业结构比例明显不匹配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即劳动者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全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结构性矛盾突出。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据合肥某高职院校内部就业跟踪数据,毕业生就业区域
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主,中部省份次之,西部省份垫底(如图1所示);就业结构以商贸业、服务业(含地质勘查类专业)为主,制造业、交通业次之,农林牧副渔行业最少(如图2所示)。此数据表明该校人才培养仍然不能匹配安徽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就业率及满意度下滑和执业稳定性差双重提升空间困境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整体呈现走低态势(如图3所示)。
图1 某高职院校2010—2013年毕业生就业区域统计
根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4年1月公布的针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的以2013年高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为43.5%,“升学”与“出国/出境”的比例合计为16.8%。相关统计表格累计显示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到了71.9%。
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就业状况落实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为67.4%。
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最高,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落实率最低,仅为44.3%。
从学校所在地的比较来看:东、中、西部地区高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地区高校的落实率远低于东部和中部。东、中、西部高校的落实率分别为80.3%、74.0%、58.1%。
在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有13.7%的毕业生对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1.1%的毕业生感到满意;32.4%的毕业生感到一般;2.5%的毕业生感到不太满意;只有0.4%的毕业生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整体就业率下滑和就业满意度递减同时也影响毕业生的执业稳定性指标。据某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处的跟踪统计数据分析,2013年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基本维持在46.9%上下,毕业生半年内年离职率为37.5%,一年内离职率为72.9%,三年内达到95%以上。
图4 某高职院校2010—2013年毕业生离职率统计
据研究资料表明,毕业生就业率及满意度往往和就业稳定性正相关,即就业稳定性高,就带来就业率高和高满意度。但就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就业率和满意度的下滑态势会降低就业稳定性,进而对高职院校招生造成不良影响,招生缩减将持续影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如何提升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增强执业稳定性,成为双重提升空间的困惑[6]。
(四)技术技能“能力品牌化”建设迟滞和“学历品牌化”建设持续发展双重扭转困境
据《2013·中国企业家成长20年调查综合报告》数据显示,对比20年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企业家的文化程度、专业背景和职业身份的获取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文化程度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企业家从1993年的33.9%,上升到2013年的45.2%,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7]。
但跟踪分析发现,现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主要是后续提升的较多,表明其创业时的学历以大专及以下为主,高职教育后续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市场潜力巨大。在对企业家成功因素——能力与素质调查时,调查结果表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家普遍认识到,决策能力(47.7%)、管理技能(41.4%)、市场经验(41%)、用人能力(38.8%)、技术预见力(31.9%)、创新能力(23.3%)等方面非常重要[7](如图5所示),是构成企业家市场经营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企业家最需要加强的素质。由此合并可以看出企业家技术技能能力影响因素较高。
同时,据某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处对毕业生就业企业回访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院校毕业生学历品牌认可度持续升温,毕业生技术技能能力品牌认可度较低。主要问题反映在,企业不断提高岗位学历要求,毕业生能力(技能)资格证书认同度较低。企业对毕业生持有的能力(技能)资格证书充满疑惑,均要毕业生重新进行企业再培训才能正式上岗,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当然,我国政府部门、行业组织、院校等在技术技能能力品牌的制定、考核和证书颁发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如多头管理、政策连贯性弱、质量标准不高、考核不规范等。毕业生技术技能能力品牌市场尚未真正形成,社会氛围有待改善。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中升入高等教育的比率从1990年的27.3%跳跃至2013年的87.0%[8](如图6所示),我国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职业教育对应的高考录取分数也逐年走低。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招生市场形成,也无形中降低了高职大专毕业证书的含金量。高职大专学历市场供给量的增加,无形中抬高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追求热度。
因此,高学历市场认可度的持续升温和技术技能能力市场的持续下滑矛盾双重扭曲,形成了今天的扭转困境。
表1 1993—2013年调查中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单位:%)
注:1.由于存在跨专业情况,因此所学专业比例合计大于100%。2.“—”表示该年度没有涉及此项调查内容。 资料来源:《2013·中国企业家成长20年调查综合报告》。
图5 企业家最需要加强的素质
图6 我国1990—2012年高中升入高等教育统计
二、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转型关键路径
高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终极追求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最终产品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就业成长的竞争也是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如何在高职院校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关键看如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进行转型改革。
(一) 加大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转型改革保障水平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转型改革需要耗费大量的改革成本,要有完善的经费投入机制。呼吁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加大经费统筹力度,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高职院校主动建立校友联合会等民间社团组织,建立和完善民间捐助和管理机制,鼓励校友或企业家等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拓宽办学筹资渠道。呼吁国家税务等部门完善公益性社会捐资依法税前扣除制度。税务部门强化对企业职业教育经费的征收力度,并完善财政拨付政策。探索海外基金会募捐筹资管理方案。
加快高等职业院校用人机制改革。扩大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高职院校依法制定大学章程,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和社区等各方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依法管理学校,独立运营学校,减少行政干预。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高职院校教师相互兼职制度,优化师资队伍。
(二)建立和创新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准确定位高职教育,把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等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把服务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技术技能积累为使命。构建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各个层次的立交桥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制定和完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积极鼓励企业管理者参与到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控制过程,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就业满意度,增强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度。
(三)完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贯穿于教学、实训、实习和实践全过程。促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任务导向等教学模式成熟。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比如适当加大企业工作任务。通过授权、委托等购买服务的形式,明确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责任,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毕业生的人文素养,坚持以育人为目标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弱化学历证书的社会效应。尝试建立企业和高职院校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培养机制,促进校企一体化建设。
建立健全课程开发衔接体系。深入调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术进步等企业和社会需求,联合就业需求单位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加快推进高职院校专业自主设置权的试点,强化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衔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衔接。同时贯通中职和高职教育以及本科职业教育等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和内容等方面的衔接。科学实施人文素质提升计划,加强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
加快师资队伍转型建设。加快实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积极鼓励高职院校自主到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政策,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高职院校专兼职政策和评价考核体系。提高企业和高职院校联合建立培养基地的比重。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引入教师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原创动力。
(四)发挥市场调配社会资源能力,再造“不唯学历凭能力”的高职教育市场
呼吁政府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推动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经济市场需求自主办学,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高职院校自主开发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资格证书,让学生亲身实践来证明职业资格的含金量,以学生就业市场来验证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只有管办分离,高职院校才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课程,探索适合本校的具有行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地位和办学质量才能得到提升,才能给受教育者提供多样选择和多元成才空间;切实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注重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打通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切实执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学分互认,消除高招批次歧视,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
呼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并落实政策,规范招人用人制度。目前,职业教育不愁就业,表面上比普通教育更具前景,但前景和就业质量恰恰是职教学生最担心的问题,他们的晋升、发展会处处受身份限制。政府部门要完善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开招聘政策,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消除学历歧视,形成“按能力、凭业绩”取酬的技术技能人员激励导向,充分调动和发挥技术技能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拓展技术技能人员职业发展空间。
扩大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势必对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产生新的更大的需求。要大力宣传技术技能人才典型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风尚,完善技术技能人才的奖励和表彰政策,注重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创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风气。
截至2014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走过了三四十个年头,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取得过辉煌成绩,也经历过各种艰难险阻。而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出台,激励着无数的高职教育人。抓好抓住高职教育改革战略机遇窗口期,完成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转型工作,将对我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改革形成有力的支撑,同时有利于全国1 300多所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教育机制的形成。笔者深感高职教育改革任务艰巨,但仍充满希望。高职教育改革关键是抓关键,抓重点,抓要点,高职教育大有可为,“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终将形成。
[1] 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4-02-24]http://www.gov.cn/gzdt/2014-02/24/content_2619733.htm.
[2] 陈慧娟,刘辉.论技术型人才资源的稀缺性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1(7):56-57.
[3] 李志,徐涵.重庆地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1):14-19.
[4] 吴江.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7-30.
[5] 鲁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DB/OL].[2014-03-22]http://money.163.com/14/0322/20/9NVFOOFS00252G50.html.
[6] 高玉梅,杨景龙.高职生就业现状成因分析及有效对策[J].职教论坛,2013(11):82-84.
[7] 李兰. 中国企业家成长20年:1993—2013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追踪调研成果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7-8,12.
[8] 教育部.2013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EB/OL].[2013-09-15]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201309/15689
6.html.
[9]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6-22]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6/22/c_1111255437.htm.
TransformingtheTrainingMechanismfortheTechnicalTalent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
SUN Zhong-yi1,ZHAN Shan-jie2
(1.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Economy, Hefei 230051, China;2. The Organization and Personnel Department,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Economy, Hefei 230051, China)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technical skill talents and the increasing difficulty of the employment, the divergence between improvement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low rate of employment and satisfaction and poor stability of the career which need to be promoted, and the difficult position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bility branding” and “education brand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pus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ivation mechanism and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y should make a breakthrough from the policy guarantee, human security, financial security,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standard,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bility branding”, so as to cultivate the technical talents to adap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echnical talents; mechanism transformation; capability brand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4-08-13
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741:《双师型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以营销策划专业为例》)
孙中义(1956-),男,安徽池州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硕士。 占善节(1981-),男,安徽怀宁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副处长,讲师,硕士。
G64
A
1009-2463 (2014)06-0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