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状况实证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2014-08-17方章东
徐 俊,方章东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状况实证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徐 俊,方章东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已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以最新数据统计分析了“90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及课外访谈教学实践的认知评价状况。面对调查中存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的问题,必须通过夯实办学条件、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快课程建设、丰富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办法等具体途径,才能从根本上突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瓶颈,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课外访谈教学改革;认知评价;对策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然而,在国内外多元文化渗透扩张、主流思想备受挑战的背景下,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形势不容乐观。当前,诸多主、客观不利因素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的针对性、实效性,安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早在新世纪之初便开始借鉴美国前卫高校的成功经验,着手“访谈式”教学法“第二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1]。这一课外访谈教学实践形式一直沿用至今,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得到师生共同好评并获得管理方的充分肯定①。 然而,10年过去了,安徽农业大学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识如何?对正在开展的课外访谈教学实践活动评价如何?我们并没有确切的答案。因此,我们决定基于安徽农业大学10年教学改革背景,从微观实证视角对安徽农业大学本科生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以第一手数据资料统计检视10年来安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以便和学术同仁交流。
一、抽样概况与变量选取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法,调查选择了安徽农业大学“90后”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全校近70个录取专业名单中简单随机抽取20个专业,分别对一、二年级被抽中专业中的一个自然班进行整群调查。现场调查时,调查员随机抽取拟调查专业中的一个自然班,抽中班级的学生全部接受调查。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下旬。调查时共计发放问卷1 126份,收回1 115份,有效问卷1 114份,有效回收率98.93%。在实际调查中,除个别专业和个别班级因排课变动做了临时调整外,整个抽样调查过程严格遵循随机概率原则,样本的代表性十分可靠。我们对问卷调查和数据填写过程进行了科学的组织协调,调查对象填答认真,问卷的回答质量较为可信。整个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思想政治素质状况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知评价情况三大方面。问卷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系统输录和统计分析。本文将利用调查问卷中调查对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知评价情况等信息,拟采用统计描述分析方法,对高校大学生相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践认知评价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涉及的变量主要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的认知评价变量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外访谈教学实践的认知评价变量。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功能的认知评价
调查显示,69.2%的学生认为总体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积极影响多一些,27.4%的人认为没什么影响或不好说,说明大多数学生比较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影响作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帮助方面,调查对象选择最多的三项依次是:“有助于提高个人素养与理论水平”(74.9%)、“有助于必要的意识形态教育”(60.9%)、“有助于考研、考公务员”(31.4%),另外两项“有助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无实质帮助,只是完成学分的需要”分别占调查个案的27.5%和19.0%。说明大学生比较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和应用价值,但也有部分学生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见表1)。学生对学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总体感觉满意的占52.4%,表示一般的占40.4%,另有7.2%表示不满意,说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容乐观,离学生的期望值仍有较大差距。
表1 思政理论课对自己的帮助体现在哪些方面 (n=1113)
(二)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情况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总体印象是,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占64.3%,认为一般的占32.6%,而认为较差和很差的占3.1%,表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总体评价尚可,但仍有1/3的学生不太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尽快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的训练,切实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学生对自身群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总体评价显示,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占26.7%,认为一般的占57.3%,而认为较差和很差的占16%。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尚可,但是对于自身群体的评价不高,反映出他们对自身群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某种不满和担忧。
(三)教育内容强化、教与学方式的认知情况
为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考察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倾向性,我们设计了“你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应该加强哪方面内容”的问题。选择加强“道德品质教育”的接近一半(49.4%),这与上述学生评价自身群体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相吻合;选择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占24.3%,这与当下整个社会信仰危机不无关系,也说明的确有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选择加强“法律与政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合计占26%。选择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身群体在“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方面不尽如人意,客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反映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并影响其学习效果。调查显示,目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随便听听、考前突击”的比例最高,占到61.4%,采用“系统学习、认真领会”的占29%,而采用“很少听讲、考前突击”的占10%左右。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大多采取了功利主义态度。学生希望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采用“主题式讨论,学生上台讲解”(29.3%)、“每次课程留下部分时间,让同学向教师提问”(26%)以及“教师经常提问、师生互动交流”(23.5%)方式教学的合计占78.8%,而希望采用“纯粹理论教学、教师从头讲到尾”方式的仅占17.4%。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反对用纯粹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摒弃“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做出大胆尝试。
(四)学生缺课及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状况可以从学生缺课程度以及缺课原因的回答中寻找答案。回答从未缺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占37.3%,回答很少会有、偶尔会有及经常会有的分别占30.5%、28%和4%,说明有过缺课经历的比例达到六成多。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部分大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存在很多问题。那么,造成学生缺课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这可能是所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都想弄清楚的问题。我们通过试调查和个案访谈筛选出8种答案供学生备选。其中,排在前四位的原因依次是“课程内容抽象、枯燥、难懂”(62.1%)、“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50.1%)、“理论难以解释现实、没有用处”(44.5%)和“课程内容重复、很多已学过”(36.2%),响应百分比累计占总应答次数的64%。另外,33.2%的人选择了“无他,就是对上课不感兴趣”, 26.6%的人选择了“很容易通过,考前背背就行”,24.4%的人选择了“人多,老师很少考勤也很少管”,23.2%的人选择了“人多,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互动”(见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缺课的根源在于课程、教材、教法和班级设置等方面出了问题,当然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也难辞其咎。
表2 你认为思政理论课缺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n=1110)
(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访谈实践的认知情况
调查对象中只有38.6%的人回答参加过类似的课外访谈小组活动。接下来,我们对回答参加过课外访谈小组活动的428名调查对象进行后续问题的追问。回答喜欢课外访谈的占72.3%,回答无所谓的占20.6%,而回答不喜欢的仅占7%。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是比较喜欢这种课外实践形式的。回答在课外访谈中收获很多、较多的分别占15.5%、54.8%,回答较少、很少和没有收获的合计占30%,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课外访谈效果持肯定态度,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这种课外实践的实效性表示怀疑。选择访谈小组人数在“10人及以下”的比例最高,占68.2%,选择“11~15人”的占28%,选择“16~20人”的占3%左右。可见,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访谈小组小型化,因为人数越多,每个人交流发言的机会和时间就越少,也就起不到充分交流讨论的效果。从可行性、实效性、经济性和已有经验的角度考量,我们认为访谈小组以“10~15人”规模比较合适。学生对教师在课外访谈中组织引导作用的看法,认为起到较好作用的占61.8%,认为作用一般的占35.2%,说明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可教师在访谈过程中的组织引导作用。课外访谈是为了弥补“第一课堂”大班授课的局限性,发挥小组讨论互动的优势,为了解学生真实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提供观察窗口,以便增强“第一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外访谈中的组织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六)课外访谈主题内容的确定情况
访谈主题是现场访谈的灵魂和主线,它直接影响后续的访谈准备、组织、实施以及最终的访谈效果,因此访谈主题的确定十分重要。对于“你认为访谈主题应如何确定”的提问,调查对象选择“紧密围绕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确定”的占79.7%,选择“围绕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确定”以及“围绕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并结合课程内容确定”的分别为46.7%和42.8%,说明大学生急切希望通过课外访谈来探讨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表明“90后”大学生较为关注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和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他们的思想主流是值得肯定的。
(七)课外访谈教学实践活动的优势和不足
参加过访谈教学的学生普遍认为访谈式教学“第二课堂”实践形式比起“第一课堂”纯理论教学优势明显。学生认为课外访谈教学实践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主题集中、小组交流、便于深入探讨”“每个人都有机会自由表达观点”“大家不受拘束敢说心里话”和“形式活泼气氛融洽”等方面。可以看出,课外访谈教学实践活动以其充分的师生互动交流而赢得了学生的青睐,说明安徽农业大学10年课外访谈教学实践是成功的。尽管课外访谈教学实践活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但由于课外课时、场地、具体考核等方面没有充分的体制保障,尚无法保证所有学生获得类似的课外访谈教育教学实践机会,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整体访谈效果需要提升,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需要加强,课外访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不紧密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加以克服解决。
三、基本结论和对策思路
(一)基本结论
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尽管部分“90后”大学生有过缺课经历,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但他们总体上比较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实践,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基本认可,只是对自身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表示不满和担忧。学生缺课主要源自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班级设置过大以及学生自身的功利态度等方面。“第二课堂”10年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安徽农业大学实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访谈教学实践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值得兄弟院校借鉴,但尚存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查以安徽农业大学一、二年级本科生作为调查总体,上述基本结论只能推论到相应的总体中,对于三、四年级本科生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本文没有确定的把握。不过,鉴于安徽农业大学属于安徽省属重点农业本科院校,上述结论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90后”本科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知评价的整体状况反映。
(二)对策思路
本次问卷调查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共性问题,特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面对调查中反映出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建立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思政负责人和广大思政教育工作中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形成思政教育合力,以求突破现有的教育教学瓶颈。
1.进一步夯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办学条件
地方院校应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规定和安徽教育工委、教育厅相关文件规定,进一步从制度上保证各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条件,建立督查举报制度,以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配备、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及班级规模等硬件得到有效落实。高校思政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领导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对于思政理论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长效保障机制[2]。
2.大力培育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对于新进教师,高校应严把进门关,优先录用符合条件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毕业生并进行规范严格的岗前培训。对于在岗教师,相关部门应积极提供各种学习、交流的机会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单位,应紧密依托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构建传帮带教研互助机制,精心打造教学科研团队[3]。通过“精彩一课”的教学观摩、教学能手和教学名师的选拔活动,培育一大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坛新秀。适当加大对授课教师的考核力度,着重从课前教学准备、课堂组织引导、课后效果测评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的待遇。
3.加快课程建设、丰富教材内容
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抽象、枯燥、难懂的现实,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可以组织相关专家,编写若干与课程内容密切联系并反映现实问题的小册子,作为辅导教材以备师生教学之用。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应持续推动这一项目工程的发展,构建精品课程资源网络分享机制,充分发挥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进程。
4.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办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包括许多类型,如课堂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教学对象的专业特点,有选择地综合运用上述教育教学方法,将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增强理论的针对性、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存在着考评目标与教学目标不一致、考评内容书本化、考核方式单一化、考评结果失真、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5]。应该将学生的平时考查与总结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考核上,应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表现,使考核过程发挥出真正的教育提升作用。
5.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见》,正确处理好“两个课堂”的辩证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发挥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其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以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为标志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相互替代。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立足于第一课堂,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形式,以第二课堂促进第一课堂,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实践效果。
一言以蔽之,破除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困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方所能奏效,更非单纯凭借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改观的,必须形成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负责人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齐抓共管的有效体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困局。
注释:
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访谈教学,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基于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围绕师生共设的访谈主题,按照规定的访谈原则和程序,以小组为单位,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展开有组织的师生面对面交流互动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达到解决思想问题、提升“三观”的效果。
[1] 欧元雕,黄邦汉.让师生共享Office Hour——思想道德修养课“访谈式”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5-69.
[2] 李光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5):161-163.
[3] 赵诤.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76-78.
[4] 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5] 沈建华,徐正.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47-48.
TheCognitiveStatus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inChinese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XU Jun, FANG Zhang-d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hard to teach and hard to learn. Through a large-scale questionnair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gnitive evaluation statu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by the college students born after 1990.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course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issues found from the above investigation, several concrete measures, i.e. consolidating the conditions for offering education,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teachers troop, speeding up the courses construction, enrich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perfect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o on, must be put into practice, which can fundamentally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cognitive evalu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2014-04-02
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yxm15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建设实证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3JDSZ3044:《E时代高校师生互动策略实证研究——以易班为例》);安徽农业大学学科提升项目(XKXWD2013015:《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徐 俊(1973- ),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 方章东(1964- ),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G412
A
1009-2463 (2014)06-00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