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考
2014-08-16王达春
王达春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蚌埠,233030
关于推动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考
王达春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蚌埠,233030
阐述了现阶段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要性,认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促进城乡融合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需要。当前,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仍然面临许多问题:现行体制上还存在一些弊端;认知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农村经济相较城市还有很大差距;资金保障上还存在着某些制约因素;农村劳动力涌流城市引起乡村劳动力匮乏。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五个必须”入手: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必须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必须积极探索构建民间参与机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城乡关系;城乡发展一体化;困境;路径选择
城乡关系问题不仅是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生活的全局性环节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以生产方式演进为视角,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分析了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必然性,进而提出了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思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当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和谐高效的、群众满意的城乡关系,就必须着眼于长远,总揽全局,更具针对性地解决城乡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在适应新环境与新形势的过程中,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方法、新方式,从而更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与公共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要性
在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发展后,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大大提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便自然而然地摆上了议事日程。从理论上来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要性是多方面的。
1.1 促进城乡融合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辩证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思想。他们指出,城乡融合即“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1]的新的社会统一体。也就是说,城乡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未来社会绝不会固化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而是实现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城乡协调与平等。他们还指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之一”[2]。这里的意思是,城市发展是在城乡分离与对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城乡融合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伟大目标。由此可见,从城乡分离到城乡融合,构建城市与乡村的和谐统一,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虽然表现为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确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我国当下全面深化改革,解决现阶段“农村凋敝、农民贫困、农业落后”等主要矛盾的关键战略措施。
1.2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产生原因来看,“三农”问题是在城乡发展非一体化中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为了保障这一战略顺利实施,国家不得已采取了一套牺牲农业、农民和农村以支持工业、市民和城市发展的战略,如户籍制度等。通过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的设置,将市民和农民的身份与附着在上面的差异化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固定下来;粮食等农作物则采用统购统销制度,保证了国家能以低价取得粮食,实际上获得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改革开放尤其是21世纪以来,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导致城市利益集团迅速膨大,工业和服务业以及农业快速壮大、城市以及农村快速发展、市民以及农民迅速致富的不平衡(表1),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笔者认为“三农”问题主要是在城乡发展非一体化,尤其是城乡发展非一体化的政策中逐渐产生的。从破解途径来讲,“三农”问题只有放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才能得到系统解决。“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发展分离化、分割化的政策和城乡非一体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将“三农”问题放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和全过程中,才能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根本性、系统性地解决“三农”问题[3]。
表1 城乡收入对比
注: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
1.3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现实需要
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需要城市带动。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4]。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过快,而人口城镇化则远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两者之间产生了不协调、相分离的现象[5]。在近7亿的城镇人口中,农村流动人口将近2亿,这些人既没有城镇户籍,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和居所,更没有城镇居民享有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他们像候鸟一样不断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来回迁徙。因此,有学者称中国的城镇化是“半城镇化”*目前学术界对“半城镇化”的描述为:就业在城镇,户口在农村;收入在城镇,积累在农村;劳力在城镇,土地在农村;生活在城镇,家属在农村。。这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城镇化造成了很多问题,对农民来说,并没有完全离开农业,因而也就不能有效扩大户均耕地面积,这样,既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又产生了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多方面问题,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危机。对城市来讲,过于注重规模扩张和形象改善,而不注重提高人口和劳动力吸纳能力,使得资源严重浪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从长远看,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2 当前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所面临的困境
虽然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和乡村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2.1 体制上还存在一些弊端
新中国成立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城市的国家战略下,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原始积累,工农剪刀差造成乡村发展缓慢、生产水平落后,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加上以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农产品购销制度等一系列城乡二元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更造成了城乡的巨大反差,拉大了城乡发展距离,加固了城乡壁垒,形成了城乡发展二元对立的格局。即便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这便进一步导致城市和农村在发展的基础上差距更加扩大。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城乡发展的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如劳动就业体制、收入分配机制、教育体制与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能否有所突破,直接影响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6]
2.2 认知上还存在一些差异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概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但目前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成熟的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化。顾朝林认为,传统的“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等城乡统筹战略在实践中容易演化为“以城统乡”的局面,以城市建设与扩展的方式来带动农村发展,这在本质上还是建立在索取农村地区多种资源,诸如土地、水、空间等基础之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需要“减少农民、建设农村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因而,核心应该是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需要转向“以农为主”,而非“以城统乡”的城市蔓延发展[7]。彭建强从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角度阐释了城乡发展一体化,他认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形态向以现代城市为主的社会形态转型的必然过程[8]。白永秀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市化进程而提出的一种全面统筹城乡关系的新思路、新战略[9]。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以城乡发展特色和功能分工为前提,在城乡互动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加强城乡空间联系、构建城乡社会服务共享,生态环境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
2.3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城乡之间经济的渗透不够是客观现实。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原因,相对于农村,我国城市发展较快,结果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农村经济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比重较低[10]。也就是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不能顺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伟大战略构想。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的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缓慢,即便是村庄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如作为“中国十大名村”的大寨村在山坡上建梯田,整合全村各种资源,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反映了一种苦干精神[11]。而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苏省华西村,去过的人都觉得它富得像“盆景”,推广起来很难。来到“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凤阳小岗村,它看起来更像是中国农村的缩影,目前还是以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方式为主,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远远落后于其他明星村,与外界的期望相差甚远。由此可以看出,解决小岗村目前面临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就会找到解决中国大多数农村问题的办法。
2.4 资金保障上还存在着某些制约因素
党的十八大提出并论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构想,为推进我国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应该看到,城乡一体化乃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尽管经济发展水平不是推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决定性因素,但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很多方面都需要有大量资金投入作保证,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财政投入能力作保证,城乡一体化发展就很难取得明显成效[12]。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北京、上海已与东京、纽约相似,但同时,多数农村似乎还停滞在另一个时代里,少数村庄甚至依然像非洲。广大农村若仅仅依靠自身的建设,发展就显得十分有限和相对缓慢,需要国家的帮扶、城市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这一切都要求有大量资金长期投入,才能更好地推动广大农村的发展。
2.5 农村劳动力涌流城市,引起乡村劳动力匮乏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必然给农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给他们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进城务工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促进了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对新农村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大量的青年人外出务工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诸如土地闲置、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孩子的教育问题等。农民外出务工,造成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使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农民“外流”,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青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在农业生产建设方面,随着青壮农民的大量外出务工,在家从事生产建设的多是妇女和老年劳动力,他们普遍知识贫乏、观念陈旧、信息不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改革意识不强,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后劲,降低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3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对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选择,笔者以为,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应做到以下五个“必须”。
3.1 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
纵观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当成功的经验,并且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发展模式,如英国城乡一体化的路径是“狭义农业——广义农业——非农产业”,法国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路径是沿着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内向聚集的方向展开的,德国是以均衡、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民主式城乡一体化模式,而拉美国家城乡一体化的普遍模式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失衡的过渡模式。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自东向西逐渐降低,东北三省居中”的空间特征。当前,由于中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不应一刀切,不应采取一种模式。要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吸取外国一些好的经验,根据城市发展现状,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和实施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即“多元化道路”。只有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我国各地区才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3.2 必须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
由于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又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因此要处理好几种关系:要强化宏观调控,重视城乡统一规划,将其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之核心内容;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将其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之重要条件;产业协调发展,将其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之主要支撑;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将其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之重要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其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之重要内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其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之主攻目标。但也应该看到,消除城乡差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长远规划方可逐步实现。因此,只有从各方面形成配套的改革措施,才能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3.3 必须积极探索构建民间参与机制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进仍然保持着政府主导的基本格局,虽然这样做也有其突出优势,即动员组织资源能力强,速度快,推进力度大,容易短期见效。但是也要看到,政府不可能在任何领域都能无限制地发挥作用。由于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方式来改变不合理的城乡间的利益格局,因此,它涉及到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在这种情势下,应积极探索构建民间参与机制,尽可能地动员公众参与,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提高社会融合度,可以有效降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社会摩擦甚至冲突。
3.4 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必须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转型。要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营造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优势,实现劳动力、土地、技术、资金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达到最优化,统筹安排城乡人口发展、科教文化发展、社会保障、资源环境保护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总揽经济和社会全局,有利于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好局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早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5 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3.5.1 避免陷入西方城镇化模式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存在严重模仿西方城镇化模式的问题。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历史,不懂中国乡村就无法理解中国国情和历史。中国的国情是乡村主导的五千年文明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每一次改革也基本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民是推动历史变革的巨大力量。因此,在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时候,必须遵循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历史。
3.5.2 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城镇化水平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结构性问题。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样板,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凤阳县小岗村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厂来进行村庄大建设。具体做法有:转变观念,开展土地有序流转;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实施“企业+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形成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的红色旅游业。尤其美国GLG、天津宝迪、从玉菜业、小岗面业等驻村企业的成功引进,极大地提升了村庄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带动了部分村民本地就业[13]。从目前来看,虽然企业的入驻存在一定的“虚假效应”,但这只是发展中的问题。当前,应该看到经过以上一系列改革,小岗村很快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可见,关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寻找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推进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发展趋势,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一个选择。
3.5.3 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推进新型城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除了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之外,扩大国内的有效需求,推进城镇化是一个必然选择。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可以不用外出务工,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有很大的好处。人力、土地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激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工业化效率的提升,提高信息化覆盖率的速度,才能最终促进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城镇化应该是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是一个有乡村、小城镇、城市良性循环发展、多元化并存的城镇化。这样的城镇化不仅中国需要,也是引领未来人类新型城镇化模式的一个创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统筹城乡发展是一场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和筹划下,顺应现代化规律,完善城市与乡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一场历史性变革,同时又是一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城乡发展一体化在当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推动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提高城乡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协调发展为目标。把城乡发展一体化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顺利进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6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
[3]宋振远.中国一号问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9-10
[4]付娆.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特点及变化趋势[J].农村经济,2012(12):39-40
[5]严蓓蓓.内涵式城镇化:完全城镇化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路径[J].行政论坛,2013(6):88-92
[6]曲丽丽,王敏.“十二五”时期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15-119
[7]顾朝林,李阿琳.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J].经济地理,2013,33(1):138-141;148
[8]彭建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趋势、动力与路径[N].河北日报,2013-02-06(11)
[9]白永秀,周江燕,吴振磊,等.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25
[10]周余义,唐丽萍,蒋子龙.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浅析[J].决策与信息,2008(5):134;153
[11]孔勤.统筹城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14-16
[12]卫平媛,苏锐.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跨越式发展模式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695
[13]王学鹏.小岗村城镇化升级的界面阻滞及化解思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1
(责任编辑: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4.11.001
2014-08-10
王达春(1984-),安徽望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F291.3
A
1673-2006(2014)11-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