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 品味 感悟 体验

2014-08-15沈希

考试周刊 2014年46期
关键词:古诗意境笔者

沈希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这是新课标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中华古诗词承载着五千年积淀下的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正是本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以及受到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的主旨而学习的。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有三:时空跨度大,学生阅历背景浅;语言表达风格不同;古诗教学的“度”较难把握。笔者尝试通过诵读、品味、感悟、体验等方法,解决古诗教学难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一、以读为本,读中促悟

自古以来,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小学古诗教学,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教学时笔者分为“五读”,一读,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做到不丢字添字,大致了解字义。二读,让学生自由地反复朗读,直到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三读,让学生在大家面前大声朗读,读得响亮、流利,学生进行互评互议,纠正读音,初步感知诗文。四读,听老师范读,(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问:你看到什么画面。学生个性回答。五读,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告诉大家(此为个性朗读)。笔者发现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读中,对诗的意境产生不同的理解,有的不求甚解,有的朦朦胧胧,但正是这朦胧美而更具魅力。记得巴金先生说:“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古诗也是如此,诵读的过程就是“自悟”的过程。因此,古诗教学“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品词析句,感受诗意

古诗讲求“炼字”,其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语言简洁精练、隽永含蓄,让人回味无穷。由此,品词析句对学习古诗尤为重要。只有引导学生弄懂这些字的意思,揣摩出其精妙之处,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真正品味出诗的韵味。如《咏柳》一诗,作者用“碧玉”、“丝绦”来描绘春天柳叶、柳枝的色泽、形态之美,写出春天的宝贵和春天的美好,比喻之精准。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察嫩绿的柳叶与温润的碧玉、丝丝下垂的柳枝与柔婉的丝带的图片,体悟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感受作者表达之精当。如对“不知细叶谁裁出”中“裁”的理解,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谈谈诗人贺知章为什么把那不可捉摸的“二月春风”形象地比作高明的裁剪师手中的“剪刀”,让学生议论,充分发表见解,然后让学生欣赏画面:春风拂过,冰雪融化,河水潺潺,小草探出嫩绿的小脑袋,柳枝冒出点点小芽,柳枝在春风中轻摇。通过动态的画面,让学生领悟作者诗中“裁”字之高妙。学习古诗,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推敲、揣摩、品味,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创设情境,感悟意境

优秀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在于诗中的意境。一首古诗,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令人怦然心动的意境,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诗歌也如此。王国维所称的境界就是我们说的意境。意境既是景,又是情,还包含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中国古诗注重意境美,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常常过多地讲解、分析,破坏了古诗原本的神韵。因此,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1.利用图片,观图入境。

清代诗人叶燮道:“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此道出了诗与画的惟妙。每当我们吟诵古诗时,总会觉得有无尽的意味,如画般真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是意境。四年级下册的《乡村四月》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山坡、田野、杜鹃、烟雨,以及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还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这是一首很美的乡村田园诗,但实际上诗中的意境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这就是教学的难点。笔者在备课时发现生活中农村题材的图片不少,笔者从中选择了“绿遍山原图”、 “白满川图”、“江南烟雨图”、 “农忙养蚕插秧图”,将其呈现在学生眼前,把诗还原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将诗歌内容的清晰美与意境的朦胧美很好地统一起来。

2.创造想象,入情达境。

古诗中所呈现的画面都是通过一组组意象表现出来的,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那么,一首诗歌的意境一定会被学生创造、挖掘出来,从而提升古诗的意境美。还是《乡村四月》,学生通过观图走进乡村四月那迷人的景色中,这样还不够,为了挖掘、加深对诗歌意境的感悟,笔者向学生提出:乡村四月农忙季节人们除了养蚕、插秧外,还会做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人们正赶着把蚕丝拿到城里卖。”有的说:“人们在喂牛吃草。”有的说:“人们在田间除草。”有的说:“人们正在割草、铡草。”等等,学生仿佛看到农忙时人们忙碌的身影,感受到乡村欣欣向荣的景象,体会到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表达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这样的一种创造性想象,让诗人、诗歌、学习者产生共鸣,让诗歌的意境走进学生的心中。

3.借助典故、音乐,深化意境。

在古诗教学中,适当介绍作者的生平及古诗中的典故都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领会意境,感受诗情。适时恰当的音乐渲染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审美的意识,使学生展开无限的遐想。正如宋代词人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所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四、体验创新,拓宽视野

古诗教学不能仅停留书本要求的几首诗上,也不能只达到会读、会理解、懂得作者表达的情感,要大胆地带领学生向古诗纵横发展,拓宽学生对古诗的体验,从中受到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如在感受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时,笔者在屏幕上呈现了李白以夸张手法写的其他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气势恢宏的诗句,通过朗读,感受李白诗歌的雄奇、大气、豪迈、奔放、激情等特点,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人李白,为以后学习李白的诗歌打下基础。同理,在古诗教学中,可以拓展同类别的诗歌,也可以取不同风格的诗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诗歌,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还可以丰富学生学习古诗的体验。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诗意境笔者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老师,别走……
“拟古诗”之我见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