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触动学生的心灵

2014-08-15李冬梅

课外语文·下 2014年7期
关键词:感动树人立德

李冬梅

【摘要】读书从“感动”开始,让教书和育人从“感动”开始,在书海的“感动”中“立德”,在践行的“感动”中“树人”,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首要任务“立德树人”。成功的师者是抓住文本“情”触动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的,这样的读书是细致的,是温暖的。

【关键词】感动;立德;树人;心灵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船长看到这儿,突然间,好像嗓子被什么捅了一下似的,大声的呜咽起来……

列夫·托尔斯泰的原著《跳水》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而我们教材的编排删掉了这一段,仔细体会,有和没有,人物的丰满、鲜活也大相径庭,原版这一段,展现了船长救下儿子后的喜极而泣,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读者跟着船长同紧张,同喜同泣。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不仅是技能、智慧上的高超,更重要的他是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真实人物。这样的人物才能植根我们的内心。

纵观我们现在社会,细品我们现实生活,总是感慨现在的孩子缺少同情,多了无情,不会感动,我们反思一下,现在文明的发展,孩子感动的东西太少了,或者快餐文化的时兴,我们拿来捂热孩子内心的载体,产生共鸣的东西也少了。

我们需要做的是为别人的进步真心拍手、赞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真善美的眼睛的热血青年。而现在的教育流于空白的说教,忽略了感同身受,与作者同喜同悲的过程,人的成长缺少了感动,冷漠这把杀猪刀就铸就了。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是我们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首先培养的这个人应是知人间冷暖、有血、有肉、有情的人。选什么课文,作为普通的教育者做不了主,但是怎样教,怎样引导是我们的责任。国家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付宜红处长举了一个例子,对中国和日本孩子读《狐狸阿权》做调查发现:中国孩子善于发现故事的发生、发展、结果等顺序,善于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评论,理性多一点,如是什么导致小狐狸送命,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做事情都应该先弄清真相……日本的孩子善于从事件的出发点,站在人物的角度与人物同悲喜。如想小狐狸会说:“我快死了,请救救我吧!山的那边还有许多栗子,我再也不能给你送柴火了……”

丰富故事情节,走进故事,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孩子内心的情感体验。一个人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理性的东西,更多的是情感的丰富,我们一直在探讨“人性”,倡导“人文”,就是要从这个角度多思考,让孩子从感动中汲取能量。

作家梁晓声一次在法国,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到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有雨滴飘落。

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停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车轮碾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他们的车想超过,但路很窄。他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下来一位先生,先对后车的司机说了点什么,然后让自己的车靠边,让他们先过。

梁晓声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司机转述了那位先生的话:“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面,这不公平!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梁晓声说,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

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它关乎公平、正义,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就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唯有感动才会流淌于血液,感染别人。是“真情”,是“触动”让我们恪守做人的本分,尽可能为别人着想、帮助他人, 这本身就是一种“感动”。

公平正义是理,维系这个“理”需要一颗有情的心。我们正是有内心的不安,才知道这个行为不合理;有关怀他人的情感,有对真善美的感动,才能付诸行动,内化为行为。 做一个有情感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才不自私,才能铸就社会的温情,才能架构社会的文明。

拿什么捂热孩子的心?你思考了吗?你做了吗?做到什么程度?

在主题为“不同文体经典作品阅读教学研究成果”的交流会上,课例《桥》的现场观摩让我深刻感受到作品塑造人物的力量,一个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沉着、冷静地指挥全村人渡过了桥,却牺牲了自己的儿子、牺牲了自己。作为小小说,师者引领我们分析人物,欣赏语言:“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师者处理是:学生读老支书的话,体会党员为什么排在后面?用问题处理感人的情节,用“理”来阐释“情”,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让孩子再也走入不了情景,无法体会形式的危机,人物的高大,内心的反应……血肉灵魂的感受一下擦肩而过,相反,孙传文老师的指导一下子让我们情感奔放。他说:“此处要重在读,用读句子展现形式的危机、人物的沉着、坚定的命令,读出力量;展现人物品质,学生做不到的话,老师就范读,把领会的情感用有声文字的高低、快慢、急缓展现。”听了孙老师的示范,作为听者的我如临其境,仿佛听到洪水的声音,闻到死亡的气息,那桥下汹涌的洪水溅湿了我的双眼,那山一样的老支书巍然屹立在我心间。

成功的师者是抓住文本“情”触动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的,这样的读书是细致的、是温暖的。

从上面的教育实例可见,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不喜欢读书,我们的语文教学、读书引导说理性的倾向太严重了,而真正走心的、让心灵颤动的东西都在功利的标杆下删除、淡化、忽略了,怎能让我们的孩子感动,做有血有肉的人,连师者都不去读、不愿意读的东西,怎么让孩子读进去,更谈不上喜欢读。我想打动人心的作品,拨动内心最柔软的文字,是没一个人有能力抗拒的。

那就让读书从“感动”开始,让教书和育人从“感动”开始,在书海的“感动”中“立德”,在践行的“感动”中“树人”,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首要任务“立德树人”。做一个善于感动的师者,做一个情感细腻的育人者,陪孩子一起成长。

(编辑:董 娇)endprint

猜你喜欢

感动树人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爱,班主任工作的主旋律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也许一个转身,你就已经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