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顺应视角下汉语学前儿童语用能力习得探析

2014-08-15赵欣欣陈海庆

课外语文·下 2014年7期
关键词:顺应论

赵欣欣?陈海庆

【摘要】本文根据耶夫·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以4名不同年龄的汉语学前儿童为例,运用观察和录音的实证方法,调查分析汉语学前儿童语用能力的习得方式与特征。内容包括:语境关系顺应与语用能力习得;语言结构顺应与语用能力习得;动态的顺应中的语用习得;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与语用能力习得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顺应论;汉语学前儿童;语用能力习得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语言顺应论是维索尔伦于1999年在他的新作《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这四个方面是语用学方法论中的一个统一体。该理论自问世以来,在语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该理论高度概括了语言的重要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核心。

本文选择4名不同年龄段的学前儿童,2岁若凡、3岁半晨晨、6岁小赫和5岁小朔,采用观察法和录音调查法,自然记录他们和其他成人的对话。

一、通过顺应语境关系习得语用能力

语境可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语境是由不断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和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的。语境产生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境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就是语境关系顺应。

语境顺应不仅只有成年人或已经熟练掌握一门语言的人才会遵从,即使两岁的孩童也会遵从。如【情境1】:小姨拿着一根棒棒糖看着若凡,把糖举得高高的。

若凡:(伸手去拿)糖。

小姨:这糖是小姨的,不能给你吃。

若凡:(继续伸手)糖…糖…

小姨:你喊声小姨,小姨就把糖送给你吃。

若凡:(更努力地去拿)小姨,小姨。糖…给凡凡吃

小姨:喊过小姨了,就有糖吃了。(把糖给若凡)

【情境2】:若凡吃着糖,小姨向她要。

小姨:若凡,把糖给小姨吃点儿。

若凡:(把糖放背后)凡凡的。

小姨:(继续把手伸向她)可是,这糖是刚才小姨给你的

若凡:是凡凡的,不是你的。

小姨:要不,我不吃糖了,你喊声小姨,行吧?

若凡:…

从若凡的应答对比中,可知她是遵从语境顺应的。首先,她本意不想称呼“小姨”,但是在“【情境1】”中,为了得到小姨手中的棒棒糖,她选择了听话地喊“小姨”,而且还接连喊了两声,而在“【情境2】”中,当糖到了她的手中之后,再让她喊“小姨”已经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了。为了达到“吃到糖”这一交际目的,在两个交际语境(物理世界:糖是否在小姨手中)中,若凡对待小姨的态度、称呼及应答语气都是不一样的。且通过之后的观察发现,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如小姨拿来苹果,高高举在手里,若凡想吃苹果),不用成人提醒,她就知道甜甜地喊“小姨”。因为她已经知道了,想吃到小姨手中的东西,必须喊小姨,让小姨开心才行。这样,她就学会了在什么情境条件下,喊一声“小姨”可以给她带来好处。通过顺应语境,从而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语用能力。

二、语言结构顺应与语用能力习得

语言结构顺应是指语言结构和结构构成原则的选择,主要包括四方面的选择: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话语和语段的选择以及话语构架原则的选择。对于2-6岁孩童而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语言结构,但是却没有选择结构构成原则的能力。如【情境3】晨晨要喝水,想让正在忙着的爷爷帮她把水瓶盖儿打开。

晨晨:爷爷,我渴了。

爷爷:你那儿有水吗?

晨晨:有…

爷爷:那你就喝啊!

晨晨:水瓶上有盖儿。

爷爷:那你自己拧开啊!

晨晨:我拧不开。

爷爷:拿过来,我帮你拧开。

晨晨的意图只有一个,就是想让爷爷帮忙把水瓶盖儿打开,但她没有直接要求爷爷帮忙,而是先陈述了自己口渴这一事实,然后再说自己有水,但是水瓶上有盖儿,而自己又打不开,最后只得让爷爷主动提出要为她把水瓶打开。用这种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的语言结构,让忙碌中的爷爷主动提供帮助才是晨晨的最终目的。晨晨用四个简短的预备语句,将被拒绝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甚至是零。晨晨之前应该是遇到过类似情况,且遭到过拒绝,所以才会选择这种话语方式和语言组织结构。

三、动态的顺应中的语用习得与语用能力的提升

顺应论的核心部分即语言选择过程的动态顺应,包括:时间顺应、不同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制约及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

2-6岁的儿童很难理解成年人经常说的口头禅、流行语等,如,我勒个去、你懂得等。当成年人和这些尚未形成完整语言体系的儿童交流时,需站在他们的角度,把这些他们不懂的口头禅之类去掉,或换成他们能理解的表达方式。而儿童在5-6岁时也会经常扮作小大人,学着成年人的说话方式说话。如【情境4】小赫和他的妈妈通电话。

妈妈:小赫在家有没有乖乖的啊?

小赫:有啊,我在家可乖了呢。

妈妈:那你是乖在哪里了?有没有听姥姥、姥爷的话呀…

小赫:我哪里都很乖…姥姥、姥爷的话当然会听。

妈妈:那你有没有好好写作业啊?

小赫:妈妈,我作业早就写完了。我把作业写完之后还看电视了呢。

妈妈:…

小赫:妈妈,还有什么别的事情吗?没事的话,我就挂电话了?

妈妈:你把电话给姥姥吧。

小赫:好的,妈妈。姥姥,妈妈请你接听电话。

在这段交谈中,前半部分,小赫和妈妈的对话用得都是很稚嫩、很孩子气的那种说话方式,如“可乖了呢”“哪里都很乖”。但是,当妈妈听到他说“作业写完之后还看电视了”而保持沉默时,或许,他已经猜到妈妈是在用沉默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他又不想承受妈妈的怒气,所以才用了一种小大人似的说话方式询问妈妈是否还有别的事,没有事情的话就挂电话了,这些话一定是只有成年人或大孩子才会说出来的。小赫在用这种说话方式向妈妈暗示,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主导自己的事情,而且通过询问妈妈是否还有“别的”事,还可以转移话题,要继续通话就谈点别的,要么就结束通话。另外,最后一句转向姥姥说的话“妈妈请你接听电话”,其实是一句很正式、很客气的话。作为一个六岁的小孩子,他没有说“妈妈想和姥姥说说话”,或者“妈妈要我把电话给姥姥”,抑或其他,而是用了“请”和“接听”两个词,不仅表达了对妈妈不满的无声反抗,而且把自己假装成熟的一面也表现了出来。而这种假装成熟的说话方式,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就会逐渐转变成儿童真习惯的说话方式,也更利于儿童语用能力的习得。endprint

四、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与语用能力习得的相互作用

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不是所有的语言选择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有一些选择是不自觉的,而另一些则可能有强烈的意图。也就是说,顺应过程中不同的社会心理会导致使用不同的语言手段。如【情境5】中午,饭桌上。

妈妈:(夹起土豆)来,凡凡…吃点儿土豆。

凡凡:[摇头]……

妈妈:来,吃点儿。

凡凡:[东张西望]别管我。

妈妈:你想做什么?

凡凡:自己吃。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儿童从2-3岁开始,就会逐渐发展起独立行动的倾向,会向父母索要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求父母给他们独立空间,让自己独立做事。比如饭桌上,父母想要喂孩子吃饭时,他们有时会很排斥父母的这种行为,会向父母索要小勺、小碗,会跟父母说“自己吃”“别管我”之类的话语。如“【情境5】”中,其实,凡凡做出“摇头”和“东张西望”找小勺的动作,没有太强烈的意识,她只是不想让大人管着自己,所以会随口说出“别管我”“自己吃”这样的字眼。等再长大一点,对于自己可以完成的动作,总是要求自己独立来完成,而不要成人的帮助。而随着语用能力的增强,经常会说出“你们不要管我,我要自己做……”之类的话。当类似的话一遍遍地被儿童重复之后,他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就会不断增强。而增强了的活动能力又会反过来促进儿童语用能力的习得与提升。因此,儿童的意识程度的增强和其语用能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

五、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四个学前儿童和其家人的日常会话的观察和录音,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从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研究分析了2-6岁汉语学前儿童的语用能力习得。其结论如下:首先,汉语学前儿童的语用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习得的,即在与亲人的不断对话和各种语境刺激下,儿童能快速掌握在不同语境下,用不同应答语回复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各种实践,习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断调整信息结构的能力(比如,先示人以弱,然后再循循善诱,提出要求等)。再次,在和成年人“周旋”时,灵活运用不同的说话语气、说话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

作者简介:赵欣欣:1988,山东德州,女,汉,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用学、语篇分析。

(编辑:刘佳琦)endprint

猜你喜欢

顺应论
顺应理论下模糊语在灾难事件英语新闻中的运用研究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基于顺应论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顺应研究
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政府网外宣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女性消费品商标翻译
顺应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法律术语翻译(英译中)
顺应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研究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