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做个“热血教师”
2014-08-15高杰
高 杰
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出自《学记》的话简洁明了地道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这也告诉我们一个新型教育生态环境下需要明确提出来并解决好的问题,那就是怎么将师生关系更好地走向“良好”,走向融洽与和谐?毫无疑问的是,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是处理这个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学生的整个求学阶段,教师作为其“重要他人”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很多时候我们的言行举止会在不经意间镌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因此,有人说过“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这样看来此说法也就不是那么夸张了。这让我想起电影《热血教师》的原型、获得“全美最佳教师”殊荣的罗恩·克拉克说过的一句话:“教育首先是人与人的相互影响。我觉得,一位老师最不可或缺的品质,就是对世界的热爱。如果老师自己是积极的,对任何事情都有探索学习的热情,他就会把这种状态传递给学生;若是相反,他就会教出厌学的、不快乐的学生。”的确,学生的“向师性”(尤以低年级孩子为甚)促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教师有一种无条件的崇拜和依赖心理,在这种心理驱动下,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更是被无限放大到“准则”的地步。既然这样,我们更应该坚定一个信念,即做一个积极的、热情的老师,做一个传递正能量的“热血教师”。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爱自己的职业。正如法国诗人彭沙尔所说:“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藉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对于教师而言,另一句更为熟悉的话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老师爱学生才能真正愿意弯下腰来和他们一起看属于他们的世界,同时,也只有以“爱”作为基石才能够促使老师沉下心去研究学生、研究教育,进而发现教育的内涵和真谛。但是,在对学生有“爱”之前,作为老师先得爱自己的这份职业。只有先对自己有爱,对于别人的爱才会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也只有自己对职业有了发自内心的爱之后,才会在几十年的岁月里逐步从敬业发展到精业直至乐业的境界。古今中外可以称之为“教育家”的,无论是陶行知、杜威、苏霍姆林斯基,还是现在的李吉林、李希贵等人,都是因为爱自己的这份职业,才愿意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关注儿童身心发展,关注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兼顾理性和感性。思维是理性的体现,而情感是感性的体现。教师主要是与作为独立生命个体存在的孩子打交道,更应顾及这两个方面。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其实,这句话用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也说得通:很多时候,我们对学生是怎么样的态度,他们回应的也是同样的态度。活泼的老师会激发孩子生命内在的活力,会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相反,一个老师总是板着面孔则会逐渐拉开与学生的距离,会产生隔阂甚至引发对立。可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是有其科学规律的,光靠热情、感性或许可以有个“闪亮的登场”,但未必能够走得远。所以,在参透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拥有理性,有作为教师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这不仅因为教育情境千变万化,更在于“创新”这一要求本就是我们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何况,于教师成长而言,成长就等于“经验+反思”。
网络上有这样一句用来激励人心的“心灵鸡汤”: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我想,教育工作亦然——既然走上了这样的岗位,不妨做个“热血教师”,大胆地舞动生命。这样既可以成就自我,又可以带动学生,让他们的“热血”也流淌起来。这样,教育的景致必然更加精彩、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