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解读严复所送罗丰禄的挽联: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

2014-08-15杜志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严复李鸿章

杜志明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罗丰禄(1850-1903),字稷臣,三坊七巷名人,福建船政学堂精英,翻译界的巨匠,北洋水师的灵魂人物,李鸿章幕府核心成员,清末外交重臣;曾经留学欧洲,回国后参与了北洋水师的重大建设,在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分别对法国和日本进行了国事交涉,后随李鸿章周游欧美各国,不久担任驻英兼意、比大臣,1901年拟调驻俄大臣,因病未能成行。

一代清国驻英大臣罗丰禄于1903年6月7日病逝福州,[1](P345)他在福建船政学堂的昔日同窗好友严复送其挽联——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可是这两句话怎么解读呢?

一、学术界对“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的固有解读

黄柽、罗孝逵在2003年11月16日的《福州晚报》上以题目《清末使材罗丰禄》一文将这两句话解读为:你擅长翻译,因此出名显达;你代师授业,因而出类拔萃。罗氏通谱网将此挽联解释为:名闻天下、最杰出的才能是翻译;传授经典、传授知识的才能,同样精彩绝伦无比。其他学者如邵雪萍的《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记外交翻译家罗丰禄》[2](P20-29),沈岩的《船政学堂》[3](P181-182)、粟进英的《中国外语教育的非常史例:福州船政学堂》[4](P136)等都曾引用这幅挽联,但没有做出相应的解释。

归纳以上两种解释,都是说罗丰禄的翻译能力强,传播经典成果卓著。严复所送罗丰禄的这幅挽联真的要表达这个意思吗?这两句话能恰如其分地概括罗丰禄的一生吗?

笔者初读严复送给罗丰禄的这幅挽联,也觉得是这么理解,加上张元济于1899年在书信中问起中国具有翻译之才的有哪些人时,严复就“所知译手,则有罗稷臣(英文),伍户衣(英文)、陈敬如(德文)、魏季渚(法之);前罗、伍两公,凡书皆可译,而汉文亦通达;陈文字稍拖沓,魏稍拙滞。”[5](P529)这似乎更印证了“能事闻重译”是在说罗丰禄是个翻译能手。后经笔者查阅罗丰禄的相关史料,罗丰禄在船政学堂时期就开始帮助丁日昌翻译西书,伴随中国第一批留欧生到欧洲的身份就是翻译,到欧洲后,先是担任驻英使馆的翻译,后又担任驻德使馆的翻译。留欧回国后长期担任李鸿章的私人秘书和翻译,在中法、中日战争的交涉中都不乏其身影,后随李鸿章周游欧美,罗丰禄在各个场合代表李鸿章的精彩演讲,获得了英国各阶层的青睐,后将李鸿章赞颂英国君主所引用杜甫的一首贺诗翻译成英文,得到英国女王的欢心而获得男爵爵位。他担任驻英公使后,又翻译了部分西书,这都证明罗丰禄英文功底的深厚。

可是罗丰禄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忙于公务,虽然认为中西理多同,但毕竟将著书而未就,翻译只是其工作的一门技能,并不是其一生的事业,留下的译著只有《海外名贤事略》、《贝斯福游华笔记》。严复将其一生的功业浓缩在“能事闻重译”这几个字上,如果将其理解为他的翻译能力,根本无法概括罗丰禄的一生。

通过郑孝胥的记载,可知罗丰禄的经学功底深厚,然而并没有向世人传播儒家学说,不能不说是其短暂一生的憾事。如果将“传经固绝伦”单纯地理解为收徒传授儒家经典就更难说通。

那么严复所送的这幅挽联“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为什么严复用这两句话作为罗丰禄的挽联,史学界至今尚未给出令人满意的解读,笔者试图结合这两句诗的出处和罗丰禄的人生经历对这一挽联做一尝试性的解读。

二、重新解读严复对罗丰禄的评价

笔者参阅郑孝胥的日记及严复的文章,知道那一辈人古文功底深厚,喜欢引经据典,严复不可能无缘无故地说出这两句话,理当有一定的依据,而且这两句话还必须和罗丰禄的一生事业相吻合,否则严复不会用两句不关痛痒的两句话来给几十年的老朋友“盖棺定论”。经笔者查证,严复的这两句话分别出自杜甫的诗《奉赠太常张卿土自二十韵》和《上韦左相二十韵》。

1.能事闻重译

“能事闻重译”出自杜甫的《奉赠太常张卿土自二十韵》,全诗文如下:

方丈三韩外,昆仑万国西。建标天地阔,诣绝古今迷。

气得神仙迥,恩承雨露低。相门清议众,儒术大名齐。

轩冕罗天阙,琳琅识介圭。伶官诗必诵,夔乐典犹嵇。

健笔凌鹦鹉,钅舌锋莹鹦鹈。友于皆挺拔,公望各端倪。

通籍逾青琐,亨衢照紫泥。灵虬传夕箭,归马散霜蹄。

能事闻重译,嘉谟及远黎。弼谐方一展,班序更何跻。

适越空颠踬,游梁竟惨凄。谬知终画虎,微分是醯鸡。

萍泛无休日,桃阴想旧蹊。吹嘘人所羡,腾跃事仍睽。

碧海真难涉,青云不可梯。顾深惭锻炼,材小辱提携。

槛束哀猿叫,枝惊夜鹊栖。几时陪羽猎,应指钓璜溪。

太常张卿土自,即唐朝的张土自,天宝十三年初因安禄山事,被唐玄宗贬为卢溪郡司马,年末召回,职列太常卿,此时杜甫作诗《奉赠太常张卿土自二十韵》赠张土自,前半部分杜甫极力盛赞张土自出身儒术世家,赢得时人钦羡;词锋如剑,文才超过祢衡,品德高尚,德望一流;远得天地灵气,近得皇帝恩德,出入于宫门内外;辅助朝政,无人能出其右;擅长之事被辗转翻译传播,好的谋略达到南方边远之地。后半部分杜甫谈到自己到各地游历屡屡挫折,自感不过是天地间卑微的一条小虫;漂浮不定的生活,不得赏识的遭遇,感觉仕途如同大海不可渡,青云不可攀;最后委婉提出追随张土自的愿望。

现在来看看“能事闻重译,嘉谟及远黎”这两句诗的含义。能事:擅长之事。重译:辗转翻译。“重译”出自《汉书·平帝纪》:“元始元年春正月,越赏氏重译白雉一。”颜师古注曰:“译谓传言也。道路绝远,风俗殊隔,故累译而后乃通。”嘉:好的。谟:谋略,计划。远黎:南方边远之地,在汉朝时南方还是没有开发的烟瘴之地。“能事闻重译,嘉谟及远黎”的解释为:擅长的事被辗转翻译传播,好的谋略达到南方边远之地。[6](P200-203)

2.传经固绝伦

“传经固绝伦”出自杜甫的《上韦左相二十韵》,全诗文如下:

凤历轩辕纪,龙飞四十春。八荒开寿域,一气转洪钧。

霖雨思贤佐,丹青忆老臣。应图求骏马,惊代得麒麟。

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韦贤初相汉,范叔巳归秦。

盛业今如此,传经固绝伦。豫章深出地,沧海阔无津。

北斗司喉舌,东方领缙绅。持衡留藻鉴,听履上星辰。

独步才超古,馀波德照邻。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

岂是池中物?由来席上珍。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

才杰俱登用,愚蒙但隐沦。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

回首驱流俗,生涯似众人。巫咸不可问,邹鲁莫容身。

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为公歌此曲,涕泪在衣巾。

韦左相,即韦见素。天宝十三年八月任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院学士,知门下省事;天宝十五年兼任左相。《上韦左相二十韵》为杜甫投赠韦见素之作。前半部分讲唐玄宗在位四十余年,天下太平,国家昌盛,然安史一乱,不得不罢免陈希烈一党,启用功业盛大、儒学绝伦的旧臣韦见素,拜为左相;韦见素才能超越千古,遗泽德行照耀四方,聪明超过管辂,书信令陈遵倾倒,终非池中之物,定当一鸣冲天。当今杰出人物皆被重用,唯独杜甫自己常年多病,愚钝不慧,只好像普通人一样过着世俗的生活,但仍为韦见素有今天的成就喜极而泣。

再看“盛业今如此,传经固绝伦”这两句诗的含义。盛业:指盛大的功业。传经:传播儒家经学之说。绝伦: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盛业今如此,传经固绝伦”:现在已经拥有盛大的功业,传播儒家经典的本领也超过同辈。[6](P204-207)

从以上阐释可以看出“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的含义为:擅长的事被辗转翻译传播,传播儒家经典的本领也超过同辈。那么这两句话能套用在罗丰禄身上吗?只有对罗丰禄一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才能知道这两句话用在罗丰禄身上是不是合适。下面看一下罗丰禄一生的主要经历。

3.罗丰禄的生平

罗丰禄于1850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州,1866年年底“考充福建船政学堂”,1868年年底“报捐监生理问衔”,[7](P216)1871年开始在福建船政学堂后学堂担任驾驶班教习[8](P66),1874年6月因监造的“船工告成,案内奏保以县丞进用”,1877年以翻译的身份经“船政大臣吴赞诚派带出洋肄业学生前赴英法德各国襄办肄业局事宜”。[7](P216)

当时的国人并不愿意出国留学,第一、以科举为正途,瞧不起西洋的“奇巧淫技”。第二,远离家乡到达一个时人较少熟知的陌生国度,不敢贸然前往。罗丰禄与其兄罗臻禄将要出国,其母不但不加阻挠,反而积极为二子准备行装,鼓励远行,告之:“必无坠而父志!其惟学历数年,学成归里。”[9](P3)罗丰禄在出国期间先后担任过清国驻英、驻德使馆工作人员,经常参观、访问西欧各国的现代工厂、文化剧院、政府议院等①,对西方的社会经济文化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工作之余进入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学习物理、化学等专业。严复认为在这批留学生中,优秀者有九人,其中就有罗丰禄[10](P727)。

李鸿章于1880年初以“北洋海防兵轮日增,每有损坏,须赴闽沪各厂修理,路程远,往返需时,设遇有事之秋,尤难克期猝办,实恐贻误军需”为由,[11](P478)奏请在大沽口建立一所船坞,即大沽船坞。恰逢罗丰禄等人正好三年留欧回国之际,李鸿章为了发展北洋的实力,广泛延揽人才,于1880年5月奏请罗丰禄担任大沽船坞第一任总办[8](P63)在罗丰禄将要北上之时,他的母亲告之:“必无忘而父训!其有以无负所知。”[9](P3)罗丰禄于1883年从大沽船坞升调至北洋水师营务处工作,负责北洋水师的后勤事务,包括购买船舰枪炮,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洋员聘用及其管理事宜等等。

1880年8月19日,李鸿章奏请在天津创建水师学堂,罗丰禄被任命为天津水师学堂驾驶学堂委员兼任教习。[8](P68)1881年7月被时任“北洋大臣李鸿章调赴天津派办水师营务处”工作,除了管理水师营务以外还“兼办洋务”。不久因为罗丰禄等帮带的中国第一批留欧学生全部“学成回华”,清廷升迁他为“直隶州知州分省补用”,并赏“加四品衔”。1885年因出洋肄业暨天津招募学生学业有成及中西教习出力以知府分省补用;同年因历年防务出力以道员分省补用;1888年经海军雁门以天津水师学堂出力教习保加三品衔;1890年4月因北洋随办洋务出力届满三年保加二品顶戴;1891年因历年办理海军出力奏保随带加三级;1893年经李鸿章奏保堪胜关道人员奉旨著以关道记名简放;1895年经李鸿章奏调随赴日本议约参与历次对日交涉。1896年经李鸿章奏调随同出洋派充参赞官九月差竣回华,经李鸿章奏保堪胜出使之任。[7](P216)

罗丰禄在北洋生涯期间,李鸿章“凡以调邦交,策战守……无所不谘”[9](P2),与伍廷芳、马建忠并称为李鸿章幕府的三个重要的海归派。在这点上,罗丰禄有点类似张土自的“嘉谟及远黎”,是重要的谋臣。[12](P165)罗丰禄作为洋务人才中的佼佼者,的确是个干才,他曾经以同知的身份“月支薪水银一百两”,而已是知府的徐建寅“月支银五十两”,因为北洋官员俸禄的多少“只论差使,不论官阶”,罗丰禄做了两份工作,“会办水师营务处兼翻译各国洋文”,[13](P282-283)故而每月拿两个人的薪水,可见罗丰禄在李鸿章幕府地位的重要性。

在罗丰禄随李鸿章周游欧美期间,代替李鸿章在各种场合的讲话赢得了欧美国家各界的一致赞扬,当时伦敦的“《特报》云:罗君(丰禄)之来吾英,有不得不令人羡慕者。聆其传译之言,既巧且妙。不知君之在华与在天津也,得有何种名誉?然在此间,辩才无碍,能善达主意以成英文,兼能化数语而作一大论,美哉君乎!君于数年前,曾在伦敦读富国策及文法、格物、化学等书,又曾学德、法两国语言文字盖无异于我国读书种子也。”[14](P159)而伦敦《每日电报》称罗丰禄“观察向为英书院高才生,英人相视莫逆。”[14](P180)美国的《纽约时报》评价“罗丰禄的英语讲得呱呱叫,……在清国是很有前途的一个年轻人。”[15](P289)罗丰禄随李鸿章到达加拿大“汇泥钵(温尼伯)也,接阅英国总理坎拿大(加拿大)事物大臣电报,内开:“英廷以李某奉使原来,善全交谊,特赠头等职衔,用示嘉赏(按:其名曰“印度类宝星”,而统称“大星”,盖英廷不轻予人之懋赏也),其二子李(经方)、李(经述)及译员罗(丰禄),亦宜赏以职衔,皆以宝星位标识,其各祗承,钦哉。”[14](P214)罗丰禄是此次访问中唯一一个不是李姓而得到英国君主赐封爵位的中国人。

清政府面对中国的矿务被西方人把持的局面,为了取得开采矿务的主权,有识之士主张自筹经费在上海设立勘矿总公司,但中国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故盛宣怀、唐文治电请清国驻英大臣罗丰禄遴选选矿师,罗丰禄令清国驻英使馆参赞英国人马格里“遍托相信知交,务求真实可靠之材”[16](P1020-1021),经过“一年之久,始得一人”[17](P184),聘请熟谙地学、石质学、化学、工程、勘矿、立据估本、计息各种学问的英国矿师瓦理士布卢特,瓦理士布卢特曾经担任过加拿大政府探究地址的差使,该矿师的要求“中国国家按年给予薪水英金一千八百镑,并给相宜住屋一所,由英到华及由华回英,均给头等船价,其到山勘矿路费杂用,应请另给,不在薪水之内”,对于工作设备要求“给以化学房一所,并备一切格致机器、化学药料,以为化验矿苗等”。若能满足以上要求则“订立合同,以三年为限”,如果中国对于瓦理士布卢特的表现不满意,可以在第一年年满时,可以将其辞退。在争得盛宣怀的同意后,罗丰禄与瓦理士布卢特“商订草合同,签押互执,至中国后再令换给正合同”,同时让盛宣怀核实国内所需相关化学药物及设备,让瓦理士布卢特来中国时一同“带华,以期简捷”。[16](P1021)由于不久后张德彝代罗丰禄之后成为驻英公使,所以聘请瓦理士布卢特的草合同由张德彝代订,但“除一切用费在外”,“每年薪水英金两千镑”,该矿师到中国后,经唐文治“亲与考究其矿学,确系谙练地学,专门勘验矿地,与寻常只知开矿之学者不同”,[17](P184-185)被派往全国各地寻找优质矿石,提炼金属,发展中国近代工业。

罗丰禄于1900年1月3日访问伯明翰造币公司时,该公司铸造金银铜三种不同质地的罗丰禄头像做为纪念,“相貌分毫不差”,质量与英国钱币上的英国君王相“无异”[18](P378),该纪念币直径3.9厘米,厚0.25厘米,重17.7克;正面上书“SIR CHIHCHEN LO FENG LUH K.C.Y.O.” ,下书“MINISTER FOR CHINA”,意为“中国驻英公使罗丰禄先生”,背面为上书“TO COMME M0RATE”,中书“THE VISIT OF HISEXCELLENCY”、“THE MINISTER FOR CHINA” 、“T0THEMINT,BIRMINGHAM,LIMITED” ,下书“JANUARY 1900”,意为“中国大臣罗丰禄阁下于1900年1月访问伯明翰造币有限公司纪念”。[19](P483)至今已成为收藏界的珍品。罗丰禄于1900年3月与伯明翰造币厂签署了一个向北京供应造币设备的合同,包括:蒸汽发动机一台,造币轧片机6台,车床10台(在1900年6月6日又增加6台),4号硬币压印机1台及其它设备。价值3502英镑,先付一半定金、事后再付另一半费用。该合同规定要在1900年8月6日前起运,若延时则付罚金,虽然这批设备准时运往中国,但混乱的局势使得这批设备去向不明。[20](P46-47)

1899年,罗丰禄参加马马可尼试验英法两国通讯后,介绍与广东省当局,将无线电报技术引入中国。[21](P362)1899年11月,罗丰禄在考察哈里伐克斯城阅看绸布制造厂时,该厂主即将“持节使臣罗丰禄七字”织于绸布之上,“织以绒线”,“字周尺余”,“足见机器织绣之速矣”[18](P372)。随即将英国先进的纺织机器引入国内。1898年年底,李鸿章奉旨治理黄河,但中国已有的治河方案极为陈旧,故李鸿章命罗丰禄聘请治河专家,因“印度恒河沙多,与黄河相似”,故雇佣印度治理河工好手三人,用现代治河工具和理念整顿“山东河务”[22](P450)。

罗丰禄在担任驻英公使期间争论历史遗留的高升轮问题,交涉九龙、深圳,与意大利辩论三门湾的租借问题,为国人引入先进的机器、技术,为清国多次尝试借款,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积极进行有利于国家的外交等等。1902年罗丰禄因病回华,本要“秉节入京复命”,[23](P820)但“未及入觐天颜,即因疾”回到故乡福州②。“为人负奇气,通晓中西学问”的罗丰禄在其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激昂慷慨,议论风生”,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忧虑不已,“每与人言及时事辄欷虚欠太息”,认为中国官僚对于“公法交涉尚未了然于心”,在国际交往中遇事不免掣肘,不是办不成国家的差事,就是吃亏上当。1903年春天开始罗丰禄病情极为恶化,“经中西医诊视,皆未奏效”,[1](P345)但朝廷屡次降旨,催其赴京为国效力,罗“亦急于自效,至是俄督约益力,各国恶害己,断断争,势且裂”,罗丰禄“忧愤”不已,[24](P468)但因病不得不“奏请将缺开去”。随着“病势日剧”,[1](P345)罗丰禄“涕泣授遗疏,谵呓不止,犹若与文忠辨论俄约者”,[24](P468)经日本医生诊断,前患鼻癌③,虽“已用刀割去,而根株未尽”,以致碍及大脑,于1903年6月7日④午时溘然长逝。时人感叹罗丰禄“伟略中外”,“天何夺我伟人之速耶”。[1](P345)

4.严复所送罗丰禄挽联的本意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张土自被唐玄宗贬为卢溪郡司马,年末召回,职列太常卿;旧臣韦见素也已功业盛大、儒学绝伦而被启用,拜为左相。张土自、韦见素由于国家经过大的变故受到主政者的重用,而罗丰禄也是如此。甲午一战,以李鸿章为首的北洋人物受到不知敌我形势而唱高调人士的攻击,无不欲杀之而后快,罗丰禄也在被弹劾之列,然经李鸿章力保,被清廷任命为清国驻英第六任公使,使其洋务、外交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现,名扬海内外。这和张土自、韦见素的人生经历颇为相似,即“能事闻重译”。

另外张土自、韦见素非常擅长儒学,而罗丰禄对此也颇有研究。陈宝琛在《罗稷臣京卿哀诔》中称罗丰禄“为学格致而外,尤深名法,……治《易》、《礼》 ,精《说文》 ,尝谓中西理多同,思合其学为一,将著书而未就。”[24](P469)

郑孝胥在初投李鸿章幕府时期,曾和罗丰禄有一段亲密的交往,在日记中记下了有关罗丰禄喜好学术的情况。罗丰禄深沉好思,“自言信道甚笃”,[25](P64)主张“学者要须富耳,富则赡矣”,天天钻研于古学经典,以“发箧陈书,烂然满几”,每天读“诵经书,竟日颠倒与书册中,其意与之甚恰”,经常读到心领神会之处“拊髀甚欢”。[25](P67-68)

当罗丰禄将要出使英国之际,郑孝胥作诗一首赠送罗丰禄:“书生奉使孰堪称?前辈惟闻郭与曾。四海弦龛⑤推学术,一时卿月继飞腾。难忘情款同谈艺,永矢沈沦独抚膺。今日故人重车笠,却惭无分比邾滕。”[26](P590)作者前两句是说罗丰禄的出使谁能和他相提并论呢?只有前辈中的郭嵩焘和曾纪泽;三四句称赞在中华大地上罗丰禄的学问是一流的,而现在他终于学有用武之地了;五六句是回忆罗丰禄在李鸿章幕府时谈论儒家学说的情景,当年在埋没不遇的时候为国家民族前途担忧愤慨;第七八句是现在老朋友要出行为国效力,可惜的自己却无法像春秋时期的邾国、滕国帮助中行偃率领众国军队讨伐齐国、秦国那样随军出征,来辅助昔日好友罗丰禄,感到甚是惭愧。

虽然罗丰禄对儒家学说颇有研读和自己的见解,但他的工作占去了他一生的主要光阴,并没有时间著述,这和张土自、韦见素授徒传播儒家学说是有区别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罗丰禄在“传经”上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他的经学造诣也许的确“固绝伦”,只是他个人没有留下相关著述,使得我们后人不得而知。

罗丰禄在船政学堂学习时期,就已担任教学助教[8](P66),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1877年以翻译的身份帮同管理中国第一批留欧生出国深造,1880年带同完成学业的留欧生回国,不久任教于天津水师学堂。1897年出使英国成为清国驻英第六任公使后,又管理中国留学生的学业,曾派学生朱敬彝“学制造铁路,王汝淮派学矿务,渐有端倪”,其中被罗丰禄带同出国的严复之子严璩,边在使馆工作,边学习知识,回国后担任过广东省电政监督,曾以参赞身份去越南考察,后担任福建财政监理等,无不得益于其早年留学英国的经历。张之洞建议朝廷令各国“出使大臣推广办理”留学生事宜。[27](P3913)另外罗丰禄还向掌管“各省电局”的同僚盛宣怀推荐李巡检,称李“巡检洋文娴习,于翻译收发电报素称熟手,人亦勤慎可靠”希望能在“各处省府报局中,量为位置,俾得一枝托足”,使其能够学有所用。[16](P1018-1019)不管罗丰禄是在国内任教,还是在担任驻英公使期间管理清国留学生,所传授的知识都不是传统的儒家学说,而是西洋语言和近代科学知识,这才是罗丰禄所传的“经”,而不是儒家的“经”。

三、小结

严复引用杜甫的两句诗来对罗丰禄的一生进行概括,而人与人的经历和成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只能通过用称赞张土自、韦见素的这两句话来大致了解罗丰禄,而不能完全局限于这两句话。用简单的两句话来概述罗丰禄的一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严复的这两句话——“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来透视罗丰禄人生的一个侧面,即罗丰禄的洋务、外交才华在海内外广泛传播,在教授西方语言和传播科学技术方面也颇有成就。

[注 释]

①有关罗丰禄1877-1880年在欧洲的活动,见郭嵩焘著:《郭嵩焘日记》(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88、414、367、382 、389-391 、396-398 、430-431、480、533、541-542、601页。李凤苞著:《使德日记》,王云五主编:《发书集成出编:使德日记及其他二种》,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 1、8、12、32、33、45 页。

②《福州人名志》称罗丰禄“病逝北京”,见张天禄主编,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州人名志》,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11页。根据《申报》的跟踪报道来看,罗丰禄病逝于福州。另外陈宝琛给罗丰禄的悼文《罗稷臣京卿哀诔》中称其“卒于里第”,见陈宝琛编著:《沧趣楼诗文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68页。陈宝琛和罗丰禄是好友及同乡,又“申之以婚姻”,故而他的说法是可信的,罗丰禄是病逝于福州而不是北京。

③《李鸿章幕府》中称罗丰禄尽管“受过西方教育,但他却拒绝采用西医治疗嘴唇上的恶性肿瘤,从而加速了他的死亡。”见牛秋实等著:《李鸿章幕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但实际上罗丰禄患病在鼻子上,而不是嘴唇上,而且他也接受了西医的治疗,但未彻底,后因鉴于其妻的遭遇及自己的身体条件而没有再次手术。故《李鸿章幕府》中的说法不足取。

④有不少著作,称罗丰禄病逝于 1901年,例如:一、张天禄主编,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州人名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 311页。二、邵雪萍著:《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记外交翻译家罗丰禄》,林本椿主编:《福建翻译家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三、王岗峰:《文化明珠三坊七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页。这些说法是错误的。

⑤弦龛:指罗丰禄。

[1]申报(影印本):第73册(1903年5-8月)[Z].上海:上海书店,1985.

[2]邵雪萍.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记外交翻译家罗丰禄[C]//福建翻译家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3]沈岩.船政学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粟进英.中国外语教育的非常史例:福州船政学堂[J].外国语文,2009,(5).

[5]严复.与张元济书[C]//王木式.严复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张志烈.杜诗全集——今注本[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9.

[7]秦国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6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刘传标.中国近代海军职官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9]严复.罗母陈太淑人七十寿序[C]//孙应祥,皮后锋.《严复集》补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0]郭嵩焘.郭嵩焘日记(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11]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九)[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2]雪儿简思.大东亚的沉没——高升号事件的历史解剖[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4]蔡尔康,林乐知.李鸿章历聘欧美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15]郑曦原.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修订本)[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16]王尔敏,吴伦,霓虹霞.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

[17]唐文治.近代中国史料丛刊56:茹经堂奏疏[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18](清)张德彝.稿本航海述奇汇编(第8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19]余榴梁.中国民间收藏集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0]尚碧仁,编译;世华,校注.伯明翰造币厂出口中国的造币设备[J].中国钱币,2009,(4).

[21]曹仲渊.马可尼[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22]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电报六)[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3]申报(影印本):第70册(1902年1-4月)[Z].上海:上海书店印刷,1985.

[24]陈宝琛.沧趣楼诗文集(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5]郑孝胥.郑孝胥日记(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6]郑孝胥.郑孝胥日记(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7]苑书义,等.张之洞全集·公牍(第六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严复李鸿章
严复全集
李鸿章
严复的遗嘱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国学之真的寻求——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